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景凡婷】
日前,图书编辑“贝塔减号”豆瓣日记—— 《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一点!!!》中曝光了“粉丝捕获账户”问题的网站。紧接着,拥有大量流量的娱乐微信公众号“罗宁静”发布推文《王一博粉及各路流量粉,能否放过豆瓣读书》,浏览量超过10万,直接批评豆瓣平台粉丝的“买号”行为。
由此,很多豆瓣用户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豆瓣账号可以像多肉植物一样“生长”。 “增长账户”的目的也出奇的简单:只有将账户权重“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才能“增长”豆瓣账户。豆瓣上的各个娱乐团体将参与针对偶像的“评论管理”和“反黑帮措施”。如果您的偶像在豆瓣上制作电影、电视或音乐作品,您无需豆瓣设置帐户即可发表重要评论。反航海组织将被消灭。
当今时代,网络世界“饭圈”无处不在。那么,豆瓣是否会成为继微博之后第二个纳入饭圈的社交平台呢?
答案同样简单。是的,而且已经是了。
如今,我们无法避免“饭圈”对我们网络体验的影响。微博长期以来一直被嘲笑为追星软件。微博本身也认识到“饭圈”在增加APP日活跃度、打造流量热点、“割葱”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否则,微博也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这么多功能来“利用”用户的痛点。粉丝圈女孩:超级另外,各种“粉丝圈”专属微博活动也会不定期推出。
现在轮到杜班了。豆瓣也有一套吸引粉丝圈女生的特点。以“豆瓣鹅群”为代表的娱乐群通常是BBS式的界面,可以有效概括娱乐圈和“粉丝圈”的各种热点话题。豆瓣集团还可以有效地集中原本分散在网络空间的偶像信息,更何况豆瓣更容易输出更多“实质性”的追星信息(以前的追星论坛还是百度的铁板)。 —— 相比微博,如果你想关注明星,了解所有偶像资源,我肯定会去豆瓣。
当然,豆瓣和微博有本质的不同,但都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饭圈”与其他互联网圈子最大的区别在于,“饭圈”“占领”社交平台,制造舆论最多。我们的职责。 “粉丝圈”本质上是一种“营利组织”,并不新鲜。正是因为现代网络文化使得精准切割利润圈成为可能,基于网络的“粉丝圈”才应运而生,将网络转化为社会。某种程度上,平台已经成为比“线下追星”更有活力的追星“场所”。
类似的网络社区还有很多,比如喜欢2D的、喜欢游戏解说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形成一定规模的兴趣群体,但这些群体很难与明星竞争,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很困难。团体在组织和动员技能方面进行竞争。更重要的是,“粉丝圈”与以游戏软件为“基地”的“游戏迷”不同,他们往往以社交平台为大本营,而且很多人都是追随明星的。不参与社交平台追星的“路人”。当“粉丝圈”变得过于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存在感很强时,很容易排挤很多对追星不感兴趣的网友的社交活动。
“饭圈”通常与社交平台共存。这意味着“粉丝圈”也是对社交平台“秩序”掌握最深的群体,因为“粉丝圈”的所有需求都需要借助社交平台来实现。我们来看看微博上最令人讨厌的行为:评论控制。存在这种行为是因为微博决定了评论的显示优先级。所以只要你能控制它,就可以。谈论特定名人的评论,微博的“前排”评论,可以控制围绕该微博的网络舆论。这同样适用于平台报告活动。如果没有鼓励用户互相监控言论、允许用户举报“有害”信息的平台,围绕平台举报的大规模“打黑”行动是不可能的。
同样,粉丝在豆瓣上的“账号寻源”行为也是一种基于平台“游戏规则”的新型网络社区活动。对于豆瓣的舆论,尤其是书籍和视频的评论,一直以来都是很难控制的。因此,豆瓣的图书和视频评分系统被认为是一方面最公平的。是资本的来源,也是“饭圈”最想攻克的“堡垒”。几年前,豆瓣的“四大交通”作品通常评价褒贬不一,但《上海堡垒》直接戳穿了“交通经济带动影视”的神话。而这些回忆,往往被用来证明豆瓣是。一个强大且公正的书籍、视频和音频评级平台。至少足够强大,能够承受资本和“粉丝圈”的侵蚀。
但现在事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变化。此前,资本控制豆瓣估值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购买“防洪部队”。然而,一旦豆瓣启动加权评分机制,“防洪队”评分反而不再发挥作用。很多权重较低的用户会降低豆瓣的整体评分。所以豆瓣的评分系统实际上依赖于在豆瓣电台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CD、看了很多电影并且很健谈的用户的反馈。这些表现足以证明他们在幕后运作。这个账号不是“栗色军队”,也不是机器人,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但由于它是一个社交平台,所以平台总会设定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果你想控制一本书、专辑、电影或电视剧的评分,事实证明你可以通过“账号提升”活动来做到这一点。
正如“罗宁静”在文中提到的,有粉丝表示,“这是按照豆瓣社区的规则来的”。当然,这都是基于“规则”的策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这些规则。根据规则,动员多人管理多个账号,而“养账号”增加了账号的评分权重,所以只要有足够多的“权重高账号”,就很容易就能掌控豆瓣。评分系统——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资本与“米环”的融合,资本甚至不需要钱去“买海军”,现在只要派人就可以了。能掌控“饭圈”的正是“职业粉丝”。
也许人们的恐慌源于他们所熟悉和信任的豆瓣评分体系可能濒临崩溃。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互联网发展的转折点,就像我们看到微博作为公共讨论空间永远消失一样。 “饭圈”与社交网络的博弈体现了现代中国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深刻变化。
以“粉丝圈”为代表的互联网社区开始蚕食微博、豆瓣等网络公共空间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粉丝圈”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更在于我们已经为时已晚。 —— 可以说,微博热搜可以暂时刺激某些公共话题,但其影响力却越来越有限。当“群众”或“主流”的力量减弱时,剩下的只是不同圈子之间的冲突,或者每个“小圈子”内部的“茶杯风暴”。
不仅微博上公共话题的空间越来越少,而且在我们这个时代,找到真正触达大众的文化内容也越来越困难。正如豆瓣朋友前几天感叹的那样,以前他还能讲经典、金庸,再不好的事情,他还能讲琼瑶、《雍正王朝》,但现在他就这样了。不在那里。每个人都读过或看过他的作品。
围绕不同利益而建立的社区越来越缺乏共同语言,只剩下“守好自己的领地”的戒律和不干涉的规则来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上一个时代”出现的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的规则与现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不相符。至少,这些“热门”平台无法实现集体深度。与抖音不同,你总是只看到你最想看到的内容,允许断开和差异化。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微信关注观察者网,每天阅读有趣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今日头条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