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培训提升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多选题

2024-11-16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多选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而争论的核心正是“贝弗里奇曲线”。

一条通过绘制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反映它们之间经验关系的曲线。

贝弗里奇曲线

相比我们更耳熟能详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失业率与通胀之间的反向替代关系)。贝弗里奇曲线可以通过岗位空缺分析劳动力结构,失业类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效率损失,从而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贝弗里奇曲线的X轴是失业率,Y轴是职位空缺率。是一条凹型的曲线,一般写成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在这个空间里,曲线中的位置两种类型的变化。

1、如果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的匹配过程的效率降低,那么曲线就会向外移动。因为在同样水平的职位空缺率下,表现出更高的失业率。或者说在同样的失业率水平上,职位空缺率更高。如果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的匹配的过程效率提升,那么曲线就会向内移动。

2、随着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的提高(匹配效率不变),经济会沿着曲线上升,反映出相对于失业工人而言,就业机会变多,因此职位空缺率提升,失业率下降。同样,随着劳动力市场开始过剩,经济沿着曲线下行。职位空缺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而自从新冠以来,这两种变化都已发生。一方面,流行的特殊经济条件下,远程就业、病毒担忧、子女照顾、财政福利、甚至求职观念的改变,都降低了劳动者的求职意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摩擦。另一方面,在财政货币资产的慷慨支持下总需求快速复苏,企业需要恢复前的用工水平而加快招聘。

于是,贝弗里奇曲线在2020年春季之后显著上行,表明匹配效率大幅下降,随着劳动力市场出现历史性的紧张状态,经济又沿着曲线上升。

而随着美联储着手治理通胀进入快速加息的通道,降低通胀压力将无法避免带来劳动力市场的降温。一种理想的情况就是,劳动力市场的降温更大程度通过减少职位空缺来实现,从而避免失业率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是经济实现“软着陆”前景的核心,因为如果匹配效率能提高,贝弗里奇曲线再度下移。那么就算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失业率也不会上升太多。

我们有途径可以让劳动力市场需求降温,从而在避免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降低空缺率……”

——美联储杰罗姆·鲍威尔,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新闻发布会,202254

职位空缺率可以从当前水平大幅降至20191月的水平,并如同2019年一样仍然保持与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和低失业率相一致的水平。

——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货币与金融稳定研究所(IMFS)的演讲,2022530

我们的空缺职位是失业人数的两倍。以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缩减招聘,减少职位空缺,而不一定会裁员。

——美联储副莱尔·布雷纳德,CNBC采访,202262

然而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和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联合撰文,却给美联储的乐观看法泼了一盆冷水。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抗通货膨胀必将导致职位空缺的减少和失业率的上升。

“There is no magic tool.”

布兰查德的贝弗里奇空间:没有魔法般的工具

实证研究表明,在美国历史中不存在职位空缺率显著下降同时失业率未显著增加的时期,换句话说,空缺率的下降,都将伴随失业率大幅增加。

与前段类似,布兰查德等也同样将贝弗里奇空间中的任何一个点看作是两种关系的交集:一是总量的影响,二是再分配和匹配效率的影响。当前的时点是总量经济活动水平强劲且匹配困难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更高的再分配和更低的匹配效率。

总量、匹配效率和再分配这三个变量自2019年以来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4a显示,在之前职位空缺率/失业率的比值一直很稳定,时急速下降,但随后快速恢复,当前已经处于前1.5倍的水平。

图4b显示,时匹配效率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增加,职位空缺率略有减少,但雇佣率却有所下降。随后匹配效率部分恢复,但水平较低。 如果2019年12月水平为1,那2022年4月匹配效率仍只有0.8。

图4c显示,撇开时的急剧下降和复苏,与2019年的平均水平0.36相比,再分配已经稳定在更高的水平0.40。再分配效应我们可以理解为摩擦性失业,它当然会推高自然失业率水平。

按照美联储官员的想法,劳动力市场的回落通过减少职位空缺来实现,那就需要代表匹配关系的曲线大幅下降,即提高匹配效率或减少再分配。但图4b和4c显示迄今为止这种情况并未发生,而且几乎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发。

会引发大量的再分配和岗位置换,尤其远程工作的必要性大幅凸显。工人们跨部门和跨区域移动,高度再分配导致匹配效率持续下降。

而货币政策的收紧只能使总经济活动冷却从而使得经济位置沿曲线回落,但这不会导致匹配关系即曲线本身的移动。因此人们可以预见到随着经济的着落,空缺职位减少的同时失业率增加。

实证部分也同样证实,自1950年以来,从未有职位空缺率显著下降同时失业率未显著增加的时期。1951到2019年间空缺率达到峰值后8个季度,失业率都大幅上升。

布兰查德等还通过对比职位空缺率达到峰值当月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变化,得出贝弗里奇循环(Beveridge loops)的存在。

即在每一时段(1987年11月除外),空缺率下降时,失业率都随着时间增加。也就是说,空缺率最初下降的速度要快于失业率上升的速度,失业率变化与空缺率变化之比在6个月后均值为−0.4,然而,12个月后会增加到−0.7,24个月后增加到−1.5。

所以,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次也是一样。

但是美联储理事Waller和美联储研究和统计副主管Andrew Figura并不赞同。

克里斯沃勒的贝弗里奇曲线:斜率和裁员

根据Waller和Figura的分析,软着陆将取决于贝弗里奇曲线的斜率和避免裁员的大幅增加,未来实现软着陆是可能的。

沃勒从个人在就业和失业状态之间的动态流动出发来构建贝弗里奇曲线。并指出布兰查德模型(BDS)的几点不足:

首先,BDS对失业率的分解中不包括离职。同时排除离职去考虑再分配在推动失业率变动中的作用也不合理。跨产品需求和技术变化往往导致在企业和行业之间再分配劳动力。再分配的工人在找到其他工作之前先流入失业。所以推动再分配对失业的影响的关键就是工人从就业转变为失业——或离职。

其次,BDS使用雇佣情况来说明再分配对失业的影响也有问题,因为雇佣情况同时也包含匹配效率。因而不能为再分配水平提供独立信息。也就是同样曲线的移动,BDS模型不能说明是来自于再分配的增加,匹配效率的变化。

最后,BDS还假设雇佣沿着贝弗里奇曲线固定不变。这种假设过于严格且不必要。

那么职位空缺的大幅下降对失业率意味着什么?

沃勒认为,如果空置率从当前水平大幅下降,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1)贝弗里奇曲线的斜率以及(2)裁员是否显着增加。

1、贝弗里奇曲线的斜率:目前职位空缺(V)和失业比率(U)处于历史高位,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处于贝弗里奇曲线非常陡峭的部分。陡峭的曲线意味着对于给定的空缺减少,失业率将变化较小。

通过沃勒的贝弗里奇模型估计,如果职位空缺率从当前约7%回落到前的4.6%,失业率的变化。表1给出了当曲线斜率σ为0.3、0.4和0.45时的失业水平(数值越小越陡峭。BDS认为σ介于0.3-0.5,美联储更偏好0.3)。

结果显示,随着σ上升,即贝弗里奇曲线变平坦时,失业率的隐含增幅更大。

沃勒还将其与空缺率从4.6%下降至2.2%时的失业率(表2)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后者失业率的增幅要大的多。

4.6%的职位空缺率在以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相当强劲。但美国不得不考虑当前劳动力市场状况,职位空缺率高达7%。这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中,以至于与更典型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当前职位空缺的下降对招聘和对失业率的影响要小得多。

2、裁员是否会大幅上升:裁员即离职率上升会使贝弗里奇曲线外移,并导致失业大幅上升。2007-2009年的大衰退期间,离职率增加了50%;而在2000-2002年的21世纪初的经济衰退期间,离职率上升了约20%。

沃勒通过设定离职率增加10%、25%和50%的假定,结果显示如果离职率增加10%,失业率的增加幅度将比离职率保持不变时大60-80%。如果离职率增加50%,失业率的增加幅度将比离职率保持不变时大5倍左右。可见,软着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避免裁员的大幅增加。

因此,基于美联储认可的关于当前匹配效率水平和贝弗里奇曲线效率的假设下,空置率从7%下降到4.6%将导致失业率上升约1个百分点或更少。失业率仍将处于5%以下的水平,这与软着陆的前景是一致的。但如果贝弗里奇曲线比沃勒假设的要平坦得多,以及裁员率增加到25%或更高,那么软着陆将无法实现。

贝弗里奇曲线的三大争议

8月以来,贝弗里奇曲线之争也成为了华尔街等关注的焦点。高盛在近期报告中认为:

“随着经济回归正常化,贝弗里奇曲线也将部分逆转,职位空缺率回落,但总失业人数不会明显增加。预计到2023、2024年底失业率仅上升至3.8%和4.0%。

当然,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历史关系值得重视,如果贝弗里奇曲线变平,我们就会看到失业率大幅增加的风险。

摩根士丹利也认为,实现“软着陆”是有可能的:

“对劳动力供应的结构性冲击将缓慢修复。”

那么事实上,经济是否能软着陆,失业率是否能不显著上升,争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曲线会否回归?斜率会否变平?裁员会否增加?

1、曲线是否会回归取决于匹配效率是否提升以及再就业水平会否降低。

撇开劳动参与率和经济结构等长期因素对曲线匹配效率的影响,是一个特别强烈的宏观,其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可能远高于一般的经济衰退。

首先,期间因健康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力,一部分人被迫永久离开劳动力市场。

其次,由于期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对数字经济和无接触式生产方式、线上远程运作等商业模式要求陡增,这使得美国劳动力结构必须做出调整,无法及时调整的行业和个人增加了就业匹配的难度。

另外,提高了接触式工作的风险溢价,叠加期间大规模补贴的发放和后美国工会组织议价能力提升,劳动者当前所处岗位的机会成本提高,尤其是低端岗位,这些因素都使得曲线上移,就业匹配难度增加,甚至提升自然失业率水平。

而随着美国经济的修复,财政退坡货币收紧,影响居民储蓄和可支配收入的因素逐渐回归均值,贝弗里奇曲线的部分外移因素将逆转。能逆转多少,当前不得而知。但是有两点可能导致曲线逆转低于预期。一个是短期劳动参与率离前仅修复61%,而今年3月以来又再度走低。其次是失业结构中退职者的比例还在提高。

2、曲线的斜率是否会变平?

其实在这一点上,美联储沃勒并没有否认布兰查德提出的贝弗里奇循环实证经验。空缺率最初下降的速度要快于失业率上升的速度,然而24个月后失业率的变化就会超越空缺率的变化。不过由于当前的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职位空缺和失业比率如此之高,即使职位空缺率下降,劳动力需求依然强劲(4.6%的空缺率在历史上仍然很高),这使得经济活动要下行到凹型曲线拐点——即平均V/U率还有很大的安全垫。(越过曲线拐点后,1单位边际空缺率将导致大于1单位的边际失业率。同时若曲线的位置更高,拐点的位置也就来得更早)。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这就取决于企业对经济回落程度的预期和企业的经营利润状况。从而在削减新岗位和裁员之间做权衡。

3、裁员是否显着增加?

短期来看,裁员或者离职率不会大幅上涨是合理的。历史经验显示,只有在劳动力需求下降时裁员才会增加。当前的贝弗里奇曲线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以下近5年的贝弗里奇曲线来看,后曲线较前有了明显的上移,但同时,相比空缺率见顶前两年(蓝点),空缺率2022年3月见顶后到目前的三个月(红点),斜率陡峭的接近直线。在职位空缺率下行了0.7个百分点后,失业率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没有总量层面的裁员。

但需要注意的衰退的叙事诗可能刚拉开了一角序幕,而真正的贝弗里奇曲线也一定不似模型这么流畅。一季度美国企业经调整利润已经出现回落,而个人实际消费支出增速也在逼近0增长。随着明年经济进一步的放缓,家庭支出和企业经营的变化可能导致预期更为悲观。一旦出现趋势性缩减消费和投资,贝弗里奇曲线的斜率就会快速走平,裁员风险也会显著加大。

我们在前期分析中提到,本轮美联储的加息将止步于就业市场的冷却。因此一旦贝弗里奇曲线开始走平,尤其是接近凹型曲线拐点即平均V/U率,或将成为美联储承认“硬着陆”的信号。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每日一题|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再看一下这道考题。下列书法当中正确的有:

·a.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或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曲线。

·b.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胀和价格总水平关系,错了它是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弗利德曼认为某一水平的失业率可以对应多个水平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随着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我的工资也在调整和变化,那我就暂时不走了,稳定踏实待着,所以失业率就是稳定的,工资随通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就有了垂直线这样的一个特征,所以就有了固定在横轴上。

一个失业率对应了纵轴多个通货膨胀的变化,a这个就是垂直的特征的体现,所以a是对的,这个c也是对的,这个 a 描述通胀和失业的关系只要能体现,它就是对的。

长期来看菲利普自曲线是和横轴垂直的直线也是对的。

弗利德曼认为在长期当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所谓的替代关系是不存在的,短期是此消彼涨负相关的替代关系。而弗里德曼认为长期当中这种替代关系也就是向右下方反的关系不存在,而是多个通胀对应一个事业率是一条垂直线,工资随通胀变化而变化,所以随着通胀的变化也没有关系。

我的失业率是稳定不变的,e选项说法也是对的,晶晶同学选的非常的准确两分的分值。

a b e:aCde就是正确选项,这个b它是不正确的。菲利普斯膨胀了失业了,再重点记一下就好。

科普|反映通胀与失业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到底是什么?

最近美国10月通胀和失业数据新鲜出炉,大家的讨论也异常热闹,因为自从美联储连续几次加息给经济踩刹车以后,大家都想通过这次新公布的通胀数据和失业率来预测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到底有没有接近尾声。

那为什么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要这么关注通胀率和失业率这两个指标?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经济学里一条神奇的曲线,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联储也都依据这条曲线来制定货币政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美联储是如何依据这条曲线来制定货币政策的呢?本期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01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新西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当时,他通过分析英国1861-1957年的数据,把货币工资变动率当做纵轴,把失业率当做横轴,将数据在图上画点并且连成线,意外地发现这条经验曲线呈现斜向下的趋势,不仅如此,菲利普斯发现这条曲线在别的国家也非常有效。

也就是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反向关系:工资涨得比较快的时候,失业率往往较低;而工资不怎么涨的时候,失业率一般都比较高。

后来在1960年,另外两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货币工资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于是就用通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得出了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说的菲利普斯曲线。

听到这里,你肯定也在疑惑,为什么通胀率和失业率会存在这样一种反向关系呢,经济学家们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来考虑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去进行消费,于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带动物价和通胀率上升,商家一看企业因为物价上涨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了,就会为了提高产量而雇佣更多的新员工,从而使得失业率下降。

另一种是当经济衰退期时,大家往往倾向于节衣缩食减少消费,这时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不仅商品和服务销售不畅,而且企业为了实现销售只能降低价格,因此通胀率会下降,这时候商家会发现企业利润因为商品和服务卖不出去和降价而下滑了,只能停止招聘新员工或者解聘一部分老员工,从而造成失业率上升。

02菲利普斯曲线如何应用?

那么美联储在制定政策时怎么运用这一规律呢?

要知道,美联储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在稳定物价的同时最大化提高就业,也就是说美联储既不希望通胀率太高,也不希望失业率太高,那美联储有没有可能在使得通胀率较低的同时还能降低失业率呢?

答案是否定的,菲利普斯曲线证明了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之间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关系。但是,美联储却能通过这个曲线来灵活调整政策并针对两种不同的宏观经济现象对症下药:

一种情况是,当美联储观察到失业率太高而无法忍受时,按照菲利普斯曲线,要降低失业率就要提高通胀率,所以美联储可以通过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操作,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美联储降息,就是人为制造较高的通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而另一种情况是,当美联储观察到通胀率太高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就难免要忍受较高的失业率,这时美联储就可以运用加息的紧缩型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容忍较高的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

总而言之,尽管菲利普斯曲线证明了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不能两全其美,但它给美联储提供了灵活调整政策的区间。美联储在发现通胀过高时就可以通过加息和提升失业率来给经济踩踩刹车,在发现失业率过高时也可以通过降息和提升通胀率来给经济加加油。

最后,说下大家普遍关注的债市,和大家同步下南方崇元杜才超基金经理的最新观点。

过去一段时间中长久期尤其中长久期二永债大幅下行,而短端(2年以内)下行不多,这当中一方面有资金面及流动性预期不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在于供求矛盾有所增强。

一是债放量之下,买债,其流动性考核压力加大。

二是存单到期规模抬升,叠加季节性因素影响,进一步增加存单供给压力。

三是资本新规正式落地后,存单需求呈现一定弱化。

本月MLF大幅超量续做,这当中除了常规对冲税期扰动、债发行缴款影响之外,央行还提及“适当供应中长期基础货币”。在此情形下,当前市场较为关注继续降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年内。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用户评论

有恃无恐

我以前听别人说过这个名字,但具体是什么东西还是一知半解的样子。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房

这听起来是个很有意思的经济学概念,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曲线。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嘲笑!

感觉像是某种关系吧,多选题也意味着可能不止一种解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要是能看到这条曲线的图表,说不定就更能理解它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字好专业啊,听起来有点难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篌引

多选题确实比较考脑筋,要分清楚哪一个是正确的答案。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伤离别

我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些经济学原理,好像有提到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_心抽搐到严重畸形っ°

感觉这个概念应该能用在很多实际生活中,比如说企业经营とか什么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优雅的叶子

不知道这种曲线有什么应用场景?可以用来做什么样的分析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要是能通过图表更直观地理解的话,我大概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晟洛

多选题就意味着需要我们仔细思考每一项选项,不能轻易下结论。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经济学里很多概念都很有意思,希望有机会能再了解一下菲利普斯曲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这种曲线应该反映着不同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掉眼泪

感觉多选题比单选题更考究理解能力,需要对知识有个全局的把握。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这个主题听起来有点专业,需要认真阅读才能弄明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不知道这方面有啥入门书籍可以推荐,想稍微了解一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搞搞嗎妹妹

希望解释简单易懂,这样我能轻松理解这种曲线究竟代表什么。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心口难开

感觉这个题目可以引发人们深思,经济学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 。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多选题确实会让人更有挑战感, Gotta put my brain cells to work!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猜你喜欢

  •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多选题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多选题

    而争论的核心正是“贝弗里奇曲线”。一条通过绘制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反映它们之间经验关系的曲线。贝弗里奇曲线相比我们更耳熟能详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失业率与通胀之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英语六级分数线 英语六级分数线424分

    英语六级分数线 英语六级分数线424分

    教育部发布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最新消息,这波操作直接让不少学子傻眼,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定海神针\”,四六级考试变革无疑会高校掀起一阵学习热潮说起四六级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贵州学校—贵州学校

    贵州学校—贵州学校

    贵州的普通和职业大学(75所)按照国家教育部网站信息,截至2022年5月31日,贵州省的普通高等学校共计75所,其中:本科院校29所,高职(专科)院校46所、本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黑龙江分数线-黑龙江高考分数线

    黑龙江分数线-黑龙江高考分数线

    理工类:455分文史类:483分普通本科二批理工类:301分文史类:356分普通本科一批:文史类为483分,理工类为455分;普通本科二批(原二批、三批合并):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重庆工程学院学费【重庆工程学院学费明细】

    重庆工程学院学费【重庆工程学院学费明细】

    艺术类招生分A段计划、B段计划和高职(专科)批次三个层级、相等于文理科专业的一本二本和专科吧。A段计划院校42所,427个专业(招考方向),去掉免费专业(主要是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高三高考加油祝福语;高三高考加油祝福语简短

    高三高考加油祝福语;高三高考加油祝福语简短

    1高考在即,愿你笔耕不辍,金榜题名。保持冷静和自信,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加油!2高考之路,道阻且长。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愿你笔耕不辍,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陕西公务员报名时间;陕西公务员报名时间2021

    陕西公务员报名时间;陕西公务员报名时间2021

    一、报考条件(一)报考的基本条件1.具有中华国籍。2.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8年2月至2006年2月期间出生)。3.拥护中华宪法,拥护中国和社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陕西省高考招生网,陕西省高考招生网高考录取查询

    陕西省高考招生网,陕西省高考招生网高考录取查询

    (https://www.sneea.cn)陕西招生考试(https://www.sneac.com)陕西省教育考试院温馨提醒:1.填写信息前,考生应仔细阅读条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高考成绩在哪里查分数,高考成绩在哪里查分数四川

    高考成绩在哪里查分数,高考成绩在哪里查分数四川

    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高考分数中考分数90%+(高考中考总分之差)±25。这个公式一经发布,就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展现量九十几万,阅读量8万多,可见人们对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
  • 选调生报名;选调生报名流程

    选调生报名;选调生报名流程

    据了解,本次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机关共有41个部门参加,计划选拔371人。其中,公开遴选职位为一级调研员及以下职级,计划选拔350人;公开选调职位包括副处长职务和

    来源:中国自考网 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