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韩国药用化妆品品牌,韩国有名的化妆品公司

头条共创 2024-07-05

导读:正如中国制药企业进军美容市场一样,韩国制药企业也因化妆品代工业务的竞争而面临着新的局面。韩国药企凭借研发(RD)优势,努力提高在“药用”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力。

据Futi Beauty News报道,Suhung、icure、KM Pharmaceuticals、Dongsung Pharmaceuticals等韩国制药公司正准备在化妆品OEM领域大显身手,将化妆品业务打造成韩国新的增长动力。努力这样做。公司业绩。

16cee408241946ef9010a4a455b3603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0714099&x-signature=rwoKO1DkKGN1jShEP%2BEaHSfbZaw%3D

Suheung是韩国最大的OEM/ODM公司,成立于1973年。它在韩国和越南拥有两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明胶,并于去年收购了韩国40.75%的股权。科斯莫公司。该公司目前计划利用现有的COSMO 客户和LG Life & Health、Korea Coma 和COSMECCA KOREA 等品牌,扩大其在化妆品OEM 业务中的影响力。

今年第三季度,寿兴化妆品代工销售额为65亿韩元(约3843.45万元),比第二季度的56亿韩元(约3311.28万元)增长31.8%。据公司官员透露,由于公司专注于销售和制造保健产品,公司计划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生产包括洗发水在内的整个护肤品类,创造新的增长动力。

iCure是一家研究、开发和生产高科技新药和化妆品的生物制药公司。该公司的核心技术是与生物功能材料相关的研究以及利用该技术改善皮肤渗透性(TDDS,药物输送)的产品研究。系统)。

为了扩大自有品牌和ODM化妆品的市场份额,iCure于今年年初扩建了位于韩国平泽的化妆品工厂,并将其ODM业务计划从产品类别的研发阶段扩展到ODM方式,包括品牌。为了扩大开发和制造OBM(原创品牌制造)领域并增加附加值,我们计划未来扩展到彩妆领域,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化妆品制造和销售公司。今年三季度公司化妆品代工业务销售额也快速增长,较二季度增长28.6%。

另外,关注KM制药、东光制药的化妆品代工业务。 KM Pharma主要生产具有改善皱纹、美白等功能的产品,是一家开发和生产护肤、身体、头发、彩妆,甚至婴儿和儿童敏感皮肤专用化妆品的OEM公司。平泽工厂主要生产相关产品,随着明年1月第二工厂竣工,将更容易申请CGMP认证并将生产的产品出口海外。 KM Pharmaceuticals最近与化妆品策划和销售公司CreativeWITH合作,正式开始运营其化妆品业务。

东光制药株式会社正在通过自己的工厂为安利、艾多美等出口品牌开展化妆品OEM业务,生产使用蜂毒的化妆品A.C Care。公司第三季度相关业务销售额为8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729.6万元),环比增长42.2%,出口持续增长。

此外,Sinil Pharmaceuticals和EXOCOBIO等其他韩国制药公司也热衷于进军化妆品领域。

不仅制药公司正在进入化妆品行业,还有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的公司。以中国药企为例,马应龙、片子帆、华东宁波制药、布鲁玛吉生物等知名企业均推出了“跨界”产品。例如,马应龙推出了专注于眼部护理的美容品牌“通花”,片仔扇推出了化妆品品牌“片仔扇”,蓝魔生物科技与紫禁城推出了口红,华东宁波药业推出了实验室生物护肤品品牌“SAMSU”。 ETC

药企为何要跨界进军化妆品领域?消费者会接受这个吗?

有人认为,药企之所以纷纷进军化妆品行业,得益于资本的力量。近年来,制药行业的既定理论是“制药公司的生活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对于很多药企来说,产业结构调整、监管趋严、增速放缓是必须立即克服的问题。从调结构、促增长的角度来看,进入化妆品行业也是一种“偷工减料”。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化妆品市场逐渐壮大,并且由于化妆品行业的高盈利能力,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认为该领域有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报告《亚洲美容趋势》,在护肤和彩妆方面,具有“药用”属性的产品将逐渐占据市场主流,成为亚洲美容市场的重要增长动力。这是。曾经只有具有医学背景的品牌才能接触到的东西现在已成为主流,一些受欢迎的品牌推出了专业护肤系列。扩大零售和分销网络也将有助于这些产品进入药店之外更广阔的市场。

这对于制药企业来说非常方便。尽管制药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技术”方面可能比其他企业拥有更多的实力和优势,但新产品的推出并不是让产品满足人群或消费者需求那么简单。营销、渠道等都是决定产品在市场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一些“跨界”化妆品上市后变得“默默无闻”、“习以为常”的原因。

药妆市场竞争因药企大规模进入而加剧,但找准差异化、细分市场或许是药企下一个突破口。

版权声明:本文由今日头条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