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讲了项羽和吕布的很多相似之处,昨天我又简单介绍了项羽的生平。
我想每个人都知道吕布。被誉为三国演义最强将,一人就能对抗关羽、张飞。他也被视为屡次背叛主人的反复无常的小人,被张飞斥为“三姓奴”。不过以上的事情都是小说家编造的故事,而历史上真实的吕布也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大家对于吕布并不是很熟悉。
关于吕布的一生,小说中描写的内容大体是准确的。他最初在丁原手下担任总**。用今天的话来说,首席登记员的正式头衔是什么?
历史上,吕布虽然没有打败过关羽、张飞,但他的军事实力确实非常高,被誉为飞将。丁原竟然请了这么一个猛将来做自己的秘书,但是吕布怎么可能满意呢?俗话说“士为知己而死”,丁原对吕布的背叛也负有责任。
汉末,董卓来到北京,准备统治汉朝,但是丁原的势力比较强大,所以他非常害怕。董卓于是联系吕布,命令吕布杀掉丁原。如果客观上对自己现在的地位不满意,可以直接背叛他。像吕布这样的人,直接杀掉自己的上级,固然是不诚实的,也难怪后人斥责他。正史中没有记载吕布认丁原为养父的事实,一般认为是小说家自己杜撰的。
吕布来到董卓的帐下,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虽然吕布认丁原为养父是一个错误,但吕布和董卓认丁原为父子却是事实。另外,丁原原本的职位是骑兵都尉,吕布杀了丁原后,董卓就任命吕布为骑兵都尉,负责指挥京师的军队。而且,董卓知道自己树敌众多,每天都害怕被算计,所以请吕布做自己的贴身侍卫,以防出现不测。
令人意外的是,造成致命伤的人却是他最信任的人。
董卓太残暴了,不能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吕布。虽然口头上称他们为父子,但实际上两人之间只是上下级的关系。就算是一般的上司和下属,连彼此都无法相识,至少和董卓是这样。有一天,事情不顺利,董卓为了泄气,用旁边的斧头砍了吕布。幸亏吕布身手敏捷,才没有受伤,甚至死亡。
谁愿意为这样的领导服务呢?
吕布本人并不完全有错,事实上,他与董卓的侍女私通。这个丫鬟虽然是貂蝉的原型,但她绝对不是貂蝉,也不是王允安排的。
然而,王允却想与吕布联手,一起杀掉董卓。这时吕布还很犹豫,对王允问道:“但我们毕竟是父子啊!”
小说中,王允的回答是:“董卓向你扔戟的时候,你想过吗?”这句话并不是王允在历史事实中所说的。小说的故事是董卓发现的。吕布.他嘲笑貂蝉并殴打吕布。事实上,正如上面所说,事实证明,董卓是因为一些小事向吕布发脾气,董卓是该被杀的。
正史中,王允直言:“你姓鲁,他姓董,何谓父子?”
吕布恍然大悟:是啊,我们算什么父子啊?我现在有生命危险,说不定哪天董卓就不会杀我了。吕布经过深思熟虑,接受了王允的计谋,杀死了董卓。
随着董卓的死,垂死的汉朝似乎找到了继续命运的希望。王允作为刺杀董卓的实际策划者,吕布作为最重要的凶手,都被回收了。这两人既是文职又是军人,支持政府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但问题是,两者之间也存在问题。吕布本来很尊重王允,但王允看不起吕布,认为吕布四肢强壮,内心单纯。再加上自己是谋杀董卓的主谋,王允觉得自己是汉朝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没有人会轻视他。王允没有听吕布的建议。吕布终于生气了,没有他就杀不了董卓,也无意与王允合作。
王允确实高估了自己,他的政策很快就激起了董卓残部的抵抗,董卓集结十万大军反攻洛阳。吕布无力抵抗,洛阳城被毁,他被迫逃亡。
逃跑之前,吕布去找王允,让王允跟他一起走。当面临生死危机时,吕布还记得王允,吕布也被认为是仁义之人,但王允不肯离开,最终坠楼身亡。
从这个时候起,吕布仍然想成为一名军人,成为一名将军。他先投奔了袁术,又投奔了袁绍,但两人都不信任他,最后他只能流浪。
公元194年,曹操出兵攻打徐州,兖州大本营无人居住。此时,曹操的亲信陈宫联合曹操部下张邈发动叛乱,吕布也加入叛乱,占领了兖州。曹操随后反攻徐州,吕布无法击败他,只得前往徐州投靠刘备。
这时,吕布做出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刘备出征时,竟然攻下了徐州。刘备被迫投靠曹操,曹操率军攻打徐州。这下吕布已经没有机会逃脱了。公元199年,吕布被曹操生擒。
吕布被曹操生擒后说道: “你最害怕的就是我,对吗?我现在心服口服,愿意为你服务。你想想,你指挥步兵,我指挥不是天下无敌吗?” ”
听到这句话,曹操大为动心。旁边的刘备道:“曹公难道忘记了丁原、董卓的死吗?”
曹操恍然大悟,放弃并杀了吕布。一代英雄就这样死去了。
想来,吕布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找到一个侍奉自己的师父。最终,他决定自己创业,但由于自己的无能,最终以悲剧收场。如果王允能够更好地治理汉朝,或者如果他没有那么排斥吕布,或许两人可以携手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即使没有刘备的话,吕布成为曹操麾下的将军,也能更加闪耀。
现在想起来,我想起了韩愈的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他留下了很多恶名。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