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动力,勇往直前。 10月10日,头版发布专题报道《天津日报》,凸显学校“服务滨海,深化产业与创新融合”的目标,推动与滨海新区进一步融合、积极发展。致力于共同成就。贡献国家发展大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成效。
近期,天津科技大学“海河科技研究院(新型质量生产力研究中心)”、“天津市卓越工程师研究院”等政产学研平台相继揭牌成立。天津科技大学与滨海新区合作,共同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绩效转化与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为一体的国家先进技术转化与应用创新生态系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力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和战略支撑。大学作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必须展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近年来,滨海新区与天津科技大学携手努力,实现“深化滨海服务业、产业创新融合”的目标。
在今年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天津科技大学陈博文教授与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项目“聚合物熔合纳米纤维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及应用”参加过,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对于学校和地方政府双方密切跟踪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教育、技术和人力资源融合发展,确保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举措。生动的实践才能够推广。
天津科技大学始终配合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共享繁荣、共赢。
为响应国家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2004年,天津科技大学建设并使用滨海校区,延续校园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历史进程。于2017年竣工并迁址滨海新区,与滨海新区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有效对接。滨海新区不仅是天津科技大学2万多名师生的“大本营”,而且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吸引了一批年轻教师和创新人才落户于此。作为滨海新区唯一一所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体系的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聚焦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将创造颠覆性技术革命的主题。积极开拓该领域。 20年来,天津科技大学建成食品与营养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与滨海新区签订“四技”合同共计851项新大学做到了。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李和龙基金会科技创新奖等重要奖项1.53亿元。科技创新水平贡献度占滨海新区高校总数的99%。今年,学校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将机电系职业学院集中在滨海校区,进一步助力莘庄及新区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
每年出差200多天,深入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天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王红星的常态工作常态。科学技术博士课程。目前,王红星先生团队已与多家知名能源企业在新能源及催化剂材料领域展开密切合作。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拥有数十个像王红星团队这样“一样”的科研团队。开园三年来,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企业87家,总产值1.5亿元,在2022年天津市绩效考核中位列第一。大学科技园。
20年来,滨海新区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王正祥教授团队引进益生元相关专利技术授权,促使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1.8亿元。我们与康希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全球首个埃博拉疫苗。研发了“海水淡化、浓缩海盐生产及溴生产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多种类型食用盐及溴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学校与天津博华集团合作完成的“高纯度药用盐”项目双双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为促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合,天津科技大学将重点关注新领域产业急需的人才,与天津研究院联合成立工程学院生物学。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博士,与新领域企业合作共建5所现代技术大学和天津特色示范。新区每年雇用毕业生1000多人,总数近2万人。不少科大学子利用新区创新驱动扶持政策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成功企业家。
今年,天津科技大学将进一步融入滨海新区发展共赢,为国家发展大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国家战略布局做出积极贡献。我们启动了“先锋计划”,为之贡献力量。全市高质量发展。
图文来源/新闻中心
本期编辑:刘少凡、赵月曦、戴雨涵、宋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