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邓晓芒 个人承担与悲剧意识,邓晓芒人生的意义

小条 2024-10-07

6434e8cb5ea144a0aed1888c0ba7313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8836405&x-signature=khcrafm5ywTE4ATWOtj9XfPIrB0%3D中国从来不缺乏悲剧感。所有的悲剧、苦剧、悲情剧都需要加上一条亮丽的尾巴,成为“正剧”,才让人心甘情愿放弃。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缺乏独立意识和个性意识。当时,光伟称《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称他让保黛成为他的妻子是为了完成他的愿望,然后逐渐成为一对不和、怨恨的夫妻,这是我无法接受的。那将是一场悲剧。钱学森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自相矛盾,我认为正是这种个人意志的自相矛盾,构成了人类的悲剧性“命运”。

鲁迅将悲剧定义为“生命中珍贵的东西被毁掉,以供人们看到”。我还想补充一点:这种毁灭基本上是由于这个“珍贵的东西”的自我毁灭,或者说自我毁灭。矛盾造成的破坏与西方的悲剧观念是一致的。当然,西方悲剧中的个人不幸往往不是主角的错,但与中国的“苦剧”不同,主角总是把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独立承担,并出于自由意志自行救赎。你的行动。因此,西方悲剧对于伦理学的探求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教导人们如何成为站起来的自由人。

然而,中国人虽然缺乏真正的悲剧意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潜在冲动和种子。最近读了陈亚林的《近代诗学》一书,我隐约看到了在黑暗中挣扎的现代中国人的个体灵魂。这与中国个体的人格意识的首次觉醒密切相关。他审视从孔子到鲁迅的一系列现代诗歌和词论的重要代表,寻找突破中国千年“音乐意识”传统的新思潮的灰线。他认为,近代诗学始于孔子真将儒家诗词“兴情,止于礼义”的基本原则转变为“兴情,止于天命”的新原则。说它有“影响” “诗教之网的呐喊”这一原则本身是利用了儒家“天命观”与“天观”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但本质上是利用了儒家“天命观”与“天命观”之间的矛盾。机会的“命运”。抵制严格的伦理道德,相信“人可以而且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愿望生活,人可以而且应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在我看来,正如亚林兄弟所说,未知的“使命”和“命运”的薄弱基础似乎还不够。但他在阿衮的“人生悲哀”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儒家功利主义和社会诉求的悲喜之情。在道教的超功利主义中,存在着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审美快感,存在着一种“抗拒命运的悲剧精神”。在他看来,这种悲剧精神在陈庭灼对“忧郁”情感的大力宣扬和全周易的“悲伤本体论”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突出的是,我已经达到了一种集中的程度。表达。

在本书中,继孔子之后,作者关注的第二位就是王维。作者指出了别人尚未提出的一点,指出光伟对于文艺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即“解放论”和“博弈论”,前者被定义为“解放或解放”。其目的是基于后者的主题是“生命意志的自我扩展”和“精神竞争的表现”,前者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后者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它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接受尼采对叔本华的修订。既然要摆脱生存意志本身就必须有强烈的生存意志,所以科库韦从叔本华转向尼采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光伟继续坚持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无法像鲁迅那样直接发扬尼采的进取精神。其中的原因让我深思。

作者深刻厘清了王维的解脱论与道家“逍遥游”解脱的区别,指出后者“无疑无悔”,“只能以混沌之心游于混沌境界”。虽然不可能“建立一种不导致幻想、消极、虚伪和傲慢的人生哲学,以培养人文性、实践性和悲剧性的人格精神”,但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光伟的理论,有一个理论如下。解放和游戏说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冲突。但事实上,光伟确实陷入了自己的矛盾之中。除了叔本华的悲观世界观之外,我相信中国传统的道家和禅宗哲学也强调王维的悲观文学艺术观。

这是因为,王维所举的论证叔本华哲学的例子,大多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基本情操,如“无生”、“无欲”、“空寂”、“淡漠距离”。文学人物的作品。叔本华的思想否定了世俗生活的意志和欲望,缺乏叔本华的内省意识,将意志和欲望视为人类根本的“恶”,只将其视为不幸的根源。因此,在王维的人生苦难经历中,传统士大夫悲剧宣泄的成分远远超出了基于个人意志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责任的成分,使悲剧成为真正的悲剧失去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改进。意识。

事实上,王维的这个缺点并不是他独有的,而是现代诗歌代表人物的通病。 “忧郁”和“悲伤”固然需要中国人有责任感,但这是可能的,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外在命运或恶劣环境的结果,而是个人自由行动的结果。这是一种真正形成的感觉。悲惨。因此,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现代诗学在对伦理的激进抵制与个人独立意识的宣扬之间的激烈冲突中,总是退回到儒家诗歌的保守立场。从理论上讲,真正独立、自由的个体人格的建构,必须超越世俗的精神层面才能建立。

在这方面,只有鲁迅这个从现代诗学转向现代诗学的过渡者最先取得了突破。这就是作者在本书中发现的鲁迅思想中的严重矛盾。历史主义? “本质主义?”从历史上看,西方的自由意识并不符合“国情”,但从本质上看,每个人内心都有建立普遍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这场冲突使鲁迅的抵抗变成了一场“殊死的抗战”,成为一种仅仅基于内在潜力而非历史的“不合时宜”的行动,但也让鲁迅的自由意志开始承担起真正的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