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转专业会不会不如本专业有优势?
- 2、大学生转专业不如选专业 重选的因素最重要
- 3、大学内转是什么意思啊?
转专业会不会不如本专业有优势?
对于理工科的同学来说,理工科范围内的转专业一般不会受到很多限制,并且日本有非常多的融合专业,这些融合专业是非常欢迎各种本科专业不一样的同学进行报考。
并且在日本有很多同学已经实现了生物转计算机,机械转经营工等跨专业报考大学院合格的案例,所以这也是日本考研的特色之一,可以允许在大学院考试中跨专业报考。
由于在修士考试过程中,看中的是笔试成绩,所以即使有本专业的同学和你一起报考,最终还是看中笔试成绩的排名。
如果是文转理的同学,受到的限制可能会大于理工科类的跨专业。一般文转理的同学会在联系教授的环节遇到被教授拒绝的情况,但是也有教授愿意接受文科的同学进行报考,日本人对于文转理的宽容度会比较大,其原因是日本的公司里面很多IT岗位也有文科的同学在担任。所以只要能向教授证明你比其他工科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更高一点,教授也是会愿意接受本科为文科的同学。所以在日本考研,也能看到文转理成功的案例。
大学生转专业不如选专业 重选的因素最重要
高考结束,许多省市的高考填报志愿工作正在进行。不久前,某调查机构披露的一项针对大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仅有29.5%的人表示满意自己当年的高考专业志愿,41.0%的人表示一般,还有29.5%的人表示不满意。 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怎么办?在调查中,73.2%的人选择接受现实,9.9%的人选择跨专业考研,另有8.4%的人则试图转换专业。目前,很多大学对转系转专业采取了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然而,对于选择大学就读专业这个可能决定一生的重大问题,如果总靠转来转去这种低效率的办法,也许不是解决方案——
高招咨询会上,面对各种陌生的专业介绍,许多考生感到茫然。东方IC/供图
为兴趣
重新选择的因素最重要
在今年的北大中文专业转系考试结束后,一名藏族的艺术学院大一新生,带着些许兴奋、些许担心走出了考场。“纯粹是出于兴趣才想要转专业,想在中文系厚重的人文氛围里多看书充实自己。”小姑娘对笔者露出了笑容。
另一位参加了中文专业转系考试的来自云南的学生说,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他目前就读于外国语学院缅甸语专业——缅甸语是找工作的优势所在,而中文则是他的兴趣和特长。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后,他还是决定投奔兴趣。
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转系面试结束之后,笔者采访了一名来自上海的学生。她说,在填写申请表和面试中,对生科的兴趣都是老师考察的重点。她高考前填的第一志愿是生科,后被信息管理系录取,一直想通过转系圆自己的梦,为此她在填志愿时就和父母有过意见不合,此次申请转系,“只是先告诉了爸爸,等转系成功了再告诉妈妈”。
曾在陕西省招办从事多年招生和管理工作的徐道仓指出,学生上大学后不满意自己专业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考生在高中阶段忙于学习,没时间思考自己要学什么专业,稀里糊涂就上了大学;其次,很多高中生对于专业选择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家长做主帮孩子选了专业;此外,有些专业宣传多,有些宣传少,各学校的专业名称也不一样,考生对专业学什么、将来做什么都不太了解;也有一些人怀着从众心理报志愿,眼前什么热就追求什么专业,没有长远考虑。
开绿灯
转专业的大门在敞开
不仅仅是北京大学,目前国内的不少高校都许诺:如果入学之后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可以通过转专业来二次选择专业。就拿北京地区的高校来说,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转专业的政策,但是具体操作却不尽相同。
今年4月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校园网公布了“关于本科生转专业的通知”,其中规定,大一学年末,学生可以提出转专业的申请。申请转专业的同学在绩点和名次上都有明确要求。学生的申请要得到转出系、教务处、转入系的审批,个别专业还需另外参加考试,例如:想转入经济系的同学要参加高等数学考试,成绩合格。
而中国农业大学实行转专业制度由来已久,似乎是建校以来就有的老政策,之后随着不断发展,渐渐趋近完善。现在,新生进入农大之后在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且不对转专业学生的排名、绩点做硬性规定,每个希望转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向教务处报名,各个学院对希望转入的学生进行考核,再决定是否接收。
操作难
转换成功者是少数
当然,在众多报名转专业的同学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幸运地成功转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说,他很希望能转入经济系,但是大一学年的绩点和排名都没有达到转系的标准。“我们才是最需要转系的,正是因为不感兴趣才学不好,学不好又没有转系的资格,这真是一个悖论!”该同学始终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学专业课。虽然没有办法转到经济系,但是该同学一直旁听经济系课程。“我打算考研考到经济系。”
据了解,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注转专业的同学很多,但实际递交申请书的并不多,成功转专业的更少。如2009年申请转入法律系的共有20余人,最后成功转入的仅有4人。
农大教务处周旭峰处长表示,近年来,农大转专业的人数持稳定状态,两次转专业下来,一届学生报名的人数基本在300至400人左右,实际转专业成功的人数有近200人。但即便如此,通过这条道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也只是少数人。
跳龙门
转了专业的学生都不错
中国农业大学的小琪是2007级的本科生,两年前从工学院转到了现在的经济管理学院。现在的她成绩非常不错,在班里三十名同学中总是前两名。“或许比较偏文的学科才是适合我的。”
小李现在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级法律3班的学生。学习法律是她一直的梦想,因此被调剂到中文系后,小李一直在为转专业做着准备。去年4月,小李递交了转专业申请书,面试后成功转入了法律系。转系成功后小李也有很多烦恼,法律系的课程很多,她又落下了大一的专业课,因此面临着非常繁重的课业压力。然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幸福的,小李比以前更忙碌,但是更快乐了。
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科学学院转入数学科学学院的大三学生小陈,已经坚定地迈出了出国深造的第一步:考完了GRE和托福,接下来要联系导师写推荐信,这个暑假准备开始选校。回首当年转系的动机,小陈只是说自己是被调剂到地空学院,从大一开始就着手准备转系考试。转入课程难度更大的数院之后,小陈反而没花太多时间就适应了繁重的学业,他的绩点保持在全年级中上水平。(赵丽宁 郑祎宁 茅乃蓉)
(责任我:尹成功(实习))
大学内转是什么意思啊?
大学内转指的是大学生从一个学院或专业转到另一个学院或专业。当一名学生发现原来就读的学院或专业不适合自己的兴趣或职业规划时,可以考虑向学校申请内部转专业或转院。转专业或转院不是易事,需要遵循学校的相关规定和程序,通常需要提交申请材料、面试或考核等步骤,获得学校批准后才能实现转换。
大学内转的一大优势是不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如果学生在原专业学习不顺利或者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佳,内部转专业能够及时纠正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大学内转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高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成功率。在转专业或转院的过程中,学生不需要面对太多的适应问题,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然而,大学内转并不是一种轻松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转换对自己的影响和后果。内部转专业还可能涉及重修课程,与新同学和教师的相处等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此外,内部转专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籍等方面也会有影响,所以在做出决策前,学生还应该与相关部门咨询和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