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脱险奔长沙
1920年11月,毛、何叔衡等人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6月底,毛与何叔衡赴上海参加“一大”。回湖南后,他建立了湖南支部和湘区委员会并任。1923年4月, 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工作。1925年2月,毛带着妻儿从上海回韶山养病,并农民运动,创建了韶山支部。
1936年,毛同斯诺谈话,在回忆1925年他在湖南的情况时说:“以前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间的阶级斗争的程度,但是,在(1925年)‘五卅惨案’以后,以及在继之而起的活动的巨浪中, 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我离开了我在休养的家,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在几个月之内,我们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会,这引起了地主的仇恨,他们要求把我抓起来。赵恒惕派追捕我,于是我逃到广州。”据《毛年谱(1893— 1949)》上卷记述:“8月28日,湖南省赵恒惕得到成胥生关于毛组织农民进行‘平粜阻禁’斗争的密报后,电令湘潭县团防局派快兵逮捕毛。本日,毛在湘潭、韶山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 离开韶山,去长沙。”
毛如何在韶山脱险?当年雪耻会会员郭运泉回忆说:县议员、开明绅士郭麓宾“在县长办公桌上看到了赵恒惕的密电,上写着‘立即逮捕毛, 就地正法’。他看后退出县长办公室,写信交给侄郭士奎(在此县当炊事员),叫他连夜送给毛。拆开信看,我也在旁边看到,信上写着‘兄, 事急,省里密电拿你,务希在今晚离开韶山’。”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也回忆说:“那天下午,在谭家冲开会,县里郭麓宾派人送信到家里,派来的人是竹南湾张满姑的崽,姓郭。送来信后,家里就派人去谭家冲喊了他。他接到信,又用开水泡点饭吃, 轿子是我给他请的。先给他们讲好,抬的谁?抬的郎中。送轿子的人,只一天一夜就回来了。团防局隔了几天才来捉。因没在家,只开了些钱就了事。”
关于1925年9月上旬的情形,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传》描述道:“这时,毛已到了长沙。就在赵恒惕的眼皮下举行秘密会议,向湘区委报告韶山农民运动的情况。他还到湘江边上,橘子洲头,回想当年风华正茂的师范生生活,写下有名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之后,他前往广州,参加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持农民运动讲*所。
激越豪迈赞秋景
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秋因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某种特殊感受。“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这一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
毛诗词创作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描写春天的作品,却有多首诗词吟咏秋色或写于秋天。《沁园春·长沙》是毛赞美秋天最全面、最生动、最成功的作品。毛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赞秋情愫,展现出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沁园春·长沙》上阕借秋景抒发激情,呈现给读者一派壮丽的湘江秋景。他走进自然,站在时代的高峰上,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精微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哲理思想和浪漫诗情相结合的语言,创造出不同凡响、耐人寻味的“秋”意象,充满新颖别致的风采神韵,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堪称咏秋诗词的典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毛独自伫立于橘子洲头,目送湘江经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进洞庭湖,汇入长江。“寒秋”一词给人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时间,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也是作者自己身处险境的切肤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人一种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旷感。
上阕的主体是绘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描绘出立体的壮美秋景, 恰如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可谓是大笔写意。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岳麓山群峰耸立,层次分明,像是染了红色,俨然“霜叶红于二月花”。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练, 秋江碧波,蜿蜒流过的湘江如翡翠般清澈晶莹,千帆竞发, 生机勃勃,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仰视:“鹰击长空。”秋高气爽, 雄鹰振翅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湘江水透明见底,天空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在空中,活脱脱一个“翔”字给人无限遐思。
苏轼《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沁园春·长沙》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面对如此生机盎然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动神驰,喷涌出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深刻揭示秋景之真谛和自然之奥秘,进而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惊天动地的诘问。
仰天长问怅寥廓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沁园春·长沙》的诗眼,振聋发聩,真乃千古绝唱。1963年文学出版社出版《毛诗词》(37首)之后,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组织翻译出版英译本。1964年1月,毛应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他说:“‘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 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这句诗,既充满深沉的理性,又洋溢昂扬的激情,是青年毛忧患意识的高度凝练,也是他上下求索的集中体现。
毛的怅然天问,与屈原的不朽名篇《天问》遥相呼应。屈原被逐,心中忧愁憔悴,仰望苍穹提出170多个问题而成《天问》。1949年12月,毛在出访苏联的火车上,同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起屈原时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1964年8月18日,毛在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到现在,《天问》究竟讲什么, 没有解释清楚。《天问》讲什么,读不懂,只知其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 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毛一生钟情屈原,研究《楚辞》,探寻《天问》。毛不仅继承了屈原的诗词传统和浪漫精神,也弘扬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自古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不朽精神。毛生不逢时,“长夜难明赤县天”,彼时中华民族外受列强的疯狂蹂躏,内遭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早在韶山读私塾时,毛就读了《盛世危言》《分割之命运》等书,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国家贫穷落后。毛自幼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具有强烈而厚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毛的理论著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怀的诗词里,深刻地影响着毛的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成为他勇于探索和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不断激发他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
对于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各种新思潮、新学说,青年毛都深浅不同地学*过、研究过,有的还认真地实践过。总在纪念毛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1921年初,毛把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现成方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蕴含着“敢问路在何方”的深邃思考,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往昔峥嵘岁月稠
长沙是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征途的光辉起点。1911年,18岁的毛来到长沙,开始了12年之久的求学和斗争生活。1914年至1918 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 他与蔡和森等人创建新民学会。“五四”时期,毛积极参与、组织长沙学生和市民的反帝爱国运动。1919年,他主编了《湘江评论》。随后,他又了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毛在长沙的经历可谓波澜壮阔,他伫立橘子洲头,怎会不抚今追昔?
《沁园春·长沙》下阕深情回忆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以“忆”字为统领,以情为线,带情叙事, 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 点明作者过去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做铺垫。“峥嵘岁月稠”,是“曾游”的时代特征。一个“恰”字打开记忆的闸口,“同学少年”是“百侣”的年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是“百侣”的素质特征;“挥斥”“指点”“激扬”, 表达“百侣”的活跃气势与热血豪情。“粪土当年万户侯”,典出《离骚》“苏粪壤以充岭兮, 谓申椒其不芳”,“粪壤”是楚怀王左右的亲信奸臣, 如上宫大夫靳尚之流。“百侣”们撰写激浊扬清的文章,反对弊政、提倡革新。在热血青年们的眼中,那些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达官贵人,如同封建时代的万户侯一样,卑鄙无耻,为人不齿,粪土不如。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58年12月21 日,毛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回忆湘江游泳的经历,同时也隐含作者真心希望昔日的“百侣”们能同自己继续搏击时代大潮,“到中流击水”,不断掀起中国的新高潮。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辞章,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体现了者改写中国历史的豪情壮志,也充分展现了诗人毛豪迈奔放的气概。词中景物壮丽,人物英俊,事迹卓绝, 情感豪迈,相互辉映,大气磅礴。毛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这首词使深刻的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不愧是显示青年毛卓越诗情的上乘之作。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13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毛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点击查看“毛诗词中的青春意气”系列其他文章
孩儿立志出乡关——《七绝·呈父亲》解析
惊涛拍岸怒声吼——《四言诗·〈明耻篇〉题志》解析
长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为发浩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解析
与天与地与人斗——《四言诗·奋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处寻——《四言诗·祭母文》解析
一钩残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凭割断愁丝恨缕——《贺新郎·别友》解析
《沁园春 长沙》 ——分层作业
《沁园春 长沙》 ——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基础达标(必做)(24分)
(一)阅读以下诗歌,完成1-3小题。(12分)
沁园春·长沙
毛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碧”二色都富有生命的力度,勃发着生命的光彩,再加上“遍”“透”的程度修饰,一派蓬勃生机跃然纸上。
B.“漫江碧透”中的“漫”极有特色,它是“遍布”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霜天,也暗指当时我国的气候。
3.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4.《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 , 。
5.《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 。
6.《沁园春·长沙》中上阕描写远望景象的句子是: , 。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
二、能力提升(必做)(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毛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家,① 。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毛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毛和郭沫若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两人的创作形式明显不同:毛精于传统古典诗词,② 。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还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而毛诗词创作中,③ 。如《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粪土当年万户侯”借用李广的故事,“中流击水”化用祖逖的“中流击楫”等。
毛诗词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境界博大,此等境界,非他人所及。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画面阔大恢宏。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展示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磅礴气势。除此之外,毛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作为家,他敢于扭转乾坤,视千难万险的长征“只等闲”。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如果没有敢“问苍茫大地”的雄心壮志,又怎能有如此大境界的诗词!
7.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8.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 ① ,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② 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 ③ ,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2.毛《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6分)
三、链接高考(18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必做)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
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
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
14.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选做)
满江红·山居即事①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②,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③。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本词写于庆元三年(1197)村居铅山时。②鸂鶒:水鸟。又名水鸳鸯。③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破”一词描摹出鸥鸟轻盈的情态;次句“争”字写出了鸟儿戏水的热闹的场景。
B.上阕从景物入笔,描写鸥鸟飞翔与鸂鶒争浴的景象,以动衬静,凸显了山居环境的幽静。
C.描写飞泉运用了借代和夸张手法,与“一泓澄绿”照应,景物层次丰富,画面显得灵动。
D.下阕中的“看”和毛《沁园春·长沙》中的“看”都有引出对后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16.前人评述“若要”二句为全篇题旨所在。这一观点在本词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沁园春 长沙》 ——分层作业
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必做)(24分)
1.B
2.B
3.①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②“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权的问题。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5.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6.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错误,应该是“转入对者早期生活的回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B.“沉重的感受”错误,与语境不符,体现的应是江水清澈澄碧,给人美好又充满生机的感受。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文章开篇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写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权的问题。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4-6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漫”“舸”“浅”。
二、能力提升(必做)(30分)
7.①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②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③则多用典故来寄寓情感
8.毛诗词境界博大的特征,表现在景象壮美、气势磅礴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三方面,这些源于他远大的志向。
9.①物象是客观的 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10.B
11.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12.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②诗人以“翔”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加强诗歌艺术效果。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①空根据前面的“不仅”和后面对毛诗词的介绍,可以填“也(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②空根据“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可知,此处是说郭沫若与毛诗作的区别,郭沫若创作的是自由诗体,故此处为“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
③空前文说郭沫若“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根据后面举例来看,要表达的是毛的诗词擅长用典,所以可以填“则多用典故来寄寓情感”。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二段开头首先提出本段中心句,“毛诗词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境界博大,此等境界,非他人所及”,据此提取关键信息毛诗词主要特征境界博大。
然后具体分析这一特征的表现,“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展示出……的磅礴气势”“除此之外,毛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提取关键信息为:景象壮美、气势磅礴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
最后用“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总结毛诗词境界博大的缘由,提取关键信息“志向远大”。据此表述成句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对物象的解释,结合后文“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可知是客观的,可填“物象是客观的”。
②此处是总结句,对应“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引出结果,可填“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③此处是意象大异其趣的原因,结合前文分析及“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知,原因是“情意不同”,可填“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都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引用。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围绕……作为”句式杂糅,可以把“围绕”改为“把”;
二是“营造……的东西”动宾搭配不当,把“营造”改为“创造”;
三是“根本不存在世界上”语序不当,作为表地点的定语应放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改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1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分析,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及鸟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
“翔”,本是飞翔,用来形容游鱼在水里游动的状态,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极具形象性,加强诗歌艺术效果。
三、链接高考(第一题必做,第二题选做)
13.B
14.少年形象的内涵:①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②毛沁园春·长沙》中的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15.C
16.①“若要足时今足矣”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②“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痛饮读离骚”也隐约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孤愤。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错误。“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彩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蓄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本句所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
“咸阳游侠多少年”。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作者特别地点出“少年”二字,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这些少年游侠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
“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这句诗把少年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足以令人敬慕。
“系马高楼垂柳边”。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
(其三)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便跃然纸上了。
毛诗:
《沁园春·长沙》中,对少年的描写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处。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特点。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借代”手法错误,应为“比喻”,把飞泉溅起的水珠比作“明珠”。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意思是,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果还觉得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才满足呢?
前面写村居生活的闲适,流露出作者对恬静闲适村居生活的喜爱,“今足矣”表达出对眼前山居生活的满足;
“未足”是不满足,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些乡村的景物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
联系前文,词人身居山村,虽然可以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但是词人不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词人读《离骚》痛饮以浇胸中块垒,隐约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孤愤。
「期中复*」高一必修(上)《沁园春﹒长沙》理解性默写7则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关于沁园春 长沙阅读答案;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阅读答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用户评论
终于有答案了!我一直对这段古诗词很感兴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题目挺难,还是要仔细看答案解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之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资料,现在找到这篇文章正好解决问题!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一下古代文化,やっぱり很有意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些阅读答案能帮我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文章内容都写得比较深入,很有启发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以多看看这样的分析文章,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古诗词真的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才会有进步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阅读答案很实用,值得收藏起来再翻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答案感觉自己理解更深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琢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有一些了解,很有意思。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解答能让我更好地看懂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这种类型的文章,学*学*更广阔的内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样的阅读答案真是太棒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份材料值得推荐给想了解这类文艺作品的朋友們。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些答案感觉内心平静了许多,古诗词的魅力还是很大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分析过程清晰易懂,对理解诗歌的作用很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分享这样的好文,让我受益匪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类型的阅读笔记很有价值,可以用来学*和思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学分析文章。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