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师德浇筑 五动赋能(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

小条 2024-10-25

福建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以来,立足高水平、结构化建设目标,建立团队的理念。以“协作、创新、发展”构建“1+3+N”团队建设模式,探索“师德五动力赋能”团队建设模式,构建团队机制、能力建设、社区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教育改革等。实现创新型团队建设目标,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

一、构建“1+3+N”团队组建模式

依托名师工作室、工业车间、技能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科技技能创新平台等构建“1+3+N”团队构成模式,“领衔名师领导力(1)”专业师资团队打造“精品教学、优质服务、卓越创新”(三类专业团队成员)+辐射N辣椒成员(初级教师)”教学团队,以名师领衔,形成了“指导、指导、创新”的结构化体系。辅导”。队伍“名师级、骨干级、初级专业级”各层级配备教育名师(技能大师)、思政名师、企业名师,强调思政队伍师资结构建设理念。牵头师资团队也是一支由“教学、服务、科研”三个专业的知名教师和专家组成的团队,引领形成了一支高度结构化、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教育改革、科学研究、技术服务。

ba4f38a85ec147c79d8ebe2abfbce84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XZHGtqMM%2BzRWKeHPQutadpxaxGg%3D图1“1+3+N”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

二、师德浇筑,筑牢教师育人根基

团队以“四优教师”、“四个带头人”、“四个统一”标准,以师德师风为引领,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发行《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和《师德师风建设负面清单》等制度,完善师德师风体系建设,加强师德师风评价,多维度筑牢教师教育基础。开展“思想引领”、“师德修身”、“最美教师”、“树立优秀榜样”四个师德建设工程,让全体教师团队中可以根据先进标准进行检查。释放人才、增强教师职业自豪感、创新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路径团队结合专业特点完善思政课,实施基于“三全育人”的“1+N”导师制,开展“星火之声”“思政大课”建设工程。 执行。与师德师风相关的活动,如宣传团和模范工匠进校园弘扬师德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情怀和使命感。班子成员在全国高校建立了1个“双领头”教师党支部,在福建省1所高校建立了1个“党员好故事”。

f12c4c95d25244538df5f851abfbfc7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eummqa7Dd2mqlM9ADaH7B%2BAySys%3D 图2“星火之声”宣传团队

f1572532eda647e2b34a592c3a4ddf2a~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F7psdPXzZllf%2F8u2NV0BxFt9W1Y%3D图3劳模工匠走进校园

三、五动赋能,筑团队建设新路径

实施“思想导航”机制影响力、“技能强起来”培训推进、“五融六共”校企合作、推进课堂三合一、推进“科技兴企”工程,“打造团队文化内涵、提升团队师资能力、运营社区组织、改革创新专业教育、科技创新与应用发展,赋能促进专业人才素质发展和团队建设”。

(一)机制带动实施“思想导航”工程,加强队伍文化包容性建设。

首先是通过建立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团队工作班,实现团队对组织目标和绩效的承诺。二是建立《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15个队伍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三是引入“思想导航”价值工程引导,培育“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团队价值理念文化,凝聚团队建设共识,确保团队能够自觉行动。并组建内部组织。质量控制体系。师资队伍在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聘用初、高级职称3名班子成员,学校专任教师11名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2名。我被晋升为三级教授。

a1c6eb813bf94bf1bcda38ba43c67c9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vpVZmB6gHJVmppy3rrchLMrqVAE%3D图4 团队文化包容性建设机制

(二)推进培训,实施“技能提升”工程,支持班组教师能力提升。

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培训基地、教育部工匠培养计划、新世界教师实践基地、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精湛技能提升”层层递进学校成果在先进工程规划和建设方面成绩斐然,荣获国家教育成果奖3次、国家教育成果奖6次。

一是“青兰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新手教师)的能力。与青年教师组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现场实践,教好课程我们将继续建设它。参与项目和战略以发展团队能力。

二是实施一流工程,提升骨干教师能力。通过现场培训、技术研发等方式,建设资源库、主导专业、完成项目、组建团队,实现能力建设。培养省级名师2名、省级专业导师3名、省级技能大师1名。

三是实施“头眼工程”,提升名师名匠能力。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专业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建设培养中老年高级人才,形成物联网创新教育科研团队。发展应用技术,引领地方教育科研,开展课题应用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项目就有一个。教育部、中国电子教育协会一名电子信息职业教育名师、四名全国执委委员分别被授予福建省B级人才、C级人才称号。

400b61839c474a5caa3a3268a1c5794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d6Qa95HL3Kms%2B0%2B4gBN308bEQ38%3D图5“卓越技能与提升”分层高级双大师能力培养体系

(三)学校与企业联动,实施“五融六公”协同工程,强化社区制度化管理。

依托省级福建省信息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建立了“一个人、五个工会、六个公众”的社群合作运营机制。从“产业园区与园区、产业链与专业群体、企业项目与课程体系、科技业务与实践技能、行业导师与专业教师”五个融合打造团队建设共同体,共同落实人才发展与资源我会。在建设、教师教育、科技创新、绩效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省物联网工业大学为依托,与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共建“莘庄运维工程师定向班”,实施“五融合六社区”社区合作运营机制。与新世界公司“学徒班”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交融协作教育。团队参与了《协作共同体章程》等一系列文件的创建,进行了10余次集体培训和研讨会,选派了20人联系社区机构,与5所工业大学合作共同实施了教育项目。该模式被评选为国家产学融合示范。

6526a37058b642bbbdd9cc7478144a7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fi%2BdlUhc%2BZffYijxezw6RaQaBjA%3D图6“一心五五六社”社区协作管理系统

(四)实施以课堂为主导的“一体三通”改革工程,推动专业教育改革创新。

将“智慧农业、智慧海洋”等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程,与新世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形成跨多校多企的教育应用实践共同体,“联合开发、联合教育研究”、联合育人。我在教课。 ”

一是建设期间,教师团队建设了国家级教材库1个、地方级教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教材34余种。共同编写教材24部,出版图书19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省部级规划教材8部。主导建设1项,参与国家一流核心课程3项,输出国际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7项。

二是为了与学校共同开展课研,我们制定了《组织教研活动计划》,开展联合备课、观摩交流、讲课互评等教研活动。是要做的。企业联合开展教改科研项目20项,举办相关会议专题讲座10余场,国家级2项、省级4项被评为教改标杆。

三是联合授课,引入校企“双导师”制度,针对“实践项目”模块化教育需求,引入工单制教育改革思路。每班多名教师”的教育模式。我们根据教师专业进行改革,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老师的同堂授课新模式,显着提高了学生技能,引导学生参加创新行业竞赛和职校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和48个地区级奖项。

a1be5fcce84f40879081ecee54f46ef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uMP9AwXsRuPX5YiiJ9vPdjekzD4%3D图7“三位一体”专业教育改革体系

(五)以项目为主导实施“技术进企”战略工程,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发展

一是“向社会传播培训”,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跨学校、跨职业的“数字+”社会培训小组,为“数字+”等课程提供培训资源。数字工程师。”开发和实施。 “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X认证培训” 开展培训40余场,提高教师社会培训和服务能力。

二是“向企业送技术”。以骨干教育教师为主导,组建跨学校、跨学科的“数字+”社会培训小组,开展数字中国网络安全运维、师资等技术服务。与招聘考试制度、技术运维等横向实施的科目有40余个。该团队包括10余名省市科委委员,还成立了“数字+”乡村振兴服务小组,支持乡村振兴。团队还成立了“数字+”创新创业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并指导“植物谱、汽车”等产业化创新项目。智能充电”。提高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三是“科研送产业”,学校基于岗位“技术链”、“技术模块”共同开展超越学校、超越专业的科研,组建团队,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化等技术。提供海事和信息安全运维服务,利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等平台,为全州企业和60多个教育科研企业解决10余项技术难题。级以上已授权发明专利6项,转化知识产权4项,形成了“企业成果”、“新问题、团队解难题”的科研团队服务机制。

fab5e5b57ffa4507904ffbc1ddb287e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430059&x-signature=3HIoR7GPJGUUnOmXvMeXi0itJus%3D图8“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团队服务模式

作者:胡金利、陈思茂

来源: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