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劳动经济学院教师莅临ICI中心,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主题开展合作交流。ICI中心主任海鸥、人力资源总监李晓红、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保障系主任、院长助理姜华、劳动保障系副主任张利龙、劳动保障系党支部**李辉、劳动经济系教授牟俊林以及青年教师刘晓、张树博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数智中心一直在数字助力、数字文化、数智创新等领域深耕细作,助力国家数字经济转型发展。调研组参观了数智中心展厅,听取了数智中心服务区域经济的案例、服务区域政府的解决方案以及科技创新和数智赋能的成果。
海鸥对劳动学院老师的来访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ICI中心海外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基地建设项目,并提出了对高端人力资源人才及相关管理人才的需求和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海鸥表示希望发挥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蒋华介绍了劳动经济学院的历史发展、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强化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结合ICI中心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服务经验,通过深入沟通、资源整合,加强企业实习、实践导师、海外研修等合作。
劳动学院将进一步加强走访企业,调研数字化建设,促进合作,协同发展,助力学校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
图片来源:劳动经济学院
编辑排版:刘林熙
校对:王瑞琪、韩雨晴
作品持续征集
欢迎投稿
第一图设计:劳动经济学院团委新闻组
尾图设计:张佳乐、李欣
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1994 年,比尔·盖茨告诉《新闻周刊》:“我们需要银行业务,但我们不需要银行。传统银行将成为 21 世纪的恐龙。”
大数据首次出现在2014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十三五”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定为金融科技的重点研究方向。
传统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而诸多问题仍摆在大众面前。金融科技是什么?怎么用?能带来什么效应?如何破解“转型就是找死,不转型就是等死”的困境?今天,我们将从政策、技术、产业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这个最熟悉又陌生的词——“金融科技”。
1. 有很多不同的概念,金融科技到底是什么?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向金融业务的渗透越来越深。
金融科技(Fintech)的概念由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金融稳定理事会(FBS)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定义: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驱动,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商业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预计2020年我国金融科技收入将达到近2万亿元。
回顾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历史,业内通常将现代金融科技发展历史分为IT+金融、互联网+金融、新技术+金融三个阶段。
1.0时代,IT+金融。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用卡技术、ATM机、POS机等“基础设施”技术的出现,以及CRM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办公的电子化、自动化。此阶段的科技公司主要为软件和硬件提供商。
2.0时代,互联网+金融。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导致金融业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互联网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的线上化,提升了金融业服务效率,催生了前所未有的业务场景和产品服务。
3.0时代,新科技+金融。随着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全球金融行业数字化步伐加快,行业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急剧增加,对数据处理速度、风控管理、数据存储方式等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开始步入3.0阶段。
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已逐渐发展成为引领经济金融变革的主导力量,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得跨界合作、构建金融服务生态成为新趋势。
2、金融科技四大核心技术——“ABCD”是什么?
哪些技术代表着金融科技的前沿发展方向?
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一般被概括为ABCD,A代表人工智能(AI)、B代表区块链、C代表云计算、D代表大数据。
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仍需人类监督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物识别、知识图谱等,从智能程度上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弱人工智能”,涵盖了营销、风控、支付、投顾、投研、客服等多个场景。我们经常说的指纹支付、人脸支付、网络信贷过程中的面部特征提取等都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范畴。
由于金融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一些需要明确计算或规定的业务,如智能客服、智能营销等,但人工智能在核心金融业务场景的应用,仍然需要人类的监督和引导。
b. 区块链:去中心化面临诸多障碍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虽历经坎坷,但最终“区块链”概念已深入人心。
区块链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分布式存储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应用场景包括供应链金融、信贷管理、分布式账本、数字票据、贷款发放等。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区块链技术现阶段的发展仍面临相当大的阻力。
首先是技术风险,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不少虚拟货币的出现主要基于概念炒作;其次,其去中心化特性与中心化监管的矛盾无法解决,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较为突出。
c.云计算:技术竞争转向生态竞争
相较于前两者,云计算技术出现较早,目前技术水平相对成熟,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云计算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在交付方式上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金融企业通过云计算的应用,可以降低风险、便于数据集中管理、节省研发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云计算的应用场景主要在金融企业内部,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金融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目前已知开发测试、办公、线上交易、移动营销以及部分中后台业务都已“云化”。
未来,随着云计算这一核心技术的日趋成熟,技术壁垒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也将逐步从技术层面转向生态层面。
d.大数据:从数据能力向分析能力转变
金融行业数据资源丰富,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起步较早,目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基础技术。
随着数据孤岛的打通,金融大数据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对金融数据的掌握转向金融大数据应用与分析能力,通过大数据应用,金融企业可以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业务和服务创新、节约成本、充分了解客户状况。
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主要有精准营销、消费信贷、风险评估、股市预测、智能投顾、欺诈识别等。以精准营销为例,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可以针对特定消费群体推送定制化服务或产品,提高合作效率,这就是大数据分析的成果。
此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5G也逐步投入商用,将进一步拓宽金融科技的范围。这些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金融行业提高效率,实现高质量增长。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提高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协作、服务效率,而增长则是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符合场景需求的服务和产品,提升客户体验。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业务形态,同时也会伴随更多的业务需求,而这些需求又会反哺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3. 金融科技如何渗透到金融服务领域?金融业务转型的三个层面
金融行业业务转型可分为核心业务层、金融外围支撑、一般配套业务支撑三个层级,并逐渐由外向内渗透。
一、核心业务
金融行业核心业务层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涉及的场景覆盖整个用户合作周期的各个环节。
目前,除了证券行业外,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数字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利用云服务、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对用户接触、留存、激活、再激活沉默用户的全过程进行用户行为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
其核心产品和服务可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优化和迭代,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智能投顾、智能风控等。
由于监管趋严,证券行业数字化进程尚处于信息系统应用与效率提升的2.0阶段,与证券行业核心业务转型相关的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尚处于模糊探索期。
b. 金融周边支持
金融行业的外围支撑业务包括前文提到的风控解决方案、支付方式的改变、营销方式的改变等等。目前由于大数据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其外围业务也主要围绕大数据分析与精准营销,以及通过生物识别进行风控等。
c. 一般支持服务
一般支撑业务主要是指一些不具备金融行业独有特征的通用技术应用,例如通过云服务技术提高内部协作和办公效率、通过智能客服节省人力成本、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等。
d. 领先机构成绩斐然
通过总结金融行业的业务场景和技术应用水平,不难看出,由于新技术研发成本高、技术壁垒高,金融行业整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尚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对于龙头金融机构而言,除了先天的资质优势外,其拥有雄厚的金融实力,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银行业为例,目前,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设立700多家科技分支机构或专营机构,2019年以来,国有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创新持续加速。
工商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研究院,推出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1.0。中国银行创新性地成立数据资产管理部,开展全数据数据基础、数据标准、价值挖掘等工作;农业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第一经营战略”,打造“农银e贷”网络融资品牌和“智能识别+个性定制+场景融合+远程互动”的新型智慧网点;交通银行正加快推进集团智能化转型,针对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推出了“金融科技万人计划”、金融科技管培生项目、存量人才赋能转型项目等“三大工程”。
在区块链领域,央行贸易融资区块链平台上线一年多,链上交易量超过3万笔,交易笔数超过6100笔,交易额约760亿元。建行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自2018年4月上线以来,累计交易额超过3600亿元。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研究所、清华大学等正在联合开发面向供应链融资的纯区块链融资应用。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联合打造的银行间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BCFT)已于2019年10月25日成功投产并作为区块链核心节点上线。
4. 金融科技如何在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作用?
然而,除头部金融机构外,中小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不平坦。
“转型不了”“没钱转型”“不敢转型”,2020年,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都提到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痛点催生产业。
金融科技行业产业链简单,主要由上层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中层科技公司、底层基础前沿技术提供商组成。
除少数头部金融机构外,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从零开始进行技术研发。而且,上述四大基础技术ABCD普遍存在技术壁垒高、开发周期长等问题。目前我国在这四大技术上已经拥有一些成熟的技术公司,再次自主开发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在缺乏技术储备的情况下,若想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更为高效的方式是调动市场各类主体的优势,实现合理有效的社会分工,将已有的成熟技术直接运用到业务中,中间型技术公司应运而生。
如果把底层技术比喻为没有任何属性的原材料,那么中间层的科技公司就相当于一个“加工厂”,把原材料组合成符合业务层需求的解决方案并输出到外部世界。金融科技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桥梁。
通过科技公司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解决了因技术储备不足、攻关困难而产生的“转不了”的问题;通过推行普惠服务、加上各类补贴政策,解决了因资金不足而产生的“没钱转”的问题。
还有“不敢转”的问题。
为什么不敢转换?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会直接购买底层技术,而不是成熟的解决方案。这种自我探索的方式延长了企业转型的阵痛期,增加了企业生存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即使购买了成熟的解决方案,由于数字化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也无法享受生态协同带来的增长效应。
该怎么办?
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提出“聚合力量构建生态圈”。一是设立标杆示范和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快速转型。二是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虚拟产业集群”,充分挖掘企业间协同放大效益。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跃升,打造服务传统产业的新生态。
前不久,京东数科首次提出“Tie”模式,即“技术+产业+生态”,完美诠释了科技公司在金融行业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行业定位。
5. 科技公司提供哪些数字金融解决方案?不仅仅是解决方案和服务
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和金融行业对科技依赖程度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的主要业务方向开始由原来的百花齐放转变为为行业提供完整数字金融解决方案与服务的稳定业务模式,助力金融机构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当今的金融科技行业,从业务种类和产品丰富程度来看,主要形成以下三类:
a. 垂直技术解决方案
b. 全面的解决方案
c.综合解决方案+生态
垂直技术解决方案主要以在ABCD四大核心技术上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科技公司为代表,如阿里云、京东云、腾讯云等为金融行业提供云服务,科大讯飞、环信、网易奇遇等为金融行业提供智能客服解决方案。另一些则是将部分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垂直业务分拆成立的公司,如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专门从事金融区块链平台和技术研发。
综合解决方案类主要以大型科技公司为代表,由于技术实力雄厚,可以提供覆盖金融行业绝大部分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例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苏宁金融等;其他则由一些头部金融公司自主研发并输出,例如宜信金融、平安金服等。
前两种解决方案主要提供套装产品,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如果说这是金融科技上半场的结果,那么“生态”则是金融科技下半场的决定因素。
综合解决方案+生态,是“进阶式”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原有解决方案产品基础上,加入生态的优势,通过科技公司自身的生态,反哺金融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存量和增量业务的双增长。如果说解决方案解决的是数字化转型的速度问题,那么生态就是解决“效果”的问题。目前生态这个概念,主要是京东数科提出来的。
技术决定了能不能做成一件事,而生态则影响能不能做好这件事。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到下半场,当技术壁垒逐渐被抹平,生态的竞争也会更加明显,谁能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谁就更受企业的信任。
6.我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又将走向何方?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起步晚、发展快、尚处于早期阶段。毕马威发布的《2020中国金融科技商业领袖观点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企业认为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业务层面的应用水平一般,仅存在基础的关系结构,仅有2%的受访企业认为当前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建设水平很高、体系完备。
立足当下:政策支持+市场需求
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数字化转型等战略和政策推动下,我国金融科技行业迎来快速崛起机遇。
首先有政策支持。央行金融科技顶层规划目标是,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四大支柱”,金融业应用科技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京东数科、蚂蚁金服为例,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开始实现技术输出。
其次,业务与技术并举。尤其在技术方面,我国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层面,未来金融科技也将迎来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扶持保险业等金融行业。业务与技术同步发展,将为金融科技在中间层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但发展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金融科技面临技术和人才的双重压力,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已经投入产业应用,但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道路依然曲折漫长。
智能金融时代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人才缺口短时间内难以填补。据中国教育部门估计,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但人工智能人才普遍面临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的问题。如何平衡人才供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监管压力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另一大不确定因素,随着监管趋严,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规模不断萎缩。
另一个问题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与商业场景的结合存在矛盾,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能够提供成熟商业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仍然寥寥无几。
据毕马威报告显示,60%企业认为科技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对接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主要痛点,原因在于对金融业务需求的理解与技术的落地存在较大差异,沟通成本也较高,系统与数据、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问题也紧随其后。
此外,会议提到,监管不确定性、人才短缺是影响金融科技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痛点。
未来:土壤沃土,金融科技将更加规范
聚焦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庞大的经济体系、各方政策的支持,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随着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日趋清晰,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监管沙盒”逐渐形成,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将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