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C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顶级编程大赛而备受瞩目。日前,第48届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落下帷幕。决赛共有400余名选手参加,141支全球顶尖学生程序员队伍争夺冠军宝座。
经过激烈角逐,由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黄华教授、徐华亭教授担任教练,计算机学院2022级本科生夏鹤鸣教授担任教练。詹天佑学院2021级本科生、数值统计系2023级本科生“miemiemie”三人团队最终成功解决了8道题,超越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何老师。进入东京大学和首尔大学,在ICPC全球总决赛中获得银牌,排名世界第七,大陆大学第三。黄华教练荣获教练奖。
该奖项是北京交通大学自2004年参加该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也是学校首次在ICPC世界总决赛上获得奖牌。
北京交通大学米米米耶队(中国队名:向阳阳)荣获第48届ICPC全球总决赛银牌
(左起:队员郭宇哲、司修远、夏鹤鸣、教练徐华亭)
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第48届ICPC全球总决赛第七名
ACM校队指导老师黄华先生荣获第48届ICPC全球总决赛“教练奖”
ICPC全球总决赛是由ICPC基金会主办的面向世界各地大学生的年度顶级编程竞赛,被誉为“计算机编程奥林匹克”。北京交通大学于2004年首次参加比赛,ACM校队成立21年来,在ICPC亚洲区比赛中获得了20余枚金牌。他已七次闯入世界决赛并进入前100 名,其中包括六次排名奖项。他之前的最好成绩是2015年的世界第28名。
据统计,自1996年大陆高校参加ICPC赛事以来,仅有10所大陆高校在ICPC世界总决赛中获得奖牌。
黄华教授带领北京交通大学队在2024年ICPC华为训练营中与北大队并列第三名
北京交通大学2023赛季ICPC/CCPC各比赛场馆部分奖牌、奖杯
凭借这一奖项,北京交通大学在今年的比赛中实现了奖牌和排名的双突破。同学们在赛场上所展现出的编程、算法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力展示了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育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北京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北京交通大学积极考虑引入主辅学位制度,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限制。学校不仅创建了以智能建筑、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为代表的一批前沿专业,还打造了全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孵化器”,打造了跨学科、学院化的办学特色。组建了教育团队。协作开发、构建和教授课程。我们提供“计算机+”、“交通+”、“管理+”等学科融合的“黄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领域的优质教学和教育资源,为跨学科人才的成长提供支持。
参加本次比赛的三名同学来自不同的院校,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深度参与了筹备过程。在学校和教职员工的指导和支持下,信息科学学院秉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人才发展理念,注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的一流学生:即使是编程能力有限的极客们,我们也始终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寻求一种长期提高学科竞赛能力和水平的机制,我们将全力支持。人员、场地、经费。
获得这枚银牌是学校和大学长期以来重视计算机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然结果。未来,北海道大学将继续努力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用技能,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教育成果。
本文内容引用自北京交通大学官网、微信公众号等。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