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将紧紧围绕****总**提出的“四个全面”,严格对标一流建设,按照“强基础、固特色、开新篇章、创一流”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信息智能化新兴产业交叉集群,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型轻工业和‘一带一路’国家新型基地”的“四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陕西六大支柱产业和24条重点产业链,依托秦创园平台,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新型轻工业、新材料、食品营养、医疗健康、环境保护、能源转型、人工智能、现代农业、城市更新和创意设计为核心。 积极解决关中协同创新、陕北绿色发展、陕南循环发展问题。
学校积极参与和融入秦创园建设,确定了一院一市、一院一区的工作思路,服务陕西至少1个地级市、西安市至少1个区县进行产业发展。 先后与西安市未央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泾河新城以及咸阳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等10多个地级市、区县合作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和秦创源子平台,与秦创源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成果概念验证中心,现已实现对陕西地级市主导产业全覆盖,有效服务了榆林能源化工、宝鸡西凤酒、安康毛绒玩具、商洛医药、延安苹果、渭南羊奶粉等陕西地方特色产业。
陕西科技大学连续三届举办安康毛绒玩具大赛暨高峰论坛,带动安康毛绒玩具产业产值近1.5亿元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技术突破的策源地,而创新成果转化是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产出和社会贡献的关键因素。
陕西科技大学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创造、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完整生态链,五年来完成专利转化650件,转化量增长440%,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受到中国知识产权报等媒体的关注。
牛玉华教授团队研发的苹果“面膜”技术,比传统套袋技术可节省30%至40%的成本,亩产可提高20%至30%,营养价值提高近20%;
生物医药关键产业链成果转化创新团队与陕西盘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秦药未来产业创新院,目前已签订研发项目合同金额达2000万元;
余元教授团队致力于填补我国在气体污染控制新材料领域的空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团队的专利实现了从入组到产品化、商业化的三级跳,截至目前,相关产品转化合同总额已超过2亿元。
…
陕西科技大学与盘龙制药联合成立秦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
成绩斐然,是陕西科技大学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的体现。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努力在三秦大地上书写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欢迎更多有志青年学子加入陕西科技大学,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典型名单
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化虚拟教研室建设,加大典型示范力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组从批准建设的657个虚拟教研室中,经学科协作组推荐、建设专家组评定,遴选出50个典型虚拟教研室,陕西科技大学张美云教授牵头的“轻化工程虚拟教研室”名列其中,陕西高校仅有2个虚拟教研室入选名单。
轻化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源自1958年北京轻工业学院造纸与皮革专业教研室。轻化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轻化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科技大学教师网络学习中心,依托实体教研室,拥有“国立大学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等师资队伍。
虚拟教研室于2022年2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先后联合全国不同地区13所轻工院校组建专业教学联合体,开展多形式、高频率、多层次新业态教研活动,共建优质数字资源库,形成了以一流师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核心的基层教研组织,有力提升了轻化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张美云教授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基于虚拟教研室的轻化工程专业设立在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最大的轻化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其依托的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第三,2022年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定位,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轻化工程专业知识,是能在轻工业及其延伸行业,特别是造纸、皮革、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等领域从事产品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深受业界好评,供不应求。近年来,约有45%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
以入选教育部典型虚拟教研室名单为契机,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虚拟教研室将进一步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共建共享,持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在教学研究、交流互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一流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