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全国各地医生以义诊、科普活动等形式庆祝“中华民族医药日”89周年。记者看到,这家刚刚完成最新一轮展览的博物馆,也用各种“武术”向人们讲述国宝级中医的前世今生,带领大家看清生命的无穷奥秘。
三十年积累的丰富藏品
宋代沉船出土的中药材、清代藏传手术器械、北宋天圣铜人复制品、清代妇科诊疗模型、清代铃串、清代青花瓷研药器、民国黄花梨木药勺、民国中药榨汁器、张颖绘制的历代名医真迹……走进博物馆,1000多件医史文物让人眼花缭乱,包括上述这些珍品,虽然不是贵金属、玉石,却承载着不少历史、非物质文化价值。
据介绍,该馆前身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医史展览室。经过30多年的不断建设和积累,馆内展览面积扩大了数十倍,目前设有医史馆(闽台医药文化展区)、人类生命科学馆、校史馆、闽宜园四个展区,室外还有“时珍园”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数字显示,馆内保存图片8000余幅,各类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3000余件。从小小的展室到如今展览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博物馆,饱含着一代代师生建设和呵护的心血。
馆内很多展品都是从全国各地购入的,如几十件各具特色的陶瓷脉枕,就是医史馆的负责老师从北京著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购入的。比价格更珍贵的是它们的小众性、不可复制性和文化魅力。有的脉枕上刻有“春”字,寓意着死者复活,带来好兆头;有的则烧制成可爱的小孩造型,让原本忧心忡忡的患者高兴起来,放下了心头的负担;有的还配有精巧的机制,可以放入药材,做到一枕多用。每一件各具特色的医疗器械,都体现了历代医家处处为患者着想的情怀。
精巧布局,教育与展览相结合
容天地之气,品文化之精髓——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自我介绍,彰显了它的雄心壮志。迁址升级后,博物馆不仅让许多有趣的展品告别了藏在仓库里的历史,也对文物或展品本身的价值进行了探索和进一步的发掘。
人体生命科学馆凸显专业性与科学性,集中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让生命的演化过程直观而又扣人心弦。通过200余件人体铸模、透明、断层、塑化、大体标本以及学生血管铸模选修标本作业,诗意地记录了生命从受孕到消亡的过程,让参观者震撼而动容。这里的展品突出了一个“真”字,人体九大系统、器官的大体、病理、或断层嵌合的标本,真实展现人体的奥秘,彰显生命的健康与和谐。在“生命体验”互动区,参观者可以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内各成分含量,真正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移步至“生命的升华”展区,一首首纪念“无声身体老师”的散文诗,用真情实感写下了对生命另一种意义的理解、赞美与诠释。
在医史馆,模拟的场景让观众有了立体的视觉,从原始人劳动生活的场景中,人们可以一窥中医的起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砭石、骨针,却出土于光泽、邵武、福州等地,是针灸的“祖师”。同样,在讨论《本草纲目》有多么伟大时,只要看看“李时珍”攀崖潜溪的艰难,就能明白这位明代药师大师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执着的科学实践精神。
博物馆是学习的第二课堂,对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据了解,为配合博物馆日常工作,应对游客接待,学校成立了博物馆爱好者协会,有80余名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每周末为校外游客服务。在讲解过程中,中医药的历史和理论知识也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此外,必修课“中医史”的很多学习内容也隐藏在展板和插图的字里行间。
伟大的医生力求完美
福建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自2016年9月试开放以来,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3万余人次,在建筑硬件、展览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型、同主题博物馆的“第一队列”。但博物馆团队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他们志在必得,梦想着打造全国一流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89个全国医学节期间,中医药同仁们大显身手,通过义诊、宣传等形式,弘扬中医药文化。但在挖掘展品本身的价值上,国内大部分展览机构还只是表面的展示和估价。更高级的表达方式无疑是让展品说话,通过文物讲述行业历史,实现一种文化的延伸。比如漫步在“时珍园”的风雨长廊,抬头便能看到经典的药典、方剂歌谣或中医故事,学生晨读时背诵,校外游客欣赏,中医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不经意间被传承、传播、普及。随处可见的二维码,让手机用户与文化信息无缝对接。
“博物馆的四大功能是收藏、支持教学研究、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福建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强调,博物馆为中医药学生开展立体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该负责人说,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后备医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治病救人不同于修理机器。“我们的展览把藏品和时代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观众受益匪浅,对生命有更深的尊重。”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迎新:家长陪伴,志愿者贴心服务
通讯员:秦子晖 倪秀林 高成
9月9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4100余名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他们在家长和志愿者的陪同下,满怀期待和幸福的笑容走进校园,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揣梦想,开启了学习生活的新篇章。
学校入学指导
有了家长的陪伴,新生们显得更加轻松自在。一位李姓家长激动地说:“能陪儿子考大学,亲眼看看他的第二个家,很开心!”据了解,尽管家长可以陪同学生报到,但考虑到新生行李较多,学校还是安排了15辆校车接送学生和家长,十分贴心。
学校入学指导
此外,学校还组织志愿者一大早就在火车站、汽车站、万湖地铁站及校园各处等候,从出口到宿舍楼,迎新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迎接新生,引导、护送新生到新生报到点,构建起顺畅高效的“新生传送带”。
学校入学指导
财经商学院学生陈同学说:“从校门口到宿舍楼,每一步都有专人引导帮助,整个报到过程非常顺利。”不少家长表示,真切感受到学校温暖贴心的“全程陪护服务”,专门设置的休息区、医疗点缓解了大家长途跋涉后的疲惫,强大的志愿者队伍更是让大家省心又省心。
学校入学指导
校园里,各处摆放着各种别致、醒目、新颖的迎新牌和“打卡”拍照摆件,帮助新生摆脱陌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每个“打卡点”前,络绎不绝的新生和家长争相拍照,发大学第一条朋友圈。
为了迎接新生,学校学生会领导还提前一个月策划了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其中,摄影协会的摄影师为新生和家长拍照,拍完照片后会挑选一张照片打印出来送给新生留念;学生会的同学们准备了精美的卡片鼓励新生留下话语,可以在毕业后送给自己,也可以送给即将离别的父母;还有一群专业的志愿者随时准备带新生到学校食堂、教学楼、体育馆等重要建筑参观,让新生能够快速了解学校、融入新环境、爱上新校园。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得到了现场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参加三项活动的新生还可以获得学校准备的小礼物——卡片袋和卡片卡通夹。
学校入学指导
当天上午,党委**夏彦、校长钟立等校领导来到迎新仪式第一线,先后来到行政楼前广场、各学院迎新帐篷、各二级学院报名处等地,看望前来报名的2023级新生及家属、朋友,慰问参加迎新仪式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志愿者。夏彦与新生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他们的家乡、专业等情况,鼓励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目标。钟立还邀请新生合影留念,勉励他们在大学里更加努力学习。
学校领导现场欢迎新生
为给新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保障和服务,学校领导、各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从8月中旬开始协调推动相关工作,认真检查解决秋季学期开学及新生入学相关各项事宜,确保新生入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开展,把“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和对广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学校入学指导
此外,学校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师生需求,充分利用暑期窗口期,实施校园环境亮化美化工程、教育实训设施设备提升工程、教学楼、学生宿舍基础设施改造改造工程、校史馆、思政展览馆、地质展览馆、文化长廊等文化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进一步美化亮化校园环境,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迎接新生的到来。
(图片由记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