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概况
老师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知识点。
教师们集体备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苏佳颖通讯员尹小军王小军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育发展之源。
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教师摆在教育事业的突出位置,着力打好基础、提高质量,补齐短板、扶弱带强,树立标准、发挥示范作用,全省教师队伍更加合理,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地位待遇明显提高,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到2022年末,全省各级各类教职工数量达到45.0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9.47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7.52万人和6.57万人。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9%、99.94%和99.03%,分别比2012年提高0.38%、1.26%和6.45个百分点。
打造心灵修养与教育的关键力量
我省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相关配套政策快速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落地生根。
前不久,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主办了甘肃省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比武”教学示范活动,通过竞赛促进教学、促进改革、促进建设,开阔了教师视野,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思政课教学队伍建设是全省教学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实施教师人文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完善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落实新时代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方案,相继出台教职工准入查询实施方案,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的完整师德建设体系,推动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全省教育系统从上至下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师风建设,培育了风清气正、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生态。
兰州等地实施“双心”工程,建设“廉洁学校”,培育“黄河少年”,系统推进教育领域廉洁文化建设;民乐县等地以“教师学历高、师德高尚、师爱为魂”为主线,相继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模范教师”评选活动、师德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用良好教风带动教风、提升学风、优化工作作风。
磨炼在教学岗位上努力拼搏的筑梦新人
近年来,我省统筹推动师范院校加强高水平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本科教育为主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师范培养的沃土。
同时,我省重点依托省内师范院校实施省级公派师范生、本土卓越教师计划、农村小学普师培养计划等项目,试点实行分开招生、公开培养,鼓励和引导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每年为全省培训中小学教师1200名左右,从源头上不断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王佳慧是陇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学院2021级小学教育(2)班的学生。作为学校首批小学普教专业学生之一,毕业后她将回到家乡农村学校任教至少6年。这得益于我省2021年出台的“地条政策”——每年通过有针对性的委托培训,为全省农村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学点培养一批能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小学普教教师。此次培训由全省7所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承担。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立足西北基础教育前沿,努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构建了适应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实际的“培训、科研、实验、示范”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排头兵”。
为加强师资培训体系建设,2023年,我省将依托西北师范大学成立甘肃省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多学科参与的师资培训基地,统筹设计、精准实施“国培计划”和省级师资培训项目,努力提升师资培训质量。同时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使教师在现代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宏观背景下不断适应教育改革趋势。
据统计,我省平均每年培训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10万余名,其中80%是乡村教师。加之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特聘计划和银龄教书计划,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改善和丰富了乡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乡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老师正在给学生辅导功课。本文图片均由省教育厅提供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我省历来尊师重教,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制定了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强化计划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了新时代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分工方案,以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认定标准等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从师德建设、培训到职称编制,从工资保障、补充交流到管理改革,一项又一项改革举措、一个又一个暖心举措,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不断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满腔热情、精心任教、长期任教、终身任教。
寇晓霞是白银市会宁县新天堡乡育芳中心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从事乡村教育工作17年,丈夫在同一个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工作。2019年10月,寇晓霞和其他老师告别“蜗居”生活,住进了配套齐全的周转宿舍,圆了自己多年的“平安家园梦”。
群众住得安,才能乐教,乐教才能优教。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深化惠民工程实施。据统计,2022年我省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在23个重点县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925套,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
同时,我省以“创优”为重点、依托市州,建立完善了省、市、县、校四级培训机制。据统计,近年来,全省1.5万余名一线教师获得省级表彰,200余名优秀教师获得国家级表彰;全省7个高校团队荣获“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称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省名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我省还在薪酬福利方面贯彻尊师重教理念,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建立以知识价值增值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机制。目前,全省86个县(市、区)均已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并不断巩固成效。
…
踏上新征程、迈向新时代,我省将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修炼扎实学识、勤于耕耘仁爱之心,做为学为生、为事为民的好老师、为民服务的好老师、为社会尊敬的模范老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效支撑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出应有贡献。
西藏农牧学院拟更名为西藏农牧大学,60 余年建设成就瞩目
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农牧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西藏公立学校,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西藏农牧学院,并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1年与西藏大学合并,成立新西藏大学。2016年,教育部批准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成立为西藏农牧学院。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是西藏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等学科门类齐全、行业特色鲜明的农业院校。
今年7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中心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登记注册西藏农牧学院”的问题时表示,西藏农牧学院更名工作已列入《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目前正在积极推进。7月初,四川省高评委专家将莅临西藏农牧学院考察评估,预计今年9月教育部也将派专家来校审核评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和指导西藏农牧学院按照《本科设置标准》做好前期工作。
去年11月,西藏农牧学院召开更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学校更名工作进行重新安排、重新部署。会议指出,更名是关系学校事业发展、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涉及学校办学方方面面,全校上下要齐心协力,努力早日实现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