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清代王翚寒林激涧:国画精品,笔墨传神,技法绝妙

佚名 2024-06-01

第2415号:清 王翚 《寒林溪图》

王晖 冷林涧

国画中国龙图片_中国国画_国画中国传统文化

《寒林流水图》是清代画家王翚的一幅作品,从图上的题字看,应该是一套作品中的缺幅。这幅画宽一尺,长一尺三寸,能在如此狭小的纸面上描绘出无穷的山水韵味,全赖王翚高超的笔法。

王晖的《寒林急流》

《寒林急流图》中的流水也极具特色。王翚在画山涧溪水流时,大量运用了双线,密集排列的线条仿佛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让人仿佛听到潺潺流水声。线条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对于线条的运用,历代名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国画_国画中国传统文化_国画中国龙图片

王晖的《寒林急流》

从单张册页速写中就能感受到王晖高超的技法,由于作品尺寸有限,王晖不得不放弃细节布局的特点,让画面看起来更加舒适。

王翚,清代画家,字石古,又号耕岩散人、剑门乔柯、吴越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身于画坛,初学画于张恪,后得王鉴、王时敏指导。擅长山水画。初临黄公望,后广学唐、宋、元、明,多师多艺,发展变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工笔墨法功底深厚,善于从古,几乎可以误以为真,但又不拘泥于既定的规矩,有的作品充满栩栩如生的情趣,构图变化多端,勾勒、拓印、染法娴熟,风格鲜明。在四王中较为突出。作品有《秋山萧寺》、《虞山枫林图》等。

清明踏青祭扫,探寻自然之美与生命本色——自然观察入门

日本著名昆虫学家日浦勇信奉“通过观察认识自然,通过理解发现自我”,在他的经典著作《自然观察入门》中,遵循四季的次第,为人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他还专门写了一章《扫墓的生态》,分享他专业的观察视角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思。

经后浪图书许可,以下内容摘录自该书中文版,其中介绍了日本墓地的生态以及象征“生死离别”和“悲伤回忆”的日语“彼岸花”。

墓地 - 微型沙漠景观

日本的盂兰盆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五举行,十三日人们点起迎魂火,迎接逝去的祖先回到身边,十五日为盂兰盆节,十六日则点起送魂火,送走祖先。

日本盂兰盆节

这个节日,商户雇佣的工人终于可以摆脱繁忙的工作,回家过节了。每年公历的盂兰盆节日期都不一样,有时在八月初,有时在九月份。近来,盂兰盆节定在每年公历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三天。在城里工作的人们每逢节假日都会大批返回家乡,也就是所谓的“全国性迁徙”。每年只有一两次机会,所以大家都忙着给家里的亲朋好友买些当地的特产。

人们为什么要回家乡?一说是想看看小时候一起玩耍的老朋友;一说是想回忆一下祖辈生活过的山山水水,回忆一下年轻时的一些往事;还有一种说法是希望回到家乡追根溯源,找到更清晰的记忆,找到不同于现在因为在城市生活久了而浮躁的自己。

农村出身的人每年都会回去扫墓,在城里长大的人则会去墓地扫墓。因为要工作、买不起票、要照顾孩子等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的人,看到新闻里有人回老家扫墓的报道,瞬间就能想起小时候回老家扫墓的场景——经常一边扫墓一边兴奋地抓蝉。

江户时代末期的盂兰盆节。1867年出版的《日本礼仪习俗概要》

虽然怀念家乡,但在炎热的夏天去墓地逛逛,也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八月的烈日,烈日照在墓碑上,石头散发出阵阵热气。我一边对已故祖母的墓碑喃喃自语,一边往石头上泼水,希望祖母能感受到一丝凉意。墓地的场景——狭长的一块土地上,矗立着许多石塔,鲜花凋零,狭小的石缝间,野草顽强地生长着,似乎和某种东西十分相似。在我看来,这就是城市的缩影。当然,我并不是要表达城市是人类的墓地这种无聊的讽刺,只是在生态学上,城市和墓地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生态学_生态学考研方向有哪些_生态学考研院校推荐排名

从地表被什么植物覆盖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出判断:高大的乔木群落覆盖的区域是森林,相反,植被缺乏的区域是沙漠。(草本植物覆盖的区域是草原,但草原不仅限于中亚,沙漠也不仅限于戈壁或撒哈拉。)看看我们周围的城市,被混凝土、沥青和钢铁占据,里面充满了那么多沙子之类的无机物,从分类上来说,可以归为沙漠。

也许你会跟我争论,有些老建筑的屋顶不是长满了青苔吗?街道上不是有花坛和行道树吗?但是,如果我们用这个比喻的话,沙漠里也有绿洲或者长着一些草、地衣或者苔藓。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植被的覆盖率。如果你有机会从天空或者高高的观景塔俯瞰我们的城市,你可以试着用视觉来估计一下,这里到底有多少“绿色”覆盖率。

乡村是什么样的呢?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长满了稻米,第一章提到的各种草本植物沿着山脊和道路随处可见。这种景观完全可以归类为草原。如果沿着堤岸行走,还可以看到以山毛榉和朴树为主的河岸森林,而柳树和榆树则沿着引水渠零星生长,灌木和护林则散落在稍高的山坡阶地上。按照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里大概可以称为热带稀树草原了。你的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非洲草原的景象?河岸森林沿着河流呈带状生长,其余的地方则是大片的草原。草原上长着几棵如伞状的猴面包树,羚羊、狮子、长颈鹿和非洲象在草原上漫步。乡村里的景象与此有些相似,不仅有大量的绿色植被,还有牛、马等牲畜在田野里漫步。

借鉴这些对地表植物生命形态的一般分类,如森林、草原、沙漠,乡村可以算是稀树草原或草原,而城市则是半沙漠或沙漠。按照这种分类方法,那些布满石塔和铺路石的墓地,甚至连裸露土壤上的草都已被清理干净,也可以算作一片小沙漠——石质沙漠。

这些石塔就像是城市里的公寓,刻有铭文的墓碑就像是广告牌,功德水就像是游泳池,散落的杂草就像是城市里少有的绿色植被或行道树。而且,大部分墓地周围都是农田,墓地通常背靠森林,就像是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逐渐减少的一个缩影。

我们暂时逃离这座城市,在墓地里遇见它真正的象征。

日浦勇(1932-1983)的影像资料

石蒜属

9月中旬,田埂边的小路上开满了石蒜(又名彼岸花、石蒜)的小花。顾名思义,石蒜最繁盛的时候是在秋分时节。黄色的稻田里点缀着一排排红色的小花,虽然不是特别艳丽,但像水龙头一样洒在田野里,令人赏心悦目。根据生长地点的不同,水坝、引水渠或墓地周围的石蒜花期或早或晚,但到了10月,它们就都凋谢了。

石蒜

生态学_生态学考研院校推荐排名_生态学考研方向有哪些

今年九月底,我在盛冈出差时,偶尔从车窗看到盛开的石蒜花。在京都、东京等高楼林立的地区,仍有许多被石蒜花绚丽色彩点缀的田园风光,但如果从上野乘坐东北新干线,离开东京后就再也看不到它们了。石蒜花应该是只属于西日本的花。

根据前川文雄博士的说法,我认为石蒜不是日本本土的植物,而是从中国大陆引进的。一是石蒜只出现在村落中,天然林中没有分布;二是日本的石蒜都是三倍体,只开花不结籽,而华中地区的二倍体石蒜可以结籽。由此可以推断它们原本的栖息地在哪里。

石蒜

另外,石蒜只分布于日本西部这一事实也可作为间接证据。那么它是如何从中国大陆传播开来的呢?前川博士的父亲说,三重县的人会用石蒜叶包裹柚子来保存。他由此得到启发:当竹子、红薯等通过营养器官繁殖的植物从中国传入时,石蒜会不会残留在这些植物的鳞茎或根部,一起被带入日本并生根发芽呢?当然,也有人反对石蒜来自国外说,有人不相信石蒜作为包装等保存材料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海上漂流带进来的。为了反对海上漂流说,甚至有人做了海水浸泡实验。总之,各种争议不断。

挖出石蒜的根茎,看看它看起来是不是像水仙的鳞茎。在经常被雨水冲刷的斜坡上,如水坝,经常可以看到部分鳞茎露出的石蒜。用手指就能轻松挖出。它曾是日本重要的食品原料。

石蒜中含有一种叫做石蒜碱的有毒物质,如果不用水冲洗七八遍,里面的丰富淀粉就吃不下去了。所以有传言说石蒜是饥荒时期的赈灾食品。但我认为石蒜应该曾经被当做日常食物。

日本著名的观赏红花胜地:埼玉县日高金长田市 Wikimedia 图片

在德岛县三好市山代町的开垦地里,当地的老奶奶们长期以来都有种植石蒜的习惯。有学者问她们为何种植这些石蒜,老奶奶们回答说:这是她们祖传下来的习惯,她们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或许这是应对频繁的饥荒而留下来的习惯吧。我们需要体会一下过去的生活有多艰苦。我居住的村子在山代町以东50公里处。我祖父年轻的时候,为了回馈那些帮忙挖石蒜的人,他每年都会把拌有面粉的糯米团子装进一个很重的箱子(日本的一种定食箱,食盒)里送给别人。德岛的糯米就是指石蒜。即使现在,虽然没有饥荒,但还是有人热衷于吃这个东西。与中农或富农不同,学者们不容易了解原本居住在山区的贫农的生活状况。 这或许是由于士人自身的家庭背景导致的认识上的偏差。

其实我想讲的并不只是石蒜、潮虫和草本植物,而是希望更多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业余学者能够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究不同人对自然界万物的亲身体验,并将这些不同的经验结合起来,重新审视日本人的起源和生命知识。

《自然观察导论》[日文]平勇,张晓峰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