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多次服用药物、疑似饰品散发有害物质导致多名婴儿入院、涉嫌虐待婴儿……准入门槛低、监管盲点、品牌同质化竞争严重以产后保健为代表的产后康复行业中心(也称为“监禁中心”)已被扰乱。
一些坐月子设施令消费者不安
“坐月子”是指女性产后必须休息30至42天,以恢复和预防产后感染、子宫脱垂等产后疾病。随着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妈妈们“自我满足”的消费态度日益明显,月子设施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今年3月,顾医生投诉北方城市一家月子中心的护理人员。顾医生的宝宝因早产患了各种疾病,需要吃药,每次剂量为2.5ml。然而,护理人员服用的剂量被发现是正常剂量的10倍。经查,月子中心与顾医生签订的母婴托管服务合同显示,公司名称与公司外宣传的名称不符。服药过量事件发生后,双方未能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今年4月,西南市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投诉,称月子中心在未与消费者联系的情况下,对婴儿房间进行了粉刷、装修,然后第二天就将孩子送到了那里。 5名婴儿陆续出现肺炎症状,被送往医院。
一些月子中心及相关人员甚至涉嫌刑事犯罪。 2023年11月,陕西省咸阳市一家月子中心护士因心情不好扇打脑出血婴儿,广州市卫健委通报月子中心无法获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被使用做过。未经授权的治疗向孕妇提供医疗设备。
准入门槛低,无统一行业标准
随着消费者对专业、科学的产后保健服务需求的增加,产后康复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七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母婴生活护理企业约11.8万家,预计仅2023年就有9958家新注册企业。大多数月子中心位于私立医院、酒店或私人住宅内,也有一些公立妇幼保健院提供月子护理服务。
沉阳市民丁医生深思熟虑,选择了妇幼保健院附属月子中心。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中心,是因为如果孩子遇到任何问题,医生可以直接介入。有些看守所没有医生在场,导致应急处理变得困难。”
某市卫健委官员告诉潘月潭,主流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在我国,产后康复有消费医学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月子中心不是医疗机构,其营业执照和服务质量不属于卫生部门监管范围。但由于婴幼儿容易患“小病”,看守所在实际运营中很难回避医疗服务。 “我们家主要做产后护理,还聘请了专门的医生和护士,教宝宝吃药。”月子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妇幼保健工作,根据各地情况提出分级分类指南,对全国妇幼保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妇幼保健。”规定。但法律规定主要以医疗为重点,明确规定在设施内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看守所不属于医疗卫生机构。
在实际运营中,大多数月子中心都会进行住宿、膳食、诊疗等多项操作。《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国家依法规定的七大类公共场所,包括旅馆、餐馆、理发店、美容院等。月子中心不属于这些类别,也不需要公共设施卫生许可证。只需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即可经营。
某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指导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全市各登记机构在对申请人经营主体进行登记时,必须“禁止或禁止”从事月子中心的单位“不得擅自闯入”的要求。都被严格执行。经营范围注册为“母婴生活护理(不含医疗服务)”。业内人士介绍,有些情况下,“月子中心”被注册为家政服务机构。
月子中心的各项服务由不同部门监管,月子中心没有单独的管理规定。北京中宾律师事务所主任宋伟强先生表示,日本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月子中心行业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实际运作取决于“谁批准、谁监管”。说他遵循原则。
2018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从现场人员管理、服务提供、专业技术、文件记录等方面提出通用规范。检查、服务质量评价等然而,本文件是推荐标准,不是必需的。
董事无盲点,行业逐渐自主化。
另一方面,各部门都没有明确的制度管理,执法没有依据。另一方面,行业范围广,需要跨部门管理,协调难度大。因此,为了促进产后康复行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限和责任非常重要。
法律专家表示,月子中心作为专业服务行业,关系到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其运营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并明确主管部门。必要的。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许可审批和日常检查,确保封闭中心规划诊疗活动的合法经营和服务质量。认定医疗机构类型,依法取得:010,纳入医疗机构管理范围。
月子中心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由于行业成熟度较低,应逐步建立行业自律。行业利益相关者首先引导团体标准制定,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推动月子中心等母婴护理设施行业协会成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规章制度建议提供指导。广泛落实服务承诺、服务条款、服务规范等。落实行业自律,逐步完善标准。
半月潭记者:刘宜春/编辑:李坤金
*本文为2024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第14期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