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287分就能拿到本科学位,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预计今年高考考生将达1291万人,录取人数将突破1100万人。录取率将高达90%以上,失败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少于190万。
图片来源:网易@小义不完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稳定的就业保障。相反,“过剩”人才可能会挤压就业市场的生存空间,带来新一轮失业。
现在按人均计算,大学生的稀缺程度是不是还不如20年前的高中生呢?如何认识过度教育和教育错配的深层次问题?大学生过剩是否让大学生变得一文不值?如何应对相应的就业困难?
1
大学生过剩、稀缺性降低
过去,家里有一个大学生是一件大事。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大学生无处不在。而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
NO.1
大学生比20年前的高中生不再稀缺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为1158万人。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有100.9万人。 20多年来,大学生数量增长了10多倍。
与此同时,1998年,我国职业高中和普通高****招生930万人,但去年本科和专科生招生1015万人。
可见,从稀缺性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大学生可能还不如20年前的高中生。
图:历年高考学生人数、历年高考录取率
NO.2
中国高等教育达到普及阶段
大学生过剩、稀缺性减少的背后,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出现了教育过度甚至教育错配的问题。
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并根据毛入学率划分高等教育阶段:
当毛入学率低于15%时,称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当大于15%且小于50%时,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当超过50%时,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中国大学入学人数首次超过高中入学人数。毛入学率达到51.6%,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年之前,中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此后,高等教育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并迅速度过了中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来源:优数DATA VISION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学位不再是好工作的保证,大学生的光环正在迅速褪色。
2
大学生不值钱了?
在这个破纪录、史上最拥挤、史上最难找工作的高考季,大学生供过于求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值钱了。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就业市场却没有相应扩大。
这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工资溢价(大学毕业生收入高于高中生的比例)停滞甚至倒退。
为了“找工作”,一些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与自己专业、学历不相符的岗位,比如快递员、服务员等。
这种“向下兼容”的就业现象,让昔日的“傲人”在供需失衡的就业市场中越来越难找到工作。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过度教育和教育错配的问题。
NO.1
过度教育和教育错配背后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也很难找到与其学历和技能相匹配的工作。有些人只能从事技能要求低于自己教育水平的工作。这是“过度教育”的表现。
同时,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晓光指出,大学生过剩的背后也是教育错配的问题。
他把学历与职业岗位的不匹配称为纵向不匹配,将专业学位与职业岗位的不匹配称为横向不匹配。
李晓光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与哥伦比亚大学路遥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吴晓刚教授合作,探究中国高学历群体教育错配的现状。
研究发现,国内大学生纵向错配比例约为24%。而且从变化趋势来看,越晚的一代诞生,纵向错配越明显。
与此同时,横向错配问题也日益突出。
NO.2
教学与工作要求不匹配
学校教育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即专业与岗位不匹配,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难题。
过去,大学生仅凭学历就可以在就业市场找到好工作(甚至直接分配工作)。然而,高等教育扩招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当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东西与工作内容不相符甚至脱节时,“就业难”就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坎。
这种错位有多种形式。有些大学生的专业与就业岗位完全无关。比如学文科的从事科研技术工作,或者学理科的从事文化创意工作;
有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但所学知识与所需技能不对应。比如学计算机的做网页设计,或者学会计的做审计工作;
也有一些大学生,专业与岗位相符,但学到的知识与市场需求不符。比如研究传统机械制造的人做智能制造,或者研究传统营销管理的人做电子商务。
来源:微博
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不仅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而且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效率低下,让大学生显得更加“过剩”、一文不值。
NO.3
高等教育扩张下的职业同质化
青年就业率低迷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
高等教育扩招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数量,也改变了大学生的质量和结构。
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前,普通大学和专科学校的区别比较明显。普通大学注重纯粹的知识生产和学术教学,而技术院校往往以提供有能力的劳动力为目标,强调知识的应用。
这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就可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教育体系。
但在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地区,这种平衡常常被打破。
高等教育迅速扩张,通常是通过开设新大学、扩大现有大学院系以及将学院和大学升级为大学来实现的。
但这种升级也使具有独特特色和定位的技术院校变成了普通大学,导致高等教育同质化。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晓光指出:“几乎每个学校,专业设置的逻辑都高度相似。无论是985、211还是普通本科生,无论是中小学校东部、中部或西部,主要设置都是相似的……
专业趋同的最终结果之一就是我们的高等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类似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
3
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大学生的剩余越来越稀有、越来越不值钱。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NO.1
个人
1.建立核心竞争力和终身学习
事实上,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逐年上升,但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不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总人口14亿,其中具有大学(含专科)以上学历的人不足2.2亿人,占比仅15.5%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不足5%)。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上一所好大学”仍然很难。
教育不匹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重要。
来源:视觉中国
2.调整就业预期,尝试新领域
大学生过剩既要从短期角度分析,又要从长远角度分析。
一方面,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可能不具备与刚毕业就早就业的人相同的专业技能。他们难免会有“上大学浪费时间,还不如早点上班”的想法。
另一方面,由于前期“功课”不够,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选择范围狭窄。有一种倾向只进大型互联网公司、国企、央企等,或者“考公考考研”。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本已相对“过剩”的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上,近两年,出现了很多新职业。去年,人社部等三部门发布了18个新职业,包括二手车经纪人、调酒师、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碳排放管理者、智能硬件安装工、数字操作员、卡路里规划师、汽车能力评估员等。老人等
这些小而美的新职业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方向。
来源:视觉中国
3.“脱掉长袍”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蓝领工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技术人才。月薪过万元、工资超过普通白领的情况并不少见。
许多曾经被视为“受人尊敬”的白领,如今却陷入了“新社会下层”的困境。工资低、996是常态。很多人甚至自嘲是“互联网蓝领”。
也有名校毕业生经过层层筛选和激烈竞争进入律师事务所实习。他们每天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实习工资一度只有1700元/月。
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的学历和职业观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变革。
或许,毕业生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和束缚,改变传统的认知和观念,“脱掉长袍”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样做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NO.2
社会
1. 提供更多体面高薪的蓝领就业岗位
据知乎专栏热门文章《在国外,蓝领的社会地位有多高?》介绍:在国外,蓝领工人并不觉得自己的工作“低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逊色于白领工人。
在中国,由于传统学术和职业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坐在办公室就是体面的工作,做日晒雨淋的蓝领是“低端”选择。这种偏见不仅损害了蓝领工人的尊严和自信心,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薪资合理的蓝领工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来源:视觉中国
一方面,提供更多体面高薪的蓝领工作,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放弃盲目追求白领工作,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提供更多体面且高工资的蓝领工作,可以缩小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差异,从而减少社会分层和不公正感。
同时,提供更多体面高薪的蓝领就业岗位,可以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教育系统与职业系统的联系强度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项对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比较研究发现,德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失业风险最低,而且教育与职业匹配度较好。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德国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职业导向,而美国的教育体系与职业的联系较弱,就业更加灵活。加拿大还实行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减少教育扩张带来的教育与就业错位、毕业生就业难、人才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改善教育与职业的匹配,可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优化,使教育更加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
大学生越来越多,每一代人找工作都越来越难,但辞职却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虽然大学学位不再能保证找到好工作,但它仍然是竞争就业的一张门票。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不要因为大学生过剩而抱怨和担忧,而应该努力提升自己,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拘泥于传统观念,敢于尝试新的事物。的可能性。
社会需要改善结构性问题,减少教育就业不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人力资源,但我们个人是否落后取决于我们自己,还远没有定论。
参考:
1.灰鸽子叔叔——大学生真的“一文不值”吗?
2.张天琪——每年都是最难找工作的季节。大学生的稀缺程度还不如20年前的高中生吗?
三、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3年4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4.界面新闻-数据| 24年来,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0多倍。 2023届毕业生就业是否更难?
5、谣言——高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找工作难:大学生太多了吗?
6. Chan, S. J. (2017)。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劳动力市场:以台湾为例。管理国际连通性、学习多样性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东亚视角,201-218。
用户评论
黑龙江扩招本科,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降低门槛真的会让大学生贬值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287分上本科,真的太容易了!质量会下降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生“有价值”这个话题太大了,我觉得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扩招会带来更多就业竞争,大学生确实需要更加努力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龙江扩招,是不是想吸引更多人来读书?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扩招能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标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生价值取决于个人能力,跟录取分数线关系不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更大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降低门槛,会不会导致大学教育的质量下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龙江扩招,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帮助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287分上本科,这个消息让人很震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扩招后,大学的教学资源会更紧张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扩招能提高黑龙江的教育水平。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生“有价值”这个词,怎么定义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很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扩招应该谨慎,不能一味追求数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生的价值,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扩招对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龙江扩招,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扩招能带来更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