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共享单车涨价的消息是一轮接着一轮。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哈罗、青桔等品牌的共享单车将工作日的起步价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
超过10分钟后,计费标准为每15分钟1元。周末节假日起步费也由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后15分钟收费1元。
调整后一小时的骑行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有网友直呼骑不起。
相较于定价2元左右的公交车和起步价普遍不超过4元的地铁,共享单车的定价显得已经贵得离谱。
有网友还表示,目前大多数地方油价8元多一升,现在骑一小时共享单车相当于“骑走”了大半升油。
从免费月卡、充值返现,到起步价0.5元/1小时、0.5元/半小时,再到1.5元/半小时、2元/半小时,1.5元/15分钟,直至1.5元/10分钟。
这样一算,共享单车这些年已经涨了11倍。
随着共享单车租金的不断上涨,许多人开始感叹他们失去了选择骑行的自由。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连续涨价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负担。
对于共享单车的不断涨价,你如何看待?
涨价的背后
自 2014 年第一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成立以来,行业已经走过了十年。
用户对共享单车的评价从最初的“便宜、方便”变成了如今的“快骑不起”。
在 2015、2016 年初期,共享单车的价格非常低廉,单次骑行仅需0.5元。然而,随着行业整合和成本上升,共享单车企业逐步调整了价格策略。
面对消费者的不满,运营方也是有苦衷。
运营一辆单车,看似只是雇佣司机和搬运工,将车辆调度到潜在租户密集的区域,其实不然,背后还包括仓储成本、维修成本和折旧成本。
很多大城市共享自行车连续使用三年就要强制报废。
虽然价格一直在上涨,几家主流共享单车企业仍未实现盈利。
从美团的财报中就可以看到,共享单车及电单车动辄就是几十亿的折旧开支,需要不断添置新车来弥补损耗。
滴滴的共享单车业务划在了其他业务板块,该板块自 2018 至 2023 年连续亏损,年亏损金额均超过 30 亿元。
哈罗在 2021 年的招股书中也显示, 2018- 2020年哈罗的整体净亏损分别为22.08 亿元、 15.05 亿元和 11.34 亿元。
客观地讲,他们说的有道理,企业必须要盈利,我们也可以理解。
但这只是企业自己的说法,到底他们内部的运营成本有多少,亏损亏在哪儿,消费者也无从知晓。
但是我要强调的重点是,我想强调的是,对市民而言,放弃已经习惯使用的共享单车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就算它再怎么涨价,但是对于真正有需求的打工人,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
说一千道一万,从出租屋到地铁站的一公里,还是得靠它解决。
共享单车已经发展成为填补公共交通空缺的短途交通工具。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共享单车实际上具有了一定的公共交通特征。
虽然它们是商业化运作的企业产品,并非得到政府补助的公共交通工具,但事实上,它们已经占据了人行道和道路资源。
目前来说,没有哪个城市听说有收取占道费的。
因此,共享单车以免费或低成本的方式使用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就应该展现出其公益服务的性质。
它们不应该仅仅是追求商业利润的工具,这在情理、法理和道德上都是合理的。
我们应该记住,共享单车的核心理念是“共享”,这是其存在的基础。
涨价是必然的吗?
总体而言,大部分用户对于付费是可以接受的,但更希望在收费标准上找到一个平衡,一个更合理的标准。
面对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企业给出了不同的应对之道。
比如共享单车的三足鼎立中,美团单车并没有涨价,在广州还上调了计费时间,价格不变,从原来1.5元/15分钟,调整至1.5元/20分钟。
对于美团来说,亏损的生意也得干,因为共享单车的价值在于打开率。
说到底,共享单车类似于一个基建项目,它本身不具备盈利属性,它真正的价值是用户数据和背后数据的挖掘以便于更方便的推动广告的精准投放和商品转化。
用户扫码骑车的时候,起码会安装并打开美团,这是一个必要的促活手段。
与此同时,监管力度也是一个影响共享单车价格的重要因素。
拿北京的共享单车举例,其市场计价方式维持着相对的稳定,起步价一直保持在 1.5 元/30 分钟,近五年都未曾变动。
这种鲜明的对比令人不禁深思。
为何在同一个国度、同一个行业,会出现这般巨大的价格差异?
我想监管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共享单车企业在许多地方似乎可以随意提高价格,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利润。
与此相反,北京之所以能够保持价格的稳定,得益于该市更为严格的监管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对企业的定价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拿另外一个也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共享充电宝举例,今年3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推出了全国首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这一公约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计价时间进行了统一和细化。
包括将充电免费时长统一为5分钟,以及将计价时间单位不超过半小时,有效避免了租借后发现充电问题而不能及时归还的情况,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短时间充电的需求。
那么对于共享单车,也不妨采取这种行业公约的方式,尽可能统一各大企业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等,缓解涨价带来的冲击。
面对共享单车如此广泛的使用,企业不能单方面宣布涨价,尤其是需要警惕那些具有垄断性质或协同涨价的行为。
我们不能忽视共享单车实际上占据了公共空间并具有了一定的公共交通功能的特性。
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渐进式的价格上涨,温水煮青蛙,但如果一旦超过某个阈值,消费者将会做出选择。
如果价格高到许多市民无法承受,那么这些遍布街头的共享单车最终可能变成无人问津的废铜烂铁。
共享若不能带来低廉的生活成本,大众便不再共享。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当然不是要指责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不断涨价,毕竟企业也不是做慈善的。
毕竟我们还可以自己买辆自行车,也可以选择打车,骑电驴,坐公交或是地铁。
但是,当我们逐渐依赖共享自行车时,我们面对的是一次次"社会创新"承诺最终变成高价服务的破灭。
这教会我们,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便宜或恩赐,一切都有其成本。
我想说的是,那些看上去像是赏赐或是捡便宜的东西,其实最昂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