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傅佩荣:佛经浩如烟海,一般人了解佛教是不是很难?这些事要知道

小条 2024-10-15

佛教创立以来,所收集的“经、经、论”大藏经数量庞大,所创造的文字术语也极其复杂多样。

佛教到底是什么?

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聚集了如此多的信徒?

现在的普通人想要了解佛教,需要知道什么?

佛教由释迦牟尼佛(约公元前563-483 年)在印度创立。

当时印度社会形势复杂,种族复杂,阶级森严,战争频发,贫穷落后,但传统婆罗门教仍然占主导地位。

释迦牟尼出身于武士阶层,经过六年的修行,悟得正道,创立了佛教。

“佛”的本义是“觉者”,任何人都可以觉醒成佛。

1 佛教主要讲什么?

佛教批判并延续传统印度教。

受到批评的三个主题是所谓的吠陀启示、牺牲的全能和婆罗门的至高无上。

传承的是对业力、轮回、追求解脱的信仰。

佛教后来演变为小乘、大乘、金刚乘,但基本教义都是以佛教教义为基础的。最初的佛教教义包括:

《三法印》: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圣谛:苦、苦的根源、苦的结局、苦的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生活方式、正精进、正心、正定的八正道,结果为三点:「戒、定、慧」。 ' “这就是佛法修行之道。

“十二因”:无明、行、识、名色、六根本、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是指一切众生是由十二种因缘集合而成,这些因缘依次存在三代,过去因造成现在果,现在因造成因。未来的结果。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兴衰,也传播到了海外。

公元10世纪以后,佛教被驱逐出印度,但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却逐渐兴盛,受到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欢迎,并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与中国的大乘佛教和传统佛教一起盛行。佛教由此演变为中国佛教。儒教和道教合称为三教:儒、释、道。

2 持续一千年的庞大工程

《后汉书》 相传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一日,明帝梦见一金人飞在宫前,问道:他的官员提出以下问题:太史登吉回答说,天地库(印度)有金人。觉悟的佛陀出现了。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带回僧侣、佛像、经书,在洛阳修建白马寺,开始了一项长期、大规模的译经工程。

虽然最初的译本数量不多,质量也不理想,但吸引了各界追随者,增加了知识分子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中国人正式接触系统而完整的宗教,使他们能够回答人生的根本问题。

翻译《圣经》的工作持续了一千多年,佛教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精神支柱之一。

魏晋时期,佛教最初以“教义”为主,但出现了“六宗七宗”,各有独特的见解和争论,佛教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知识分子。

随着中国有识之士纷纷出家修行,佛教中国化进展顺利。

他们本身就有儒家和道家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在学习佛法时往往能提供极好的见解。

例如,西域人鸠摩罗吉(344—413)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的弟子朱道生利用有限的信息,“分析管理者,洞察其微妙,得出单一的解释”。 ’任何人都可以成佛。” ." "(《高僧传》)

为此,他受到同僚的排斥,被视为异端。

但很快,《大涅槃经》的译文南传,证实了众生皆可成佛,当然连他所说的“恶根极深的人”也被证实了他具有佛性。

我认为这个想法与儒家思想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王子或圣人的思想完全一致。

当然,目标相似并不意味着路径相似。

3 佛教宗派与灭佛事件

中国佛教八大教派并存,其出现顺序如下。

天台宗、三空宗、唯式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毗沙门宗、密宗。

这些教派各有其手段,善于取胜,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影响。

如果你人多势众,引起政治关注,自然就会受到排挤。

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重大反佛事件。即5世纪的北魏太武帝、6世纪的北周武帝、9世纪的唐武宗、19世纪的世宗。 10世纪后期的周朝。

由于佛教被驱逐,寺庙、佛塔经常被拆毁,僧人出逃或还俗。

然而,佛教的教义和修行却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儒释道三家之争

佛教的基本立场是放弃执着、抛弃世俗,与中国原有的儒家、道家有很大不同。

尤其是儒家思想与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佛教不可避免地存有戒心。

自宋代以来,儒家学者排斥佛教和道教,称其为“佛老”,不遗余力地批评和批判,甚至还批评杨朱、墨子一味模仿孟子。

事实上,很多学者的个人信仰和生活方式都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来自道家的深奥教义,程镐的《识仁篇》所谓“仁者与物合一”则受到庄子的影响。

对于对佛教的批评,成颐弟子杨定富说:“我们的前辈很多人没有读过佛书,所以他们认为诽谤佛教、毁坏事物是不自然的。”(《宋元学案》)

相比之下,有人主张“三教合一”,但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往往只是一厢情愿。

我们不期望三教统一,也不认为三教有必要互相批评。

佛教、道教都是宗教,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信仰或不信仰。

儒家、道家虽然是哲学,属于理性领域,有宗教情怀和方面,但其着眼点始终是改善和解决人类生活。

如果我们忽视这两所学校,中国人的心将走向何方?

(本文摘自傅培荣教授著作《国学与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