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对接区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常州机电职院育出常州“智造”工匠1900多名

小条 2024-10-24

新民晚报讯(唐文怡记者)11月11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多年来,面对产教融合、新时代科教融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常州机电学院力争当先行者。通过反复测试、创新实践,运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创造了可复制的“恒机电解决方案”。目前,学校已与装备制造领域1000余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共建各类产学融合联合体、创新平台、技术学院和技术中心50余家,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正在开发人力资源。每年,我们都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4ba063ca5a5d4059af8286fb24ad534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333264&x-signature=kduRNsENqOnH0qv8O0mutZ8OsNk%3D 文字说明:人工智能产业大学。图片提供:受访者(下同)

“近年来,常州机电学院围绕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战略,整合行业龙头企业,汇聚政府、行政、校企资源,成立了五个专业,共同创办工业学院的一个分支机构。“形成产业的学院理事会架构,包括人工智能工业学院和精密制造工业学院,使工业学院成为学校和工业企业的聚会场所和孵化器,我们将实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开发、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常州机电学院院长徐朝山说。

在常州科教城现代产业中心,2023年江苏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设计技术”赛场上,数控四轴铣床一字排开,机器嗡嗡作响。来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选手杨兆飞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比赛中不断用手敲代码,最终获得学生组冠军。当调试按钮被按下时,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杨兆飞获胜。

这样优秀的学生创新团队并不仅限于常州机电学院。这是学校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学校与企业共享教育与服务未来的共同体带来的新转变。

6dea77b675024db9b9fa453ce93b5fd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333264&x-signature=W1kHNbnE2ejUy1809AaIGqV5NcI%3D 图片说明: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在实训室上课

“常州机电学院建立了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促进了学校专业特色群体建设,也提升了学生质量。大学在常州培养“智造”工匠,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70%以上“常州毕业生占比超过5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6%以上。”常州机电学院党委**沉琳说。

常州机电学院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经验的著名职业教育学校,建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群。用常州机电学院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我们与产业合作,与企业共同成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们学校一贯的核心。”近年来,我们配合当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专业特色,为当地工业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

常州机电工程学院建有222个校企合作基地,还与行业企业共建34个企业博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等工业教育合作平台和载体,“循环、多维”校企合作教育、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体系。

此外,常州机电学院深化“政、管、企”产教紧密合作,全面升级“智能制造产业教育园+校园”产学合作功能。推出“校外企业工作站”,打造“集团、一业、一专”功能。 “内部园”是一种“一企、一师、一项目、一生、一专业”的产学融合新模式。与外站,四维融合。”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是经济重镇,制造业高度发达。今年以来,常州机电学院主动与湖塘镇人民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打造服务品牌,并与湖塘镇总工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批本地企业支持该镇产业转型升级。

在申林先生看来,学校和城市要闭合“服务链”、拓展“公益链”、引进“人才链”、激活“创新链”、强化“合作链”。一起这样做。通过“五个链条”,“赋能让学生个人成长满足特定市场需求“面对面”、企业创新要素与学校科研资源“齐头并进”、政府让服务理念与公司发展思路“并行”落实。探索打造“1+5+N”的产教融合区域联合体新模式,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教育、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