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50多年前,三明的初中生上什么课?走进沙县这所中学,回忆那段“半工半读”的岁月

头条共创 2024-08-08

●黄其魁

1965年9月,沙县大洛公社创办农业中学,校址设在陈山大队白水际茶厂。学生人数30多人,其中初一班20多人,初二班10多人。师资配置是校长1人,教师2人。

办学性质是“半工半读”,课程设置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农学、音乐、美术、体育。我记得语文主要学习毛**语录,毛**著作、毛**诗词等等。文化课与劳动课的安排,视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晴天多上劳动课,雨天安排教学。

说起劳动课,对于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磨炼与考验。学生们光着脚丫下地,跟着茶厂农民大哥学习种茶。农民大哥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学生掌握种茶的技术,如挖地要深耕,利于根系生长;整畦需细作,渗入一些沙质土,防止土壤板结;移栽茶苗要浅插,合理密植,有利通风透光;施肥要薄肥勤施,病虫防治要及时,治早治好……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确实让我们后来做农活时受益。

农业中学所在地白水际茶厂,地处海拔1200米的高山,山青水秀,白云缠绕,梯田层层叠叠,贯穿村子的小溪欢快地流淌着。因离大洛镇集市25里远,买菜十分不便,我们还得学会种菜。在茶厂农民大哥指导下,师生们开出3亩多水源阳光充足、土质较疏松、交通较便利的蔬菜种植基地。春夏季种植空心菜、四季豆、长豆、苋菜、茄子、黄瓜、八角瓜等;秋冬季种植花瓶菜、芥菜、白菜、包菜、萝卜等。种子、农具都是农民大哥无偿提供,缺技术我们也向农民大哥求教,自种的蔬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师生们的吃菜问题不愁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参加生产队“双抢”劳动。赤日炎炎的盛夏,早稻成熟,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师生们一下田就弯着腰,面朝水田背朝天,有的使劲地挥动镰刀割稻,有的在田间和打谷场来回穿梭抱稻子,有的踩打谷机打稻子,忙得不亦乐乎。收工时,把稻谷装进麻袋,农民大哥每担200多斤,师生们每担100多斤,大家小心翼翼地踩着田埂走出山垄,沿着羊肠小道,把谷子挑到生产队仓库。连续一周的“双抢”劳累,大家筋疲力尽,很多人手脚被小黑虫叮咬得肿起许多包,又痛又痒,但大家涂一些清凉油,继续坚持劳动。

一晃54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年“半工半读”的学生成了两鬓斑白的银发族,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忆起当年“半工半读”的岁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与农民大哥风雨同舟结下的手足情,令人难忘,成长岁月中磨砺的艰苦奋斗精神,更让人终生受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