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中国教师发展报告 2023成果发布会在长春召开,聚焦师范生高质量发展

佚名 2024-06-11

报告以我国师范生发展为研究基础,创新性地开发了师范生发展的原创性研究工具,科学验证了我国师范生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刻总结了我国师范生发展的成就,全面呈现了我国师范生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影响因素,生动描绘了我国师范生发展的未来愿景。调查范围涵盖部属师范院校、省属师范院校、综合院校、高职院校等各级各类高校10万余名大一至大四师范生,围绕师范生角色认同、学习投入、职业能力、职业愿景等核心问题,勾勒出具体的师范生群体,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新时代师范生培养提供数据支持、理论支撑和政策咨询,加快新时代师范队伍建设。

调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随着《****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师范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师范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师范生规模连年攀升,屡创历史新高,如2000年至2020年实现了由150多万人到320多万人的跨越式增长,师范生地区分布、性别比例、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师范生发展水平跃升,质量明显提高。师范生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均值M=3.92)。通过颁布师范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推行师范专业三级认证模式、严把师范生入学和输出标准、优化录取和毕业考核办法,师范生培养工作逐步走向有序统一,培养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是几本2020_东北师范东北大学_东北师范大学

师范生政策诉求度高,角色认同感强。近七成师范生能够充分了解相关教育政策,深刻领悟教育者的精神内涵,具有较好的师范潜质、从教意愿、从教意志和职业使命感(M>3.80)。外界建议、个人兴趣和政策优势共同构成师范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动机,分别占比63.57%、58.37%和33.58%。

师范生学习投入多元化,专业创造力突出。师范生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3.89),学习生活呈现多样化特征,如在线学习、听课或报告、社会服务或志愿服务等。在学科转化、教学实践、综合教育、反思性研究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M>3.90),注重培养批判性和反思性的高层次思维,旨在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卓越教师。

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就业形势向好。融合本土经验与国际智慧,注重教学改革与社会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培养要素丰富,就业目标明确、规划清晰、期望值高、政策成效显著。师范生职业愿景发展优势明显(M=4.01),91.38%的师范生期望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

报告还指出,我国师范生发展存在教学愿望多重矛盾、学习投入行为多重偏差、学科转化能力多维度缺失、职业规划多重指向就业等问题。报告契合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针对我国师范生发展的总体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坚持长期培养与终身跟踪服务、宽文化基础与一体化师范教育、高质量目标与大中小学校融合、强化专业水平与提升吸引力、凸显文化特色与前沿学科等战略举措。

东北师范大学是几本2020_东北师范东北大学_东北师范大学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给予了高度评价。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使命,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认识、去谋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新超越、开创新局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发展报告》研究团队形成的扎根本土、面向实际、指向发展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领域理论成果,为国家未来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参考和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撑。

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学军表示,《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的发布,不仅彰显了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服务地方教育体系建设、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使命与责任,也为我国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事实基础、严谨的理论指导和前瞻性的价值引领。教育厅将继续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教师发展报告》学术成果的输出、推广和应用,助力我省教育振兴和教师队伍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志辉强调,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离不开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学生高质量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将持续关注和跟踪我国教师学生发展问题,期待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推动教师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愿景,分享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果,为新时代国家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另据悉,《中国教师发展报告》是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推出的系列研究报告,旨在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立足高等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以前瞻性、科学性、洞察力的研究视角,全面审视和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每年开展专题研究,迄今已连续发布四次,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发布的《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3》由田家炳基金会赞助。

上海大学召开中层干部大会,宣布党政领导班子任免决定

金东寒今年5月被****中央、国务院任命为天津大学校长,正部级。金东寒是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2015年6月任上海大学校长,2017年9月任上海大学党委**,兼任党政职务,升任副部级。

此次任命后,两人将分别担任上海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程丹红,1965年2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教授,199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力学院党委**,2015年11月任上海开放大学党委**,至今任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副**。

公开资料显示,程丹红在到任上海大学前,曾担任该校兼职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_上海大学是985还是211_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荣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新星”、“上海市闸北区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程丹红主要从事金属电沉积、金属腐蚀与防护、复合材料制备、纳米材料应用、化学电源等电化学工程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

新任上海大学校长刘长生出生于1967年6月,曾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长生先生1989年7月毕业于湖北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8月后,刘长生在华东理工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据华东理工大学官网介绍,刘长生1996年入选上海市科技新星;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杰出人才;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上海市科技英才、中国青少年科技奖,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长胜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了多种活性骨修复材料和生长因子制备、材料活化新技术。其研制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已获得产品注册证,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申请发明专利66项,其中已授权40项(美国4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位列第一)、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国家发明创业奖、上海市青年突出贡献奖等奖励,并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