4月7日,在位于荆州开发区的荆州市嘉华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董事长徐明彪与科研人员正在对新材料合成试验数据做详细分析。受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举措,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压力?对徐明彪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为了把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践,2006年,徐明彪与长江大学教授王长军共同创立了嘉华科技,公司专注于油气田开发用流体技术及相关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在油气钻井完井液、固井泥浆技术方面继续保持国内第一梯队,在非常规页岩气开发用油基钻井液领域长期引领国内技术发展。
徐明彪带领团队承担了8项国家863、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近150项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油气田开发。他本人也曾获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荆州市第二届突出贡献人才奖,被评为“荆州市科技成果推广带头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荆楚好老师”。
与外国公司竞争
成本降低50%
页岩气是储量丰富、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是全球勘探开发的热点。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所属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也是世界第三大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储量十分丰富,年均可畅通无阻地生产天然气170万立方米,一口井可采60天,可供一座90万人口的城市一年的用气量。”徐明彪说。
2011年,中石化在钻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时,引进了国外知名油田服务公司的油基泥浆技术体系,但由于地层的差异,国外技术很快就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开井难、下套管难、钻井成本高。
中国如何实现页岩气经济开发?有人推荐徐明彪来解决这个问题。
徐明彪带领科研团队每天坚守在钻井现场,不断调整油基钻井液的性能。当时,页岩气开发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科研团队曾经经历过失败。
“一定要把页岩气开发的油基钻井液国产化!”团队成员不断“集思广益”,昼夜不停地寻找原因、调整配方、进行实验验证,终于在2012年7月9日顺利完钻,钻至2888米。钻井深度比2011年的第一口井HF-1深1111米,钻井液成本仅为国外钻井液体系的一半。这一举措奠定了徐明彪团队在国产油基钻井液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地位,推动了国产钻井液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团队的油基钻井液技术从第一代逐步发展到第五代,并成功应用于全国1000余口油气井的钻井施工。
“页岩气开发用油基钻井液及固井水泥浆”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页岩气开发钻井的油基钻井液”荣获2020年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湖北省首届专利奖金奖。在油基钻井液技术领域,公司连续多年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截至2020年底,该类产品已为嘉华科技创造产值5亿多元,为全国多地钻井作业节省成本13亿多元。
行业需求在哪里?
研究方向是哪里?
在长江大学子眼中,徐明彪是唯一一位坐飞机授课的老师。“徐老师常常上午在国内某油气田,上午站在大学讲台上,下课后又赶回油气田。”
2021年9月,嘉华科技投资10.5亿元开工建设油田应用新材料项目,打造油田应用新材料产学研基地,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近年来,随着油气田事业的发展,徐明彪带领的科研团队不断创新,研发出一批科研成果,包括先进模拟砂堵钻井封堵技术、压裂井筒套管修复技术、钻井液自动返排自动降解技术等,申请专利110余项,其中已授权62项,包括发明专利51项。
徐明彪认为,要发挥市场对科技成果生态链的驱动作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开展科技攻关。
“哪里有行业需要,哪里就有科研的方向。”徐明彪说,团队一直关注行业前沿发展,紧跟行业巨头在油气田开发方面的需求。“我们的很多科研成果,都是通过解决油气田开采中的具体问题而产生的。”
当前,徐明彪面临新的考验。受当前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都受到影响。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是挑战,更是企业发展的机遇。“降低材料成本,是我们这段时间最大的核心工作。”徐明彪说,他有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产学研结合是嘉华科技成长的根基。公司与长江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科研人员70%为长江大学教师和毕业生,长江大学在嘉华科技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2017年,长江大学与嘉华科技共建并获批“湖北省校企共建非常规油气开发化学流体研发中心”;2020年,双方共建并获批“湖北省非常规油气开发化学流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2021年12月14日,省发改委认定40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嘉华科技与长江大学联合建设的“油气田清洁生产与污染物控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榜上有名。
徐明彪介绍,长江大学与嘉华科技近期联合成立了新能源电池材料、智能钻探两个研发团队,希望未来有更多科技成果能够应用于国家重点产业,在祖国大地上写出论文来。
通讯员康群、记者沈炜
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打造特色新型智库,助力地方发展
创新思路,智库研究更加本土化。开展符合盐城本土特色的微研究,以讲好盐城故事为目标,把讲本地方言、讲本地事当成讲家乡话、讲家事。在“我的家在盐城”盐城建市四十周年微研究作品评选活动中,中心微研究报告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坚持对策与学术相结合研究,探索总结“一问两行动”举措,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获得领导批示。
创新机制让智库更具生命力。学校建立新型成果认定制度,将智库成果充分纳入绩效考核,完善《绩效奖励办法》《职称评定办法》,真正激发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与兄弟智库专家合作,通过长期聘任的方式开展热点研究,通过灵活聘任的方式与兄弟高校专家合作支持智库建设,有效提升了智库人员研究水平。邀请校内智库专家参加市智库专家座谈会,为市委决策提供产业发展建议。智库成立三年来,在《社科咨询》《调查研究》等内参发表报告11篇,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9次,在《盐阜大众报》《理论周刊》等党报刊发表论文28篇。
创新方法将智库成果推向新台阶。创新数据驱动方法,聚焦盐城“5+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盐城传统优势产业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纺织产业开展调研,成果《区域协同背景下盐城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关于从“四端”助力盐城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得到盐城市主要领导的肯定;针对盐城标志性产业链和优秀龙头企业,开展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竞争力、人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产业与人才发展对策等调研,《关于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在盐城市委《调查研究》上发表; 针对盐城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潜在产业链,以盐城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三城”战略实施,调研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提出推进我市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解密淄博烧烤爆炸背后的交通密码推动打造“网红盐城》》、《推动盐城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成果得到盐城市委**的肯定,并组织实施。创新诊断改进工作思路,通过全过程管控方法推进研究项目。通过把控“立项、中期讨论、最终验收”各个环节,智库研究报告质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来,中心成员在《新华日报》、《智库时报》发表论文20余篇。
2023年是盐城建市40周年,是盐城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将秉承“在盐阜这片土地上写论文”的宗旨,紧密围绕盐城产业发展,凝练研究方向,力争
努力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为地方党政决策提供高水平服务。(作者:刘华、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