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至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院长计金标率团赴突尼斯、肯尼亚,访问突尼斯玛纳尔大学、突尼斯苏塞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肯尼亚旅游学院等知名高校,拜会突尼斯高等教育与科研部,中国驻突尼斯、肯尼亚两国大使馆等机构,在生机蓬勃的非洲开启二外高校合作崭新篇章。
在突尼斯,代表团同玛纳尔大学、苏塞大学进行深入交流,并与两所学校签署协议;在高等教育与科研部,二外提出可与突高校大力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教育文化交流,双方就建设旅游孔院等事宜交换了意见;代表团拜会我驻突尼斯大使馆时,二外介绍了自身发展情况,得到在突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意见指导。
访问突尼斯玛纳尔大学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访问突尼斯苏赛大学并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在肯尼亚,代表团访问了内罗毕大学,内罗毕大学设有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双方就相关领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在肯尼亚旅游学院,双方在“中文+”来华留学、学者长短期访问、国际中文教育、科研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在我驻肯尼亚大使馆,二外得到对肯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工作建议。。
此次拜访旨在推进中非教育交流合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推动二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面向广袤非洲建立更广泛合作谱写崭新篇章。
访问肯尼亚优塔利学院
拜会驻肯尼亚大使馆
在此次出行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交流,系紧了国与国之间密切连接的纽带,也成了二外在“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向世界交出的又一份“成绩单”。
从倡议到实践,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经过10余年奋发,“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在这幅时代卷轴中,作为一所以外语为主体、旅游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著名高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凭借自身在外语、翻译、旅游、经贸等领域人才培养与研究优势,架起了一座座沟通世界的桥梁——
语贯东西,言通古今,架起“语言”之桥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掌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作为中国外语教育、外语类人才的输出地,二外积极发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依托北京市属高校唯一外国语言文学高精尖学科,着力打造非通用语教育新高地。截至目前,二外已经拥有12个中东欧国家的非通用语种、5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共建国语种。
二外以智能化语言研究为基础,以首都公共政策翻译、重点国家区域和国别研究为特色,还致力打造“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2020年,学校组建了以培养拔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融媒传播与全球治理”为方向的翻译人才实验班;2022年,二外成立区域国别学院;二外全程参与共建的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是“一带一路”中乌国家合作项目,该校首位中国副校长亦为二外派出……用语言的力量夯实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
联通四海,跨越五洲,架起“科研”之桥
二外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国际教学科研合作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以实际行动服务“一带一路”,贡献二外智慧——
二外7所孔子学院布局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关系密切。其中,巴拿马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摩洛哥孔子学院作为摩洛哥第一所孔子学院,被教育部评定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二外成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依托新文科和外语类院校的学科优势与研究优势,长期聚焦“一带一路”人文、外交、经济等方向,自2014年以来,发布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研究报告蓝皮书等成果,共获批各级各类重要项目50余项,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200余次,签署合作协议10余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专业智力支撑。
此外,2013年以来,二外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研究团队国际化学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在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多项智库咨政成果得到批示,高级别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成功举办,代表性学术著作与品牌学术活动不断涌现,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与培训成效突出。
沉浸体验,培养人才,架起“人文”之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倡议给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
二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备的科研平台支撑、贴心的政策制度保障……越来越多来自 “一带一路”“朋友圈”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来到二外,他们以文化交流为翅膀,以文明互鉴为内核,在这所文化气息浓郁的学府中学习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之治。
巴拿马籍的二外汉语进修生梅莉莎因“一带一路”与中国结缘,在巴拿马大学孔子学院帮助下,她获得奖学金来到中国进修,有机会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向巴拿马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巴拿马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安格丽娜,如今是二外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从三千五百余公里外的城市阿拉木图到北京求学,她寻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一带一路”的不断建设中,中国加强了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让她可以有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中文、中国历史。安格丽娜表示未来也想从事“一带一路”相关工作,加强中哈两国的交流互鉴。
乌兹别克斯坦籍的二外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明丽,依托孔子学院和中华民族文化中心的便利条件,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中学毕业后,她通过了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的考试,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被成功录取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在二外的学习生活中,她被中国的许多城市、文化所吸引,未来还想继续在中国读研学习汉语国际教育,回到家乡乌兹别克斯坦教授汉语。
亚美尼亚籍的爱玲,在布留索夫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与中国“结缘”并爱上学习中文。为亲身了解中国文化,她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修汉语,也在这里确定了发展目标——成为在中亚发展中留下印迹的人,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添砖加瓦。
多年来,二外积极助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青年学子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也让一批又一批留学生“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求学。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他们深刻感受到“一带一路”所绽放出的耀眼光芒,并立志要在学成之后加入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列中,成为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直以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始终以中外人文交流为使命,用心用情讲述新时代精彩的中国故事。截止2023年,二外已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的35个国家的8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扎实贡献着首都高校力量。
相信在未来,二外还将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推进文明深度交流互鉴中融入多样性元素,为“一带一路”注入青春能量,以二外场景谱写新时代人文交流新篇章。
关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微/官网、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