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厚厚的一摞档案,讲述着南通人民如何圆梦的故事。从1991年江苏省组织专家对江苏线进行研究,到2001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到2003年6月27日主桥正式开工建设。一直到2008年6月30日施工竣工,这份一页页泛黄的文件,带我们回到了激情的日子。
2002年交通运输部授予国家计委《关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2002年10月30日,苏通大桥举行奠基仪式。
2003年6月27日,苏通大桥主桥开工建设。
苏通大桥上设置了一块天堑踏石,其一端搁在苏南巨人的肩膀上,另一端搁在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头上。如果说长江是一条巨龙,那么苏通桥就是中国人套在这条巨龙脖子上的金项链。从此,天然夹缝成为通途,通达南通。
它凭空出现,作为一座纪念碑矗立了100 年。
历史应该记住那一天,即公元2007 年6 月18 日。当天上午,苏通大桥安全合龙,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长江口中国人民建桥史上的四项纪录。
2007年6月18日,苏通大桥封桥。
苏通大桥主桥墩基础长约120米,由直径2.5米至28米的131根桩组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桩基,也是苏通大桥主桥墩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两侧均为300.4米。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桥塔,主跨达1088米,创下了当时最长缆索的世界纪录。桥两侧固定缆索长度达577米,永久保持了日本长期保持的世界纪录。
这四个世界第一,为苏通大桥赢得了“世界第一斜拉桥”的美誉,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座纪念碑记录了中国从世界桥梁大国走向世界桥梁强国的历程,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捕捉到了赫德精神,成为体现的典范。它是中国人的作品,是体现中国人民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面旗帜。苏通大桥实现了南通人民的百年梦想,也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国梦。这是中国人递出的一张无疑震惊了全世界的“名片”。
高耸的主桥塔像巨人钢铁般的手臂托起白云,背负着万里沃野,俯瞰着浩瀚的海洋。独一无二的竖琴,银线闪闪发光,奏出山野乐曲。
一桥横贯南北,将包括南通在内的江苏中部、苏北地区拉入苏南,以磅礴气势与上海相连,构建了巩固长三角核心板块的便捷走廊。长三角这样,吸收凝结、吸引辐射的能力就加强了,形成了长三角的发展趋势。
天然的缝隙被改造成了林荫大道,从此将中国的沿海珍珠城市连接起来。苏通大桥的开通对长三角乃至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新发展动力作为势能旗舰,地处长三角地区尖端、太平洋西岸黄金走廊的南通市,已跃升为新发展动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吞长江、通吴越的苏通大桥,体现了五山支撑、江海环抱的城市景观,连接了南通与苏南、上海和国内的对外联系,并将其传播开来。世界各地。
天堑宏伟规划助推南通市快速发展
苏通大桥自2008年6月正式通车以来,已经过去了16个年头。过去的16年,确实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时期。开业当年,南通GDP刚刚超过2000亿元,但2020年突破1.18万亿元,位居全国第23位、地级城市第5位。在此期间,南通的城镇化率也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苏通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10月6日,雨雾天气下苏通大桥车流。
据介绍,从通车当天至今,苏通大桥总车流量已突破4.12亿辆次。目前,日均交通量为10万辆次,创历史新高16万辆次,远超原设计最大日交通量8万辆次。其中,每天有40%的本地车辆经过这里,其中一半以上是卡车。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通大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苏通大桥的通车,打破了长江东部南北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瓶颈,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交通发展的进程。同时,这对于完善我国国家公路网、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沿江整体发展、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我省也提出了沿海开发、建设新出海口等战略。江苏.在这些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苏通大桥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必将提供重要支撑。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曹晓建表示,苏通大桥的建成,将从根本上强化南通的区位优势,巩固南通的交通枢纽地位,使南通真正融入上海经济区的核心。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积累、竞争力的增强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都将对南通工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作为可控性、战略性的交通基础设施,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我市开始了大力、快速的过江通道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南通在综合交通网络中的地位。步伐。
随后,崇启大桥、沪苏东长江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相继建成。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8公里。铁路形成“两横两纵”格局,内河航道长度达到3207公里,兴东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66万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立体立体交通体系。
八龙过江,形成综合交通枢纽
南通的交通运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体现在跨江一体化。近年来,该市结合区位特点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优先推进过江运河建设,创造性推出“八龙过江”理念。
所谓“八龙渡”,是指南通市166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共有8个渡江,国家登记号为《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其中,除建成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高速公路和铁路大桥外,该市还将从2022年起开工建设张京泊长江大桥和海太高速铁路。项目分阶段进行。粤通水道、沪台水道(即北沿江过江航道)上有3个高铁道口(高铁过江),苏东二道口建设即将启动。目前,Sokai 十字路口正在进行初步调查。
报道称,“八龙渡”格局形成后,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会创建一个渡口。交通格局的重构将为南通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区位优势,真正实现与上海、苏南地区的交通一体化、城市生活一体化。我市将围绕“八龙渡”,积极推进临甬通道、沪渝城际铁路等项目研究,进一步完善过江交通体系。
同时,南通市还将积极致力于“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
2024年10月5日,上海—苏通长江高速公路及铁路大桥车流。
随着沪苏铜仁铁路、盐通高铁、城轨一、二号线的建成,南通大踏步迈入“动车时代”、“高铁时代”时代”和“地铁时代”。它顺应时代发展,是国家沿海铁路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苏嘉甬高铁、长江北高铁等项目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建成通车,届时仅需20多分钟即可到达苏州. 40分钟可达南通,2小时可达上海都市圈各城市,3小时可达中国联通及整个长三角。
目前,南通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第三位。以此为基础,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建沪陕高速公路,建设绕城高速公路,推进扬通高速公路二期建设,加快建设“一环路”。一环连接苏南,二环连接浦西,三环连接浦东。 “七枪”高速公路网。近年来,我市沿海港区集装箱装卸量快速增长,在沿海吕四始发港区建设了集装箱码头,形成了江、海、路、铁路、水运已建成。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新机场的规划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不久的将来,南通市将连接全国、连接世界,变“交通流量”为“发展增量”,通过大规模交通发展提升城市能源水平,把南通市打造成“现代化”的重点着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北上海”、“新苏南”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可能性。
采访备忘录
从此,任督二脉就连通了。
过去,浩瀚的江水遮挡了两岸的春色,让南通人民郁闷不已。南通地处海头江尾,但凭借着临江跨三江的优势,只能望海感叹不愧是长江。它阻碍了它的进步。
本世纪初,以苏通大桥建设为契机,南通人民继续勤奋、不懈努力,南通桥梁、港口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进步,成为“南通桥梁港口建设的典范”。我多年来一直是我们国家的“神经末梢”。我做到了这一点。交通版图最终从“难以到达”的地区转变为区域性交通枢纽。人员流动自由,货物流通顺畅。昔日的“江南、江北”,变成了今天的“南桥、北桥”。
交通的重大变革不仅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也改变了城市人们的气质,为城市注入了强烈的生活形象。
过去,南通人在苏南人或上海人的语境中被称为“江北人”,但现在这些刺耳的词已经消失了。经常来鼋头角约上几个朋友欣赏三江交汇,迎接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在我去的滨江风景区看日落和江豚追逐。攀波澜山,赏远方风光,欣赏王安石的《半空中行》的武侠世界,开始感受到“天下大开”的激情与豪迈。
从毗邻而居到同城发展,这趟双向旅程绝对是令人满意的。
抓住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合作区,拓展新增产能发展空间,打造全省重要增长极高水平产业。 “南通好沟通”、“万事皆两岸”的优势正在得到体现。放大来看,南通的未来四通八达。
赵通
如歌的行板
2000年至2009年南通主要活动
01
2000 年5 月15 日
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启动新区建设。南通市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02
2001 年9 月7 日
南通梁山港片区三期建设集装箱码头、通用码头两大项目已获批建设。
03
2002 年12 月1 日
狼山风景区、合河风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已通过验收。
04
2003年
南通市首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新“双超”目标,经济社会经济进入突飞猛进的腾飞阶段发展。
05
2004 年3 月22 日
市委、市政府在南通市成立“五城联动”指挥部,为推进“五城联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建立了花园城市和国家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06
2006年12月
南通港吞吐量达到亿吨26万吨,成为全国沿海第十大港口、长江第二大亿吨港口,率先实现交通运输部规划目标。日程。
07
2007 年11 月30 日
洋口港总体规划获得省、省批复,洋口港发展开启了项目推进与港口建设紧密结合的新篇章。
08
2008 年8 月12 日
南通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一日三金” 8月27日,南通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每年8月12日定为“南通市体育日”,获得通过。
来源:江海晚报
编辑:小张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