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正式开启,关注者众。读研、继续深造,正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累计培养1100多万名研究生,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
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攀升,带来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一面是培养规模稳步扩大,一面是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为了缓解这一难题,教育部提出,在3年内将培养一批厚基础、实战型、能集中解决企业最急迫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并将加快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的区域布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正越来越清晰。
满足多类型人才培养需求
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下达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显示,全国133所高校今年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这些新增的学位点主要是专业硕士学位点,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湃说。
“硕博学位点的增设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对于高校吸引优质生源、留住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校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王战军指出。
“受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服务供给能力的影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本科教育几乎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天花板’了,进一步教育多是在工作场域中进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秦冠英分析。多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内部的横向和纵向分工更加细化,教育供给能力的大幅提升为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受教育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客观上对人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研究型大学注入动能
彭湃曾在2018年做过一项研究,发现经费投入和师资规模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规模的最佳预测变量,也与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没有充足、高效的财政资源投入,不可能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近日,财政部宣布将国家奖学金的名额翻倍并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就是加大资源投入的有力信号。”他说。
“‘以本为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贯原则。研究生规模,尤其是博士点的增加,将带来学科方向的丰富和办学资源的增量,这一切都有利于本科生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世奎表示,从行政资源分配来看,主管本科生的教务处通常人员编制远多于研究生院,而研究生员额的增加也不仅意味着本科生推免指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本研贯通作为提高人才培养效能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将本研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培养方案,支持本科生按需选修研究生课程、更早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彭湃提醒,“对研究型大学或者研究型学科来说,特别需要考虑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衔接,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不能把培养和管理本科生的方法直接移植到研究生身上,不能让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阶段要更加突出通识性和基础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阶段要突出专业前沿性。专业教育的后置是必然趋势。”
应用型高校增强内涵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增量主要集中在专业硕士学位,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专硕招生规模到“十四五”末(2025年)要扩大到占硕士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彭湃指出,应用型高校研究生名额分配应该按照高层次人才的市场需求来进行:市场急需的、国家对科技竞争特别需要的学科专业,应该适当多招。
“宏观上满足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中观上促进院校发展,微观上满足群众受教育需要。人才的规模效应可以增强重大急需领域的整体实力,也有助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赵世奎同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持续加强内涵建设,避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要确保学有所用,增强质量保障。不同学校、学位点要找到特色定位,地方院校要主动承担面向本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
“研究生培养单位供给的就读机会本身就包含着对研究生的需求。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独特之处。”彭湃指出,研究生培养是科教融合的过程。“研究生不仅是学生,同时还是导师的科研助手,是科研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通常都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研究生,在科研‘用人’中实现科研‘育人’的目标。”
秦冠英提出,高校应更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外部需求:“要破除单一的纵向质量评价,形成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差异化的发展定位,让学生具备匹配相应岗位的能力。”
“近年来,顺应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国家学位授权点设置实现了较快调整。在总量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构的优化,对不同学科要有所区别。此外,我国硕士研究生定位与国外存在明显不同,既有学术学位也有专业学位。在偏应用的学科,发展专业硕士的导向比较明显;而在基础学科,发展学术学位博士的导向也很清晰。对于本科生,这一导向有助于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赵世奎说。
(记者 刘博超)
研究生教育,走向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
不久前,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正式开启,关注者众。读研、继续深造,正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累计培养1100多万名研究生,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
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攀升,带来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一面是培养规模稳步扩大,一面是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为了缓解这一难题,教育部提出,在3年内将培养一批厚基础、实战型、能集中解决企业最急迫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并将加快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的区域布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正越来越清晰。
满足多类型人才培养需求
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下达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显示,全国133所高校今年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这些新增的学位点主要是专业硕士学位点,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湃说。
“硕博学位点的增设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对于高校吸引优质生源、留住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校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王战军指出。
“受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服务供给能力的影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本科教育几乎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天花板’了,进一步教育多是在工作场域中进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秦冠英分析。多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内部的横向和纵向分工更加细化,教育供给能力的大幅提升为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受教育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客观上对人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研究型大学注入动能
彭湃曾在2018年做过一项研究,发现经费投入和师资规模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规模的最佳预测变量,也与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没有充足、高效的财政资源投入,不可能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近日,财政部宣布将国家奖学金的名额翻倍并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就是加大资源投入的有力信号。”他说。
“‘以本为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贯原则。研究生规模,尤其是博士点的增加,将带来学科方向的丰富和办学资源的增量,这一切都有利于本科生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世奎表示,从行政资源分配来看,主管本科生的教务处通常人员编制远多于研究生院,而研究生员额的增加也不仅意味着本科生推免指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本研贯通作为提高人才培养效能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将本研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培养方案,支持本科生按需选修研究生课程、更早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彭湃提醒,“对研究型大学或者研究型学科来说,特别需要考虑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衔接,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不能把培养和管理本科生的方法直接移植到研究生身上,不能让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阶段要更加突出通识性和基础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阶段要突出专业前沿性。专业教育的后置是必然趋势。”
应用型高校增强内涵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增量主要集中在专业硕士学位,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专硕招生规模到“十四五”末(2025年)要扩大到占硕士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彭湃指出,应用型高校研究生名额分配应该按照高层次人才的市场需求来进行:市场急需的、国家对科技竞争特别需要的学科专业,应该适当多招。
“宏观上满足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中观上促进院校发展,微观上满足群众受教育需要。人才的规模效应可以增强重大急需领域的整体实力,也有助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赵世奎同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持续加强内涵建设,避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要确保学有所用,增强质量保障。不同学校、学位点要找到特色定位,地方院校要主动承担面向本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
“研究生培养单位供给的就读机会本身就包含着对研究生的需求。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独特之处。”彭湃指出,研究生培养是科教融合的过程。“研究生不仅是学生,同时还是导师的科研助手,是科研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通常都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研究生,在科研‘用人’中实现科研‘育人’的目标。”
秦冠英提出,高校应更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外部需求:“要破除单一的纵向质量评价,形成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差异化的发展定位,让学生具备匹配相应岗位的能力。”
“近年来,顺应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国家学位授权点设置实现了较快调整。在总量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构的优化,对不同学科要有所区别。此外,我国硕士研究生定位与国外存在明显不同,既有学术学位也有专业学位。在偏应用的学科,发展专业硕士的导向比较明显;而在基础学科,发展学术学位博士的导向也很清晰。对于本科生,这一导向有助于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赵世奎说。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用户评论
考研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大家都很想知道哪些知识点重点掌握。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觉得自己在考研复*中还是挺迷茫的,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来全面准备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够更加了解考研教育的面向和考试内容,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考研综合考试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了,不仅仅是单科知识的考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要知道考研教育究竟涵盖哪些领域,哪些科目更值得重点关注。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知道考研教育有没有什么趋势变化,哪些新方向的知识点比较重要?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考研就是冲刺某个专业的研究方向,现在看来好像还有其他的方面也需要关注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一下考研教育的最新资讯和政策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了解更多针对不同学科的考研教育策略,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备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考研过程中,除了应试技巧之外,还有哪些软实力比较重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说,有哪些不同的考研教育路径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研准备时间长短如何合理安排才能取得好成绩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咨询考研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难题,比如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等等。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哪个平台提供比较好的考研教育资源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怎么样才能在备考的过程中保持高效状态,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选择了职业发展方向和我想走的专业不同怎么办?应该如何调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研的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些信息对我们了解考研教育很重要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研不仅是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段自我成长的历程,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研结束后,我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道路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