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静 张天福 何俊
“嘟!嘟!嘟!”救护车轰鸣而来,医护人员抬着担架顺利进入急救室,立即进行插管、除颤、心肺复苏……这是医疗机构急诊室常见的场景。
从日落到黎明,从旭日东升到星光灿烂的夜晚,急诊科是重症患者进医院就诊的最前线,是一个一年四季都开放的地方。
在青海大学医院急救中心,60岁的中心主任侯明可谓是一名“急救老手”。从业30多年的侯明说,就“救治伤员”四个字,所有急救医护人员都付出了心血和时间,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图为侯明(右)与科室成员讨论患者病情。照片由张静提供
侯明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在医疗机构工作,母亲也是一名儿科医生。1986年,从原青海医学院毕业的侯明进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
当时,该院急诊科刚刚成立,他不仅是科室成立的参与者,更是中国急诊科的见证者。
“我们科室有微信群,收到最多的信息就是侯明主任转发给我们的有关最新医疗技术的文章。”急救中心医生马春建说,多年来,侯明每天早上7点半之前就上岗,手机24小时开机,所以不管多晚,有事打电话就能找到他。
“当病人的生命掌握在你手中时,你要尽全力去抢救,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做到‘判断快、决策准、救治稳’。”侯明说。
谈起自己的团队,侯明满脸自豪,“我们急救中心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无名英雄,大家都很有责任心、爱心、敬业精神。很多医生晚上睡觉前,不去病房看看自己负责的病人,就睡不好觉……”
以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侯明坚守在病房,与病区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与病区患者心连心。他来得早、走得晚,回到基地时,手机始终开机,随时准备随叫随到。
他说,急诊科作为医院最先进、最特殊的科室,承载着太多生命的希望。
2023年10月的一天,急诊科接诊了一位21岁的药物中毒患者。“患者送到医院时,已经停止了呼吸。为了抢救患者,全科医生齐心协力、默契配合,经过心肺复苏、血液净化等一系列急救处理,三天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马春建说。
中毒、感染、呼吸衰竭……很多来到急诊科的患者,生命体征都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的患者并发多系统疾病,病情复杂。凭借扎实的“内功”、丰富的经验和十足的耐心,侯明在30多年的急救工作中,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也让他成为了青海省知名的急诊科专家。
“我们经常面对危重、重症病例,作为急诊医生,我们在医疗队中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和我们的工作性质有关。急诊病人不同于门诊病人,大多是因为突发的急诊情况而选择急诊救治,生理上处于应激状态,这是急诊病人的特点,所以对医生来说,每一次问诊都是一次考验。”侯明说。(完)
河北女孩王心仪感谢贫穷,河南男孩张晨阳相似经历令人动容
其实,河南商丘还有一位有着类似经历的男孩,他就是来自商丘市柘城二中的17岁小伙张晨阳,他以68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他们俩都是贫困家庭,农村出身。张晨阳的母亲陈艳秋也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每年的医疗费高达十几万元,对于一个以务农为生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父亲张团结因常年打工,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难忍,连弯腰都做不了,更别说干重活了。张晨阳的姐姐今年也考上了高考,弟弟还在上学。一家人靠村里给张团结安排的公益事业和几亩地过活。
但贫穷改变不了志向。在张晨阳看来,贫穷不算什么。“对我来说是一种历练!”他说,很多名人出身贫寒,他不会因为贫穷而失去希望,反而会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希望将来能赚更多的钱,给父母治病,给他们最好的生活。”
其实,张晨阳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经常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农活。高考前一天,他因鼻窦囊肿发烧,并没有告诉家人,而是带病发烧,坚持参加高考。
谈及未来的大学生活,张晨阳满怀憧憬。他表示自己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争取考个计算机第二学位,自己也想开发点软件。”大学毕业后,张晨阳想创业,一是想赚钱让家人过上最好的生活,二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王博曾说:“越穷越有决心,永远都不会放弃上进的志向。”
莫水想说的是,这些孩子用行动诠释了这句格言。给这个商丘小伙子送去属于自己的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