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李政道最后留下的这句话,已再难解答(李政道后来怎样了)

小条 2024-09-19

8月4日,赵天池得知李政道去世,做好了心理准备。他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传记作家,着有《天语悟道:李政道评传》(以下简称《评传》)。

据赵天池介绍,7月下旬,李政道的大儿子李忠庆去旧金山看望父亲后,给李政道打了微信。李正道的状态很差,被告知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他很幸运。另外,李忠庆还在电话里讨论着99岁生日的纪念活动。此次会议筹划已久,定于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和中科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物理研究所”)等

1956年,李宗道和杨振宁共同发现了“自然规律是不对称的”真理,次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7年后,理论物理领域的一道明亮光芒消失了。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左右,李政道先生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岁。 8月11日,李正道追悼会在高能研究所举行。李忠庆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亲自出席。在对别人的讲话中,他提到了父亲在生命最后几天的话: “我永远是你的一部分,你也永远是我的一部分。”

至于“你”是谁,这个很难回答。

25fb132e007c4e94a715050fb1a159f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7352388&x-signature=YJnBiW99E49GBh78RxE6F1b0qiA%3D 李正道。图片/艾琳·巴罗佐(哥伦比亚大学网站)

破缺对称性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李正道没有去医院,只是请护士在家照顾。 “到最后,也没什么可顾的了。”赵天池说道。

8月5日,李正道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讣告。沙菲克总统表示,李政道先生在哥伦比亚工作近60年,在相关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 8日,《自然》杂志发表讣告,称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是“20世纪科学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

1956年,当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质疑宇称保存的论文时,物理学是完美对称的。粗略地说,奇偶校验就是像照镜子一样“交换左右两边”。奇偶校验意味着你和你在镜子中的倒影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你扔的苹果会掉到地上,但镜子里的苹果不会飞到天上。长期以来,奇偶性保持一直被学者视为直观规则。

“对称展现了宇宙的美丽,不对称创造了宇宙的真实。”这是李正道在他的书《对称与不对称》的序言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本书是李正道的科普读物代表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解释自然世界的基本理论往往是对称的,但实际现象往往是相反的。

20 世纪40 年代,实验物理学家在粒子加速器中发现两个粒子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并且几乎可以肯定是同一个粒子。但它们不稳定,会衰变成其他粒子,而且各个衰变产物的宇称不同。也就是被其中一个粒子“抛出”的苹果飞上了天空。这意味着要么两者不是同一个粒子,要么衰变过程违反了宇称守恒定律。

李正道始终相信实践的力量。 1955年与杨振宁交谈后,他认为坍缩实验可以检验宇称是否成立。 1956年,他们提交了一篇内容广泛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起初,学术界对两人的怀疑采取保守态度。两人最终发现了同样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吴建雄。吴健雄曾参加过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熟悉解体实验,所以当即同意进行实验。经过半年的准备和实验,1956年圣诞节时,吴建雄向李、杨通报了一个支持宇称不成立的实验现象。次年1月实验结果公布,奇偶保存的构建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久之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表示,非宇称守恒意味着自然法则对于左手和右手来说是不同的。随着实验的继续,大多数物理现象都出现了不对称性。从1956年共同发表论文到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李和杨仅用了不到13个月的时间就获奖,成为历史上最快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尽管颠覆物理学的发现很少见,但李政道将非宇称守恒的发现归因于三个主要因素:天才、努力和机遇。

有很多证据支持李正道的天才。由于战乱,他无法取得小学、初中、大学文凭,但他自学就读于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并迁往贵州省。 1945年,李正道结识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吴大愚。吴大有老师回忆说,李老师的课堂处理能力绰绰有余,求知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思维敏捷得超乎寻常”。

1948年,李正道被“原子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恩里科·费米选为博士生。费米意识到,李宗道和他自己一样,在面对问题时从来不会参考现成的理论工具,而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中推导出公式,并且往往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政道受邀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当时的导演是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曾称赞李正道是“同行中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李了解到费米有凌晨三四点起床工作的习惯。他曾经说过: “我生命中的能量来自于物理的挑战,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上班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事情,所以我不必感到惊讶或痛苦。”曾女士也表示。相信机会来自“运气”,谦虚地说自己很幸运,发现了自然规律。直到晚年,李正道累了的时候都会睡两三个小时,然后再继续工作。他的座右铭是:“当我累了的时候,我就小睡一下,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就工作。”

李政道在写博士论文时,拒绝了费米给他的粒子物理主题,选择了天体物理学方向的白矮星理论。李在不同的物理领域之间移动是很常见的,但他的工作还包括量子场论、核物理和其他物理领域。据赵天池统计,李正道从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到2010年退休,有60多年的学术生涯,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创造或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论文有60多篇。某个领域的贡献。

追悼会上,高能研究所所长王一方详细讲述了李政道的学术贡献。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把中国的高能物理产业带到了世界前列,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一个榜样。

b2f4fed7ad6049a1967b93446cb96c4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7352388&x-signature=uCCWiDOBRdAqtwJDpSZLE580aBI%3D 1957年哥伦比亚大学男子教员俱乐部的Dickinson Richards(左一)、Polycarp Kush(左二)、Isidore Rabi(右二)、Andre Coeur Nunn(右一)派遣Lee Jeong-做(中)赢得诺贝尔奖。图片/美国物理学会

“有些人是‘留学中介’。”

20世纪80年代初,当王一方还是一名本科生时,她听到了李政道的报告。在他看来,李政道是一位“非常优雅的知识分子”。

赵天池第一次见到李政道是在1979年,当时李政道到北京科技馆做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专题报告。当时,赵天池33岁,是高能所第78任院长。赵天池的印象是,当时李正道穿着熨烫的衬衫,和蔼可亲,从早上到下午讲课七个小时,教学生研究物理时如何思考。 “他精力充沛。下午说话累了,他就会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些五颜六色的东西吃掉。直到很久以后,他才意识到那是士力架。”他说。

“当时国内的学术交流非常缺乏。”当年报名第一批中美物理联合研究生项目(CUSPEA)的赵天池说,遗憾的是他没有通过考试。李政道曾公开表示,CUSPEA比不保平价的突破更有意义。

李正道于1962年成为美国公民。 1970年后,李政道和夫人秦惠珍开始访问中国大陆,为国内科技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议。 1979年,李政道设计并创办了CUSPEA,旨在为优秀本科生提供奖学金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从而实现人才的“分流”。经过两组学生的实验,CUSPEA于1981年正式实施。

“李政道先生完全以一己之力开辟了国内人才的流通途径,他是一名‘留学中介’。”赵天池说。 1980年再次参加考试,1981年通过,被派往美国。当时,入选CUSPEA的学生可以填写五个选项,类似于高考,并因为李教授而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多位接受采访的学者表示,李正道在推广CUSPEA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说服美国学校在招生时避免文凭和英语考试,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向邓小平求助,以打通海外受阻的路线。

《自然》 该杂志的讣告称,当时美国大学很难评估中国申请者的能力,是李政道建立了中美物理考试和申请体系。 CUSPEA实施9年来,共有76所美国大学参加联合培养,中方选派近千名学生赴美。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留学项目,极大拓展了青年学者的视野。

“我们不仅要出去,还要待在家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说。 1986年,李政道发起的中国先进科学技术中心(CCAST)成立,朱邦芬是CCAST首批专家之一。他说,当时国内科学家外流现象严重,李正道建立这个学术机构的初衷是为了搭建一个国际化的学术平台,让国内科学家留在国内发展科学研究。他的目的是进行研究。

CCAST的成立对于我国物理学界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30多年来,中心已主办约20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数百场国家级研讨会。在朱邦芬看来,这些研讨会为国内科研界注入了该领域的前沿知识,也指明了国内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几乎所有的研讨会主题都是李成道亲自选定的。

朱邦芬回忆,当时李政道经常到CCAST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参观,并组织编纂学术文集等多项学术活动。虽然由于专业差异,我与李正道没有直接的学术合作,但在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合作伙伴强烈的科研热情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他非常愿意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总是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完成首次碰撞实验,国内高能物理研究开始。近年来,李成为该项目的直接推动者,在国内和国际上展示该计划。王贻芳回忆,2004年至2009年,BEPC进行了技术升级,李政道先生十分重视和支持。 2010年以来,李宗道因身体原因很少参与国内对撞机项目,此后再也没有访问过中国。

李政道还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诞生。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李政道担任名誉顾问。 1996年妻子去世后,李宗道先生捐资30万美元成立了秦惠仪、李宗道中国大学生实习及继续教育基金,为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六所大学的优秀大学生提供资助。资金。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训练。按照妻子的意愿,每届至少有一半的女学生得到资助。

朱邦芬说,“李政道对完善中国的教育体系、发展教育理念发挥了巨大作用。”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CCAST主办的首届“中国创新论坛”上,李政道先生作为论坛**致辞,提到了学习的“三字经典”。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回答问题,你理解的越多,你创造的就越多。朱邦芬认为,会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对知识的透彻理解,这是中国科技创新最缺乏的东西之一。 “李宗道总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的哲学。”

f68259d71ad544ca853ea9498150e8b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7352388&x-signature=2N6GIaqZBE909twgDTd1yQ4fAMM%3D 李正多先生(右)、杨振宁先生(左)。图片/美国物理学会

海滩上的男孩

2020年,李忠庆邀请赵天池为他的父亲写一部更全面的传记。《中国新闻周刊》 由于出版商变更较晚,仅强调李正道1962年之前的成就。 1962年,是李宗道与杨振宁分道扬镳的一年。 “要写李政道,就不能回避杨振宁。”赵天池感叹道。

“一个漆黑的大雾天,两个孩子在海滩上玩耍。一个说,‘你能看到远处闪烁的灯光吗?’另一个说,‘是的,让我们走近一些。’两个孩子。他们跑了。并肩走向光明。” ”

1986年,李政道写的第《评传》号文章,就有这样一段寓言式的叙述,解释了他和杨振宁攻击等价守恒定律的过程。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孩子“有时一个在前面,有时另一个在前面”。目前,距离1962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在赵天池看来,李正道直到最后都没有放下这段感情。

1946年9月,李政道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很快与同年入学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48年底,李正道完成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这也是李和杨合作研究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的第一篇论文。除了李和杨之外,该论文还有另一位共同作者。从第一次合作开始,李、杨在学术观点上就存在分歧,甚至还出海在岸上讨论、写方程。

李和杨的第二次合作即将到来。从1951年10月开始,两人在短短六个月内完成了两篇论文,实现了相变理论的突破。这两份文件首次只有李、杨两人签字,但前者是杨、李两人签字,后者是李、杨两人签字。

《破缺的宇称》,两人最终于1952年3月因签名顺序纠纷分手,合作中断近三年。直到1955年初,杨振宁去纽约看望李宗道,两人再次讨论了李宗道正在写的论文。然而,两人最终就研究想法达成了一致,导致了他们的第三次合作,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也没有软化这两个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即便如此,两人似乎也有一种“同时战斗、推翻世界”的默契。 1957年,李政道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虽然他们身处不同地点,但他们合作密切,我们约定每周见面两次。它改善了很多。提高研究效率。两个中国人在草坪上或办公室里大声争吵的场景成为当时的著名场景。在1958 年和1959 年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共同完成了六篇内容广泛的论文,涵盖了许多物理问题,包括微观量子理论。

1960年,李纲道暂停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职位,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在普林斯顿,李氏家族和杨氏家族毗邻而居,办公室也相邻。孩子们年龄相仿,一起上学,一起玩耍。

第三次合作以来的七年里,李和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9篇论文,其中22篇仅由他们两人署名,以及单独或联合署名的会议报告和学术期刊,不包括未发表的文章。杂志文章。双方如此长期、高水平的合作在科学史上极为罕见。

李仲清曾说,晚年时父亲问起杨振宁时,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那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物理学家。”故事《评传》中李正道的解释也是如此。到达终点的孩子第一个打开了门,另一个冲了进来,被里面非凡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

2011年,李政道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他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了自己毕生的研究手稿、奖项、诺贝尔奖章等物资,其中包括自己的书画作品和收藏的文化资产。这些资料被收集并陈列在新成立的李索多图书馆。李正道认为,艺术和科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源于人类活动最崇高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意义。

追悼会大屏幕的一侧是高能研究所的标志,远看就像一个阴阳太极符号,是李正道亲自设计的。阴阳象征着圆形对撞机中正电子和负电子的高速碰撞和湮灭,是高能研究院科学研究的象征。 BEPC至今仍在运行,其中电子和正电子在真空管中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碰撞并湮灭。

李正道本人也非常有艺术气质。他曾重写诗句“生活中没有几何,生活中没有代数”,鼓励学生珍惜生命,努力学习。杜甫一生最喜欢的诗是“认真研究物理,应该快乐,何必在乎虚名”,这几乎成了他的人生原则。

李忠庆在追悼会上致辞时表示,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越来越多地谈到妻子,并表达了团聚的愿望。他直到生命的尽头都保留了自己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1996年秦惠珍去世后,安葬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华侨公墓,今年11月,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返回苏州举行安葬仪式。墓碑祭坛上刻着李正道纪念妻子的诗:“竹神潇潇问秋风,王影何处去。”

参考:

1.《破缺的宇称》,作者赵天池,中国计划出版局

2.《天语悟道:李政道评传》,作者李正道,中信出版集团

3.《对称与不对称》,中国先进科学技术中心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表于2024 年8 月19 日第1153 期《李政道科学论文选》 发表于杂志

杂志名称:Lee Sodo:物理的详细解释需要乐趣

记者:周游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