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到民航局直属院校,大家能想到的就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和中国民航大学,但还有另外三所。
最开始的时候,这五所直属院校的功能定位是非常明确的:
中国民航大学,主要开展空管、机务、地服等地勤人才的培养;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主要开展飞行、乘务等空勤人才的培养;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开展各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主要开展在职员工培训。
但随着时代发展,开展学历教育的这四所,前前后后进行了办学层次的提升。
中航大和中飞院,从大专到本科,并且开始研究生学历教育,中航大有了博士点,中飞院也正在努力申博。
广州民航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中专到大专,开始大专学历教育。
然后大家开设的民航专业,开始出现了全面交叉,飞行、空管、机务、空乘、机场……一把抓。
专业设置同质化,这个问题在人才需求保持较大规模的时候,不存在什么竞争问题。
甚至因为曾经民航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时候,一大批非民航院校也开始设立民航专业,一大批新的民航院校相继成立。
因为那个时候,传统的5所直属院校,不足以满足民航业发展的需求。
但是当行业不那么缺人的时候,尤其是疫情后,同类型同专业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一大批民航专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跨专业或者改行,就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同样的,同类型专业吸引了相同领域师资的聚集,学生就业卷,老师也卷……
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平台申请、科研成果评价,无效内卷,重复研究,那这是不是又会导致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呢?
所以2021年12月,****民航局党组,印发《关于推进民航直属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最开始国家资源有限,所以定位明确,把人才资源和钱都花在刀刃上。
然后高增长高爆发,让大家放开手脚,自由探索,大跨步发展。
现在民航业发展放缓了,各院校只有根据自己的优势,在民航教育生态体系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避免这种同质化竞争,这样既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最大化发挥国家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益。
这就是所谓的: 分析当前发展状态,重新标定发展方向,明晰发展路径,聚集发展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稳固民航教育体系的第一方阵,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高质量现代民航教育体系。
五大直属院校也在自己的“十四五”规划中,确认了未来的方向。
中航大,要登上“双一流”建设的末班车,全面提升民航教育层次,与中国一流高校同台竞技。
中飞院,主业聚焦飞行人才培养,为中国建立自主性、大规模、高质量的飞行人才培养能力。
管干院,建设“一流行业党校、品质安全学院、卓越干部学院”,为中国民航建立起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培训的标准体系,并且建立开展民航业务培训机构的认证机制。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全力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计划成为中国民航第一所职业本科院校。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华东,站稳华东民航人才培养的高地。
交叉补短板,错位谋发展。
不同的未来方向,一样的初心使命。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