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我国古代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

2025-01-08

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通过学*,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北方劳动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重点难点】

1、重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江南地区的开发。

2、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

【自主学*】

1.东晋的兴亡:

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______于________年重建晋王朝,建都________,史称东晋。东晋时突出的特点是时人所称的“_________”。东晋在__________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江南出现了“________”的景象。________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

_______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_______定都,历史上统称为“_______”。_______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________夺得帝位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________,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农业方面,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__________;农业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__________,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________;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手工业方面,在缫丝、织布、制瓷、________、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商业方面,南朝时的________,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合作探究】

1.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结果如何?

2.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后期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劣势的表现有什么?

3.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

4.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呢?

【当堂达标】

1.下列关于东晋统治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依靠王导建政权

B.不思进取收中原

C.北人南迁促发展

D.篡夺皇位是萧衍

2.“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期的特点,这里的“王”和“马”分别指( )

A.王导 司马懿

B. 王导 司马睿

C.王敦 司马懿

D.王敦 司马睿

3.东晋建立与灭亡的时间分别是( )

A.316年、383年

B.317年、420年

C.317年、589年

D.316年、589年

4.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7.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

C.水稻采用育苗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

8.认识文物是学*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图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哪一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南朝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译文

材料二:《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西汉时期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谈谈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这一变化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自主学*】

1.司马睿 317 建康 王与马,共天下 淝水之战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420

2.420—589 宋 齐 梁 陈 建康 南朝 宋 梁武帝

3.(1)劳动力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2)水利工程 麦稻兼作 双季稻 冶铸 建康

【合作探究】

1.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2.

(1)原因: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

(2)表现:腐败;战乱较多,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3.

(1)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北方劳动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3)各族共同努力,相互学*,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4)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4.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要清明,保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等等。

【当堂达标】

1.D2.B3.B4.D5.B6.B7.D8.D

9.(1)《史记》中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使用。

(2)由于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东汉以前的江南地区人口稀少,尚未得到开发。但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江南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再加上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江东是如何演变为江南的?

江东是如何演变为江南的?

项羽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何为江东?何为江南?

广义的江南,顾名思义,即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湖南、江西、皖南、苏南、上海、浙江区域皆谓之江南。

今人的江南概念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江东是如何演变为江南的?下面层层剖析。

一、历史沿革的演变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35年,楚灭越,在吴越故地置江东郡(郡治吴,今苏州),辖今苏南、皖南、浙北地区,后来江东郡成了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上海简称“申”即源于此,这应该是“江东”名称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司马迁《史记》载舜“葬于江南九疑”,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宁远县一带,前文《历史地理说“泛楚”》曾提到舜南巡葬于九嶷山不能为信史,本文不赘叙,《史记》载项羽“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乌江自刎,太史公《史记》中分别说到了江南和江东。

先秦至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南岸的今湖南、江西称为江南;而长江下游(起于今江西九江湖口)东南岸的皖南、苏南和浙北区域谓之江东。

看看长江地图就知道,长江从今天江西九江湖口至江苏南京一带,长江是西南、东北的走向,今人又称之为皖江,因为清代有了安徽省,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称之为楚江,此乃吴头楚尾之地,曾是吴国、楚国故地。

东吴、东晋及南朝时期,都城建康(今南京),经常被称为江东、江左,因为东为左,西为右。三国时期孙吴还被称为江表,前几年热剧《琅琊榜》中胡歌主演翩翩公子“江左梅郎”,该IP剧的背景就是六朝时期的南梁。

长江地图(摘自:地图帝)

到了唐代,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设置了江南道,成为天下十道之一,江南道辖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今重庆、湖南、江西、湖北南部、皖南、苏南、上海、浙江区域。

程光裕、徐圣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个江南道面积太大了,733年,唐玄宗终于将江南道分置出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还有黔中道,今天的江西就是这个江南西道的简称,所以“江西”也是被历史玩坏的名称,顾名思义江西应为长江西岸,即今天江淮之间,秦汉三国时期也确实如此,江西、江右,所以今江西的名称因缩写带来了尴尬,还是叫“豫章”比较准确。

唐,江南东道,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江南西道,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分置之后,764年又从江南西道中分置湖南观察使(即湖南道),至此唐代中后期,江南的概念就不包括今湖南、江西,江南的概念移至到了长江下游的南岸,即今皖南、苏南和浙北区域,也就是说,唐之后的江南与先秦六朝的“江东”地理概念重合了,完美实现了江东演变为江南。

接下来宋元明清,虽然行政区划的名称不一,但江南所指称范围没变,即长江下游的南岸的苏南、浙北和皖南。

历史走到了满清入关,入主中原,看着富庶的江南省“GDP第一大省”,税赋占全国1/3,科考上榜人数占全国近半,心中不安的康熙1667年就硬生生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即江苏省和安徽省,但安徽省府长期留守南京,不去安徽省府安庆,所以南京有了今天网络“徽京”的戏称。

古代统治者行政区划遵循“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交错)”八个字,山川形便就不多说,“犬牙交错”透露着满满的统治者腹黑,比如汉中隶属陕西,可以牵制四川,以防“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天府之国割据。

江苏安徽的分置建省也是充分体现了“犬牙交错”思想,地跨长江、淮河,秦岭淮河又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以北、江淮之间、长江以南,基本上都是三四个民系,吃大米的、和吃面食的、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还有徽州语、赣语,搅和在了一起,人文特征、方言和生活*俗迥异,所以今天网络戏谑“散装江苏”,江苏“十三太保“,”散装安徽“。

散装省份的地理文化印象的辨识度往往是模糊的,缺乏统一的地理人文概念。

江苏安徽分置,明清时期环太湖流域的“富贵温柔“,开始出现了狭义的江南“八府”概念,即苏南、上海、浙北杭嘉湖区域,没有了穷亲戚皖南就算了,甚至也没了“风骨”的绍兴,这种狭义江南概念说法的根本原因是苏杭上海的崛起,南京地位骤降。

从大历史视角,江南应是江东的传承。

二、长江入海口的变迁

二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今天的江苏有1/3还淹没在海平面下,东部沿海很多区域尚未成陆,上海还没有南京路和外滩,只有松江一带成陆,古时的长江出海口在今镇江(京口)、扬州(广陵)一带,像喇叭口,西汉文学家枚乘在镇江北固山观海潮,曾写下“状如奔马,声如雷鼓”,后因泥沙淤积,长江入海口不断东移至崇明岛,在唐朝中叶之前,长江的广陵潮比钱江潮更加波澜壮阔。唐朝有位非著名诗人王湾写了《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潮”、“海”,古人言古更可信。

秦汉时期的长江入海口

所以说,先秦至六朝时期,看看“大江东去“的长江,长江从今天江西九江湖口至江苏南京镇江一带,长江是西南、东北的走向,南渡长江大多在今长江安徽段,因为镇江就已经是长江入海口了,面对西南东北的走向的长江,所以“江东“的叫法理所当然。

长江入海口的变迁,所以,三千多年前的“泰(太)伯奔吴“之处不可能在今无锡梅里,不合逻辑,只是后人纪念先祖罢了,大概率在今宁镇、马鞍山当涂一带,湖熟文化遗址就是田野考古证据,而太湖流域属马桥文化范畴。

“泰伯奔吴“本身就存疑,司马迁《史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句通“勾”[gōu],后来周武王封为吴国,之后吴国都城不断东渐,最后才是今苏州。

古汉语句通“勾”[gōu],句吴、越王勾践、高句丽… …,所以道教名山茅山所在地的江苏句容,句应念gōu,而非jù,历史和文化有时候以讹传讹,也算娱乐精神吧!

唐以后长江入海口东移,由于大运河的开通,镇江成为新的渡口,随之,江南称谓理所当然。

三、江东、江南的文化地理印象

今天江南的文化地理印象起源于唐朝,这个后世的江南就是悲情英雄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言中的江东。

中华文化滥觞于黄河流域、中原河洛,但历史走到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礼崩乐坏,华夏正统文化岌岌可危,中原衣冠南渡,幸亏江东之地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南迁,让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东晋和南朝有种独特的“侨置”州郡县现象,谓之“侨寄法”,如南豫州、南徐州、南兰陵州,今安徽马鞍山的博望、湖阳、新市等等皆是“侨置”地名,将中原地名随着移民同时带到了江东,怀念故土的同时,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归复失地的决心。

中国历史上每次朝代更迭,人口损失基本上都在六七成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九成,最惨的三国时期全中国人口仅有几百万,不及千万,如此低的人口基数,文化的传承是岌岌可危的。

所以永嘉之乱,中原南渡,江东承载了中华文化,司马氏和琅玡王“王与马,共天下”在江东创立东晋,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东山再起“淝水之战”,江东的东晋和南朝创造了灿烂的六朝文化,可谓“文章锦绣地,富贵温柔乡”,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言,南北对峙之后南朝文化“南渡北归”开始反哺中原,继而宇文泰创立了胡汉杂糅的“关陇集团”崛起,先后建立北周、隋、唐,亲戚关系的杨坚和李渊皆出自关陇集团,复兴华夏文明,开创了大唐盛世,备注一下,此处是否忽视了留守中原胡汉杂处的崔卢等“五姓七望”士族。

庙堂之外的江湖,唐朝的诗人们也是因为迷恋着六朝文化、王谢风流,尤其粉谢灵运、谢朓叔侄二人“山水诗”,才子们开启了“浙东唐诗之路”,其实还有条“皖南唐诗之路”,还有被杨坚荡平的南京城“金陵怀古”,浙东、皖南山水如画皆是“文章锦绣之地”。

为啥是浙东,因为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东山再起,皆在绍兴,中原士族王谢为何蛰居于浙东的会稽山阴(今绍兴)?因为江东土著世家“顾陆朱张”等都已占据了江东好的地方,作为南渡而来的王谢士族只好选择远离建康(南京)的绍兴,有点类似于粤闽赣交界处的客家人作为后来者只好大多在山区,因为先前的广府人已占据富庶的珠三角,潮汕人则依傍大海。

王谢既然蛰居于浙东绍兴,所以唐诗人们就从浙东开始了“浙东唐诗之路”,所谓“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还有那位谢公屐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山水诗鼻祖”。

“皖南唐诗之路”主要人物就是“诗无敌”李白,泾县桃花潭、宣城敬亭山、黄山、九华山、池州秋浦河… …,李白一生恃才傲物,却唯独对谢朓推崇备至,李白曾说“一生低首谢宣城”,甚至死了也要和“小谢”在一起,曰“宅近青山同谢朓”,最后李白终老于安徽当涂青山。

浙东唐诗之路

永嘉中原南渡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移民,之后的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宋室南渡,都是中华文化的屡次南迁。

数千年以来,中国的中心不断东渐、北迁,文化和经济中心却是反向的,而是南迁。

六朝的江东可谓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明清的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偏安江南一隅创造的徽文化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粉墙黛瓦,山水相依如诗如画。

用户评论

浅巷°

江南的水稻种植技术真是厉害!从古至今都占领先地位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过试用期的爱~

我一直很好奇古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历程,看来要好好学*一下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其实很多中国古典诗词里也经常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象,很能体现当时的农业繁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仰望幸福

江东是江南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想到历史上的农业发展是这样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尘埃落定

这篇文章让我对农业耕作的方式更加了解了,原来古代也有很多技术积累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是梦遥不可及

中国传统农业的丰收景象让人印象深刻,希望现在也能保持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伤。眞美

阅读历史永远让人受益匪浅,从古代农业就能学ぶ许多智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江南水乡的风景优美,跟农业发展离不开关系的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掉眼泪

这篇文章可以作为农业史类的学*资料,蛮有帮助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中国传统农业模式确实值得借鉴,尤其是现在生态环境受到关注的时候。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枫染墨

不知道古代江南农业用哪些工具耕田?听起来很有意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发展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从历史经验中学*也有意义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繁华若梦

希望现代农业也能传承传统智慧,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殃樾晨

中国传统的农业科技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型不乱一切好办

对农业科学发展的理解能更好地认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从江东起步发展到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可见历史的力量真是强大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良人凉人

想了解江南的历史文化,这篇文章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学*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也方便我们了解历史的变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琴断朱弦

这种类型的文章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传承之重要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