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医疗数智融合,为一个全新的健康时代打开大门

头条共创 2024-08-08

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医疗数智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一种以数据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驱动力的创新实践。

这种融合正在打破传统医疗的界限,不但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和治疗方案,更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医疗数智融合正当其时

医疗数智融合强调通过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手段,利用医疗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及各类数字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全面整合、医疗服务的深度优化和医疗管理的精准决策,构建高效、智能、全面的现代医疗体系。

高质量的数据是医疗数智融合的基础。当前,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应用发展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业内正在深入实施“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各地正积极探索医疗健康数据要素应用等,都为医疗数智融合奠定了数据基础。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大数据办副主任(主持工作)赵飞介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结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以应用场景为驱动,逐步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数据产权制度、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数据要素治理制度等基础制度;逐步丰富数据应用场景,重点推动跨医疗机构数据协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数据融合复用、便捷医疗理赔结算、新药研发、生成式医学人工智能、大健康应用等领域的数据应用场景;持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并完善数据要素支撑保障体系。

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是支持医疗数智融合的硬件基础。“十多年来,华为持续为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积极贡献ICT技术力量,打造数智底座。”华为公共事业系统部副总裁孙鹏飞在2024CHITEC华为技术专场峰会上谈到,在数智融合领域,华为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共同发布了“智慧健康城市技术框架及应用研究成果报告”。华为聚焦不同医疗场景需求,为场景找技术,创新打造系列解决方案,协助部分先行先试的客户、合作伙伴实现医疗数智化升级的愿景目标。

数智融合如何重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在加速构建健康城市体系、推动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数智融合”正在助力重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健康城市”关注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未来的公共卫生发展趋势是提供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强调疾病的早期干预和风险评估,减少疾病发生风险,提高居民整体生活质量。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基层家庭医生在承担更大责任的同时,无疑也非常需要数字技术的赋能。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正在打造赋能基层健康管理协同运行生态的“武侯模式”。位于武侯区的“双华数字健康产业园”整合华西、华为两大“链主”强强联手、跨界合作,以AI+医疗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双华数字健康产业园打造的“武侯家医”数字疗法基层应用场景,已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据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医院管理服务中心科信部部长黄艳丽介绍,“武侯家医”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使得最需要关注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与可及的渠道中,得到精准的医疗服务,从而使得区域内有限的基层医疗资源得到高质量利用,并实现规模化的价值医疗。

“武侯家医”在健康管理模式创新中产生的价值已得到展现:在家医签约人数增长的同时,居民付费的签约服务C包也呈现数量和收入金额上的双增长,这意味着居民对基层健康管理服务本身价值的认可。体现签约人群与家医团队关系的两个关键指标:“固定就诊率”和“预约就诊率”也非常可观,体现出居民对家医团队的信任,这将为家庭医生管理好更广泛的疾病问题和患者家庭健康问题打下扎实的干预和互动基础。

“医疗数智融合需要建立在坚实的数智化底座之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副院长赵杰在分享医院数智融合实践经验时,特别强调“数智底座”的重要性。数智底座一方面提供充足的计算、网络、存储资源,一方面通过数据治理、数据集成与融合、AI智能分析等技术为各类应用场景提供高质量数据。基于数智底座,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在科研大数据平台、科研专病库、用药咨询大模型、影像/心电/病理AI智能诊断、智能审方、智能呼叫中心等多个应用场景中探索数智融合。

在临床科研方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搭建了科研大数据平台,汇聚PACS、HIS、LIS等18个信息系统数据,涵盖1798万患者、7908万诊疗人次的33亿条数据,提供覆盖科研全流程的应用功能模块,满足临床科研对高质量医疗数据的强烈需求,构建临床科研与转化的“快车道”。

在远程医疗方面,依托国家远程医疗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华为合作,充分融合云化、4K、5G、人工智能等产品和技术,并联合伙伴应用系统,逐步建成7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有效破解远程医疗服务中“业务协同难、数据共享难”的问题,成为国内远程医疗的标杆。同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还开发了远程影像智能诊断系统,支持包括胸部CT肺结节AI辅助诊断,筛阴率大于80%、准确率高于95%,有效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诊断能力。

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还与华为合作共建“智慧病房联合创新实验室”,已孵化医疗物联网、数智超声平台、3D光感知医疗监护、开源鸿蒙医疗智能设备等一批解决方案,深入探索医疗数智融合更加多元化的业务场景。

携手伙伴,为医疗数智融合场景找技术

长期以来,华为都坚持基于自身核心优势和根技术,聚焦顶层设计、数智底座和价值场景,帮助医疗行业伙伴在技术和解决方案层面进行集成和融合。为了让伙伴在医疗行业“用好”华为产品,使华为产品在医疗行业更“好用”,华为依托OpenLab开放实验室,为场景找技术,已与多家医疗行业伙伴联合孵化解决方案,助力医疗健康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为建立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但当前大部分医共体普遍面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意识薄弱、区域患者外流严重、医保超支压力大等问题。为实现“患者愿意来、服务接得住、运营管得好、发展有保障”,东软联合华为推出国内首个以“卓越运营”为导向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面解决方案。

从架构上来看,该方案由“八大赋能板块+一个数字化基础设施”组成。八大赋能板块为:保险保障赋能、基层家医赋能、运营管理赋能、学科建设赋能、医药流通赋能,以及数据要素赋能、数据平台赋能和智能设备赋能。该方案在业务方面的创新点在于:在医保总额付费下,引入保险公司为医保基金超支负责,形成健康保障共同体。而为实现这一模式创新,需全方位融合数字科技,用数字共同体落地医疗共同体,非常强调“数据驱动”。

“东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于华为云网边端基础设施原生开发,性能和效率最优。”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姚勇谈到,方案中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包含云数据中心、鲲鹏服务器、IP专网数通设备、桌面云等。其位于“云”上的数据中心汇聚医共体内所有健康医疗数据,为后续数据价值流通和生态发展奠定基础;“网”则是通过乡村医疗协作网与IP专网,承载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远程医疗协同与会诊服务,让医疗服务资源沉下去。

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医疗垂域大模型渐成行业趋势。为加速医疗垂域大模型的落地和创新,华为打造了开放的AI基础软硬件平台,已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在智能影像、智能问答、文件检索、多模态等多个领域推出“医疗大模型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其中,神州医疗依托高质量多模态大数据,构建文本、影像、病理、精准四大模态基座模型,打造医疗垂直领域多模态智能体,赋能医疗大数据、临床诊疗、智能科研、健康管理等多场景应用。

在华为与神州医疗联合打造的“智能多模态大数据中心系统解决方案”中,由华为提供坚实的算力底座与数据处理能力,结合神州医疗多模态数据能力和AI技术优势,在数据不出院的安全保障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治理、分析和展示,支持包括临床数据、影像数据、病理数据、基因数据的融合分析,还可针对多模态数据进行AI建模。目前,该方案已落地国内多家医疗机构。

医疗数智融合的不断深入,让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健康时代门槛上,面前是医疗健康服务的无限可能。华为将与众多医疗卫生机构、卫健委、合作伙伴等共同努力,在推动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更为助力构建健康城市、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