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中国化工报社主办、G7协办的“AI技术提升化工供应链安全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公安部道路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和30多家化工生产企业的代表,就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危化品运输安全性进行了讨论,大家对人工智能在危化品领域的未来充满期待。
会议由中国化工报社副总编孟晶主持,她表示,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化工企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化工供应链领域,AI正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运用大数据和网络化管理理念,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保证运输安全。
G7行业方案事业部总经理陈立宁代表G7致辞。他介绍,G7作为业界领先的智慧物联网公司,服务客户超5万家,连接车辆总数超过60万。
在危化物流领域,G7结合行业对安全管理的强烈需求,提供完整系统的智能化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更从理论高度提出了危化运输安全管理技术金字塔,这将成为化工企业落实运输智能化的技术框架。目前,G7的AI算法已深入到越来越多的物流场景,未来,G7将继续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势,为整个危化行业、整个物流行业赋能。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吴金中强调,托运人是责任的主体,负有最主要的责任。”所以,托运人必须要委托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承运,对运输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另外,还要将货物进行分类、分项以及正确包装。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行政总监马欣妮在发言中分享了山东临沂金誉石化“6·5”事故和江苏聚鑫“12•9”爆炸事故的分析视频,引起现场代表的强烈反响。马欣妮认为,危险化学品管理对AI的需求越发强烈,《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强制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
此外,《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到2020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建成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分布图。
G7智慧物联网化工行业总监、物联网人工智能专家、化工运输安全管理专家顾问张文宇介绍了AI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以及G7的智慧物联网战略。
G7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各式传感器智能连接物流链条的上下游,自动采集“人、车、路”三个维度的30多个危险场景数据,结合人脸识别技术、Argus算法,智能分析司机危险行为、车距过近等多种安全隐患,并将采集到信息以图像等方式回传至后台,管理者可随时下发语音人工干预,变事故的事后被动处理为提前主动防范,将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中,从而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实时监控、主动干预、再到事后管理的安全管理闭环。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车辆室副主任舒强分析了近年危货运输中6起重特大事故。他表示,从这些事故中可以看出在危货品道路运输中,车辆、驾驶员和装载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求各方面加强监管。
舒强指出,首先,要加强车辆的安全管理,要安装紧急切断阀和行车记录仪,并且严格车辆登记管理;其次,要加强运输违法管理,对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最后,加强路面交通管控,将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违法上路行驶的录入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重点拦查。
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事业部教育与培训总监罗秀军现场给大家分享了杜邦的安全管理理念。他说,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在苗头、隐患和风险,“我们要做的是检测到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把它们遏制在萌芽之中。”罗秀军介绍了杜邦事前的、科学的、量化的管理经验,要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权责清晰的监管模式以及训练有素的人员队伍结合起来。
山东海科石化海达物流有限公司安全总监隋岩惠分享了运用AI技术提高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的经验。他说:“事故是不可控的、被动的,但是隐患却是可控的、主动的,所以我们要利用AI技术,将关注的重点从事故转移到隐患。”
隋岩惠说,AI技术之于路,可以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自动优化、节点制定、事件管理;AI技术之于人,可以做行为管理、行为分析、自动干预、人员识别、数据分析;AI技术之于车,可以做发动机数据采集分析和形式状态采集分析,从而可以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及着眼点的管理体系。
上海际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园区解决方案高级经理张波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化园区中的应用案例。他表示,下一代的智慧园区目标是在线化、可感知和生态化,即园区内各类资源数据间实现信息互通、园区运行各项状态及资源利用情况时间可感知、实现网络化的物流生态圈节点。
会上,代表们还参观了成都市政府智慧物流基地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