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校区6大学院9个专业,哪些学生适合报?

头条共创 2024-08-08

华南理工大学设在广州国际校区的共有9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智能海洋装备、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这9个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六大学院,那么,华工国际校区6大学院的培养特色是什么?未来的升学或就业渠道有哪些?家长考生提前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为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前沿软物质学院

成立于2018年,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的学院之一。

学院以“学院+高端研究院”的新型学科载体,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空天科技、碳中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前沿与需求,围绕软物质科学基础与材料工程化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创新,旨在建设软物质领域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高地,培养国家产业升级与大湾区高科技产业亟需的高层次人才。

学院现有全职教学科研人员已达35人及多名外籍专职教师(含美国工程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优青等人才项目获得者18人),队伍平均年龄40岁,海外留学/工作于美国MIT、哈佛、斯坦福、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11人于《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过论文。

自2023年起打造“国际化全英示范班”,选拔优秀学生于第三学期初进入示范班。示范班实施精英化教育模式,以本硕、本博连读模式 (3+1+X)进行学生培养,前80%的学生可以获得校内推免资格。示范班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所有主干课程均为全英文授课,由英语教育骨干老师与外籍专家帮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全英教育。

培养特色

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综合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方案所长,确立理工结合、既理又工的教学培养模式。

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在地国际化”办学特色和多元化学生成长社区管理模式下,本科生实施全员学业导师制育人工程,强化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同时,创新模块化教学理念,通过暑期学校、短期讲学、前沿讲座等多种形式,“借脑”国际师资实施国际化精英教育,培养适应国家产业需要,拥有宽广深厚的理论基础,具备创新意识、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研发与产业化能力的理工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成长为高学历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院士牵头,名校海归教师团队;

中美欧日八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设立“国际化全英示范班”本硕/本博连读(80% 推免率);

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量子等战略前沿材料;

培养国家产业升级急需人才;

厚基础、交叉前沿课程体系;

学业导师全覆盖,精英化培养;

升学、出国、就业多重优势。

前沿软物质学院目前只开设了一个本科专业——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也是广州市重点学科,同时,学院与美国阿克伦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3+2”、“3+1+1”联合培养项目,累计派出30余人参与短期交流和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毕业生整体深造率约80%。

就业方面,学院本科毕业生多在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和医疗等前沿科学领域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就业面广、起点高,就业企业包括华为、比亚迪、京东方等知名企业。

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立于2017年12月,是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的首批“新工科”+“新医科”特色示范学院之一,2019年招收首届本科生。

学院拥有一支以院士领衔的高层次师资队伍,聚集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骨干人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名、国家及省部级“四青”人才15人,入选中国高被引科学家1人,入选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2人。

学院延续华工始建于20世纪八十年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优势,突出医工融合创新的办学特色,凝练专业重点发展方向,有力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战略发展,着力培养生物材料及高端医疗器械、纳米医学及影像医学、生物医药及干细胞治疗等生物医学前沿领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生命健康产业领军人才。

培养特色

创新型实践教学新体系,丰富的科研实训机会;

强大的生物医学领域相关支撑基地平台及实习基地;

以院士领衔的国际化高层次师资队伍;

特色鲜明的在地国际化教育模式。

该学院只有一个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主要培养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单位高端科研人才;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战略新兴企业的高端研发、管理、技术人才;国家和政府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监管职能单位的高级检验、评价技术人才;以及行业战略咨询机构高级专业人员。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

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全球高校排名前20名)共建,以智能工程领域世界著名学者、美国密歇根大学吴贤铭教授的名字冠名,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学院之一。

学院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为学生提供与世界知名高校接轨的优质在地国际化教育。

学院拥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学科建设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本科生实验室、机器人本科生实验室、智能制造本科生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平台2023年建设国际校区首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学院与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协同合作,实行预聘长聘教职制(Tenure-Track),现已吸引一批具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物联网、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工科背景的海外青年人才加入,建设了一支院士领衔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交流,为本科生提供国际化联合培养机会。

培养特色

科研探索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新交互实践课堂: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培养对工程的兴趣。

导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科研培养、学业指导和

发展规划。

国际化:采用全英教学,鼓励国际交流,培养国际视野。

该学院有两个本科专业——智能制造工程和机器人工程,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

截止2024年3月超过20%本科毕业生申请进入0S世界排名前100位高校继续深造,28%保送至985高校读研(其中40%保送至C9联盟高校),另有多人签约至华为、比亚迪、广汽等国内头部企业。

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成立于2018年,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的学院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筹建)之一。

在宽带通信芯片、计算和人工智能芯片、低功耗物联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与芯片、低维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及其集成技术、新型量子器件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院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目前已与中兴通讯、海格通信、概伦电子、华大九天、粤芯半导体、广东芯粤能、广州慧智微电子、广州安凯微电子、广州视源电子、广东高云、广州奥松电子、普源精电、紫光同创、珠海全志科技、珠海杰理科技、佛山蓝箭电子、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集成电路产业、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实习基地。

培养特色

本-硕-博贯通培养,多层次国际联合培养;

国际一流微电子学科对接,开设EMI教学课程。

该学院有两个本科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侧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微纳器件。

学生毕业后均可从事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工艺为核心的工作,备受华为、中兴、大疆等企业青睐,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100%,超70%的毕业生继续深造。

未来技术学院

2021年教育部发文公布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家。

学院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培养一批掌握未来关键技术并能和国际接轨的工科领军人才。

2022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与鹏城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华鹏未来学院)。

学院与百度、阿里、京东、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优必选、中广核、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联合人才培养基地等定向合作。

在未来就业方向上,人工智能、数据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够在企业、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从事人工智能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等工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健康、金融、教育、交通、能源等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创新技术引领者、重要工程管理者和专业市场开拓者,亦可继续攻读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年9月,为满足建设“海洋强国”和南海开发战略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紧密结合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以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为依托,培养传统海洋工程技术与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海洋资源与新能源开发领军人才。

培养特色

实行本硕博贯通精英化培养,采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

提供国际化的智能海洋装备专业教育所有课程全英授课,并与国际顶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培养学生在全球科研、就业的能力。

传统海工与智能工程交叉培养,打造适应新时期知识结构需求的复合交叉人才。

与产业高度融合,对接海洋油气、海洋风电、新能源、互联网、高端制造、汽车、交通、航运等行业需求,提供国内外大型头部企业联合培养与生产实践平台。

该学院只有一个本科专业——智能海洋装备,如果是升学,主要以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如果是就业,主要在大型能源企业,新型高端制造企业,大湾区头部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设计、研究、管理等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