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荣获“省级示范学校”称号;“寻石访洞助力振兴,年轻人担当传信心”“‘穆小芳’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实践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从寻石视角探索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发展路径——以陕西部分地区和四川省马边县为例》荣获“省级优秀调研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学院)张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庆津、阿尔斯特学院郭蜀阳荣获“省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3年,校团委以“学习党的二十大、踏上新征程、永远跟党走”为主题,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项目化实施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立项、按项目组队、互利共赢”的工作原则,坚持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科技竞赛等有机结合,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新时代“扶贫帮困”工作、“精神谱系宣传”工作、“生态环保”工作,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惠及面。共组织67个社会实践队,2021、2022级大学生志愿者9000余人次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成效显著。
“寻石访洞 助力振兴”社会实践团队成立于2020年,致力于解决石质文物修复难题。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探寻科技前沿,利用现有技术与设备,坚持创新,深入了解文物修复机理与制备工艺,探索文物保护新思路,制定中小型洞穴“振兴”发展规划,开创洞穴文化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本次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团队”。
“木小房”数字化赋能青木川便捷政务平台在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青木川基础设施、旅游管理、居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团队荣获“省级优秀团队”。
陕西科技大学的实践活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的热烈赞扬和好评,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中国青年报》杂志社、《三秦学子》、《学习强国》、《陕西日报》、《西安发布》、《西安新闻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纷纷将镜头聚焦陕西科技大学学子。
陕西日报报道陕西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团暑期实践活动
走过田野、深入基层,在学校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陕西科技大学学子将投身社会实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履行使命责任,明确奋斗方向,培养过硬技能,磨练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用辛勤和汗水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青春的答卷!
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党支部**张友亮:平凡中的不凡
“**是个很踏实的人!”与张友良共事多年的陈云说。原来,在张友良的倡议下,自2014年起,应用物理所党支部自发与修水县卜家乡太阳小学建立了长期帮扶关系,提供教具等援助,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每年支部都会组织我们去看望慰问学生。山路蜿蜒曲折,光是来回的车程就要近8个小时。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总是提前带我们到县城吃午饭。虽然路途很辛苦,但我们还是跟着**坚持了下来。”
“**是个敬业的人!”应用物理研究所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程祥平坦言,“**经常带我们到企业找项目、找合作,总是鼓励我们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在,我们不仅与省内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建立了金属3D打印中试基地,致力于中高端装备修复再制造技术的研究与转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为我省的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我感到很自豪!”
“**是个热心人!”在90后医生吴丹眼中,60后张友良是一位亲切温暖的长者。去年,吴丹入职应用物理所。当年下半年,应用物理所从青山湖区搬迁到高新区。通勤成了吴丹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张友良了解情况后,帮他找到了合适的房子,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是个真诚的人!”这是应用物理研究所另一位年轻党员刘瑾的感受。他能看出来一个年轻人有没有情绪。有一次,刘瑾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情绪非常低落。张友良敏锐地注意到了刘瑾的情绪波动,立即和她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除了情绪疏导,张友良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刘瑾。
“他曾资助抚州市临川区藤桥镇藤桥村一名贫困学生多年。”
“**还对永新县龙源口镇荆都村的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他从来不占任何人的便宜,总是把医院优秀党员工作者的奖金全部捐给支部用于活动。”
…………
随着大家的议论,张友良的形象也愈发饱满立体。他不仅是一位入党近三十年的老党员,更是一位献身于应用物理研究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对党忠诚,待人真诚,对事业满腔热忱,言辞自然坦诚。“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张友良并非完全谦虚,他懂得“党员”二字的沉甸甸的分量。
采访接近尾声,张友良带着记者来到应用物理研究所党支部活动室。一进屋,一整面墙的奖项映入眼帘:“省直机关创新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这面散发着清澈光芒的荣誉墙,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这些科技工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