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数学滚出高考 语文滚出高考,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一个提及名字就会让人虎躯一震的学科,粉碎了多少人心中的名校梦想;在2013年“让数学滚出高考”微博话题竟然获得七成网友的支持;甚至到现在,数学无用论的观点依然存在。
但近日,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指出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再次确立了数学的地位。难怪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为什么我们觉得数学讨厌呢?也许是缺少一名可爱的数学老师带我们领略数学的魅力,抑或是你还没有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听我一句劝,你不是不喜欢数学,只是没有真正了解它。
数学之难,难于上青天
为了让大多数恐惧数学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数学爱好者米卡埃尔•洛奈就曾在自由集市摆了一个数学小摊,在大街上搞起了数学,在他的普及下,活动参与者才发现对数学的认知太狭隘了。为了让这门传说中深奥晦涩的学科走下神坛,这位法国学者还写了一本书《万物皆数》,讲述了史前时期到人工智能时期数学的历史发展与那些数学科学家的故事。
《万物皆数》的封面
只要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数学就会在你眼前出现,寻找数学是迷人、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数学中,阿拉伯数字最为常用,但其实它的发明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印度人孜孜不倦地研究着数学,队伍也逐渐壮大。只是所有的知识只能口口相传,禁止以书面形式传递的规则让数学最初的创始人被人遗忘了。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得了他们提出的公理,似乎没有对其来源进行过多的思考。比如零的出现?为什么负负会得正?还有数字π,我们小学就是知道它约等于3.14,但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阿基米德计算π的方法用规则的多边形来对接外圆
如果说之前零、负数和π都太抽象了,不如聊聊斐波那契数列。起初数学家斐波那契用兔场兔子演化的数学模型找到这组神奇的数列1,1,2,3,5,8,21,34,55,89,144……现在我们看这组数列很容易发现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前两个数的和的规律。
斐波那契数列又称之为松果数。人们发现,松果的表面是由螺旋状缠绕的鳞片构成的,它有两种螺旋,一种是顺时针方向的螺旋,另一种是逆时针方向的螺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螺旋数始终是斐波那契数列中挨着的两个数字,比如3-5型或5-8型,自然界可找不到6-9型的松果。
神奇的是,科学家又从向日葵、菠萝等植物上发现了与松果同样的现象。研究表明这样的布局能使植物生长得当,获得适宜的光照和空气。想象不到吧!你认为高冷的数学竟然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它无疑成为理解宇宙奥秘的钥匙。有时候人们还会疑惑到底是人们创造了数学,还是在自然界中发现了数学。
斐波那契数列
那些常见的数字,细细了解才明白其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你还觉得数学是沉闷和无聊的吗?其实,为了让大家理解它,数学已经很努力的简化了。
1. 数字的出现
数学因实际应用而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夏季,羊群将前往北部的牧区,直到这个炎热的季节结束后才会重新返回。羊群的主人们将羊群交给牧羊人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一个重要的问题萦绕在他们心中:如何比较羊群离开时和回来之间的大小关系呢?
放到现在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只需要用到加减法就好了。可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数字,所以他们采用一种黏土系统,每个都代表着一定的物品,回来的时候比较这个就好了。随着方法渐渐细化和完善,渐渐出现书写系统,慢慢又出现了数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数字符号
2.数学语言
在古代,数字被用来计算羊群的数量,几何图形则被用来测量田地并绘制道路。但那个时候还没有一种特殊的预言来撰写数学知识,他们运用数学公式的时候,使用的一直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看看数学家花拉子米解答“某个数的平方加上21等于这个数乘以10”这个二次方程(见下图)。
选自书籍《万物皆数》
这个几步就能解出来的方程,用日常语言来解答竟然如此繁琐,要是这样的话,我猜咱们跟数学早就缘分已尽了。好在科学家韦达发起了一项“代数现代化”计划,提出用元音字母代替方程中的未知数,用辅音字母表示方程中的已知数。
但是这样依旧让人手足无措,“元音+辅音”的方法很快被抛弃了。之后笛卡尔提出用字母表的前几个字母表示已知数,用最后几个字母表示未知数。这就是为啥咱们常用字母x来表达未知数的原因。
以前要计算乘法,常常要画一个矩形面积来解释,但如今这种高效的符号系统让代数学从几何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笛卡尔又创造笛卡尔坐标来将集合问题代数化。它的出现意味着直线能够用代数语言中的一次方程来表示,圆可以用二次方程来表示。
数学语言的出现大大简化了数学的计算过程,更是将代数学和几何学贯通起来,两者互补来解答困扰已久的数学难题。
3.计算机语言
在没有计算器的时代,数学家们的大多数精力都消耗在计算和检查计算上了。好在计算器的发明让计算变得简单起来,但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操作者具备很高超的技巧。后来巴贝奇在打孔卡写上计算式,之后机器会完成所有的运算,这算是计算机的原型。
使用巴贝奇的计算机必须要把想要进行的运算转为打孔器,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程序员阿达·洛夫莱斯编写一段复杂的代码来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图灵首次提出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图灵机”。在它的帮助下,只要我们能提供正确的算法,图灵机就可以实现这些数学过程。
现在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甚至让人类恐慌。毕竟电子计算机阿法狗打败了柯洁,为何电脑具有创造型,能打败编写算法的人类呢?这要提到一个新型算法:学*型算法。不用担心,计算机不能系统地进行思考,只是根据概率来权衡可能的未来。总得来说,学好计算机语言未来潜力无限,但所用到的算法还是与数学紧密相关。
图片来自网络
数学有着无穷无尽的潜力,能够成为一门具有节日气氛、流行的学科。你无须成为一名数学天才,也能感受到探索和发现的快感和乐趣。
相传,在柏拉图学院的正门上有这样一句座右铭,“不*几何者不得入内”。数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却依然存在着一些偏见与误解:数学无用论?数学太难了,我学不好数学?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个女生请教长辈填报什么专业比较有前途。长辈推荐她去学数学。她立马回复说,“数学太难了,女孩子不适合学*数学;数学计算题常常算错,平常考试分数也不高。”这位长辈很生气,举了好多科学家的例子来证明“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小女孩听了很受触动,之后就报了数学专业,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劝大家都去搞数学,而是揭示很多人存在的误区:认为数学等于计算能力,数学考试成绩不好就代表数学不好;数学是一门没有钱途且无聊的学科;女孩子学不好数学。当你真正抛下对数学的成见时,多多探索问题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这门学科是可爱且有趣的。
为什么要学数学呢?阿瑟·本雅明的TED演讲给了我们一个简洁的答案:计算、应用和激发灵感。然而可悲的是,那些不喜欢数学的人往往只停留在数学的计算层面。
人们心中的对数学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万物皆数》这本书就从数学的“出生”和成长历程出发带读者领略了数学的神秘与有趣和简化史的不易并且还告诉我们搞数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努力”且重要的数学一直被误解、被讨厌、被放弃,但不可置否的是它依然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钥匙。
“妖魔化”数学是时候刹刹车了
作者:李尔静
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斩获团体冠军的6名队员陆续载誉归国,再次将大众的目光引向了“数学”这门基础学科。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数学第一次成为“全民偶像”,可以追溯到1978年,“数学天才”陈景润的横空出现。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挑战未知的陈景润,在当时,是无数学子追逐的榜样。上世纪8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说法。
但是后来,这个说法一度受到怀疑,不怎么被提及了。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数学等基础学科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研究难度高,也要耐得住寂寞,而很多人则把目光投向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所谓离“成功”更近、离钱更近的学科。这种过于功利的考量和选择甚至一度蔚为风潮。
另一方面,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以及对“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提倡,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正是因为数学被“炒得火热”,这门学科也逐渐成为了升学“杀手锏”。各种辅导班、补*资料在数学上大做文章,数学竞赛也成为中小学“必争之地”。2013年,微博发起了“数学滚出高考”的,近七成网友投出了赞成票。不少大V、名人也调侃地讲述了自己与数学“爱恨情仇”的往事,“去数学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本届国际奥数,湖北武汉为中国队贡献了一名满分队员,对此,湖北队数学竞赛负责人陈传理表示,“奥数只适合少数人学*,是业内早已达成的共识。”而多年以来,将数学应试化、竞赛化的方式,打击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还“妖魔化”了数学这门学科。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加减乘除,它是一套知识体系,一种思维逻辑,更确切地说,数学是一种“元方法”,小到日常生活,大到高精尖科研,都离不开数学基础。不夸张地说,数学实力强不强,是一个关乎国家实力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
前不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创新如果想进入基础理论领域,数学是重中之重。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通向未来之路的科技创新,它们的大厦地基其实都是数学。厚植数学等基础科学,并不断取得突破,建设科技强国、占据科技创新制高点才有稳固支撑和充沛后劲。
这样看来,不仅不能“去数学化”,反而更应该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加强数学研究。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化数学研究兴趣,才能从源头上提升基础理论的创造力。
去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几天前,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又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数学的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妖魔化”数学的风气是时候刹刹车了,必须重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李尔静)
12万人支持“数学滚出高考”?
让数学滚出高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微博之前曾发起过一次《数学,你要不要滚出高考》的,结果显示竟有 70%(12w+) 以上的人支持数学滚出高考。
这个或许太过片面,不够严谨科学,但却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一点——数学,就是那根常年扎在很多人心上的刺,一旦回忆起,就想远远抛弃。
百度、微博、知乎随便输入:“数学有多难?”心酸吐槽比比皆是:
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论调:
解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数学学*的知识,又有几个是买菜用的上的?会算术就绰绰有余~
针对此论调,网上有个高赞回答:
买菜卖菜是不需要数学的,可如果你就是决定直接卖菜,那你高中毕业就可以就业了,亦或是高中都不用上,小学的知识水平应付这些已经完全游刃有余。
还有个段子刷爆朋友圈:高考后数学的巅峰,双十一!!
近两年,双十一几乎没有直接打折,取而代之的是预售、定金膨胀金、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规则复杂到令人发指。
双十一智力测试现在开始,请听题:
数学老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正是因为有人知识水平欠缺,所以才眼光局限,时不时叫嚣着:
数学,会算账即可,生活无用,滚出高考
英语,出国乃少数,崇洋媚外,滚出高考
化学,不做实验,不研究,滚出高考
语文,从小就识字,还需要学?滚出高考
……
恕我直言,数学、英语乃至这些科目存在的意义就是将叫嚷着数学、英语…滚出高考的那批人筛出去。
教育的本质,
是提供给我们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而不是只给一个生存下去必需的知识。
我们不应该想当然认为自己将来用不到这些知识。
一个国家,总有人去探索宇宙,有人去研发芯片,有人去敲代码,有人去设计高铁,这个国家才能强。
要是这个国家所有人的数学水平,只够去菜市场买菜,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
对个人而言,学数学是培养你参与各行各业的基础能力,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性,为你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蔡某,985大学在读研究生:
杨某,省级示范性高中数学教师:
姜某,省教研机构研究人员、曾参与高考命题:
所谓的难度上升,是指60%的中等题适度向“难题”靠拢。而为了提高考试的区分度,20%的难题中,部分题目有可能比以往提高难度。
吴某,211大学副教授:
不管各方承不承认,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惯出高考、降低高考难度,受益最大的肯定是较富裕阶层。
因为高考区分度降低了,优质大学肯定要增加别的选拔方式。无论是获得保送资格、自主招生、文艺体育特长生,中产阶层以上家庭的孩子,由于拥有较强的金钱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和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竞争时,具有绝对的、碾压式的优势。
如果降低高考的难度,受益最大的肯定是这些孩子。但对整个社会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因为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寒门子弟会发现:再努力学*也没有用,大家考试的成绩最终都差不多。
所以,数学待在高考里,并且适当提高难度、增加区分度,才是对寒门子弟最大的保护!
如果高考真的不考数学,你就能名牌大学随便选?
我问了好多名校的大学生,她们从来没有抱怨,都是通过不懈努力,一路晋级打怪,每次模拟考试名次都往前刷,最后都是从几十名刷到前几名,甚至全校第二名。
他们都说,动力就是不甘。
是啊,支撑我们上进的,往往不是什么所谓的正能量,而是屈辱和不服。
如果你是学渣的话,你确定你有这股子狠劲儿和毅力??
让数学“滚出”高考后,你会不会继续高喊:
用户评论
现在的高考文科题都越来越偏离了实际生活中,真希望能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内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数学太考验思维能力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精通的,也不应该因为不好数学就否定一个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语文太注重技巧和猜谜了,不如多关注对内涵理解和文学作品的升华解读。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支持高考文理分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来选择学*方向更合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科目确实很吃亏,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思维能力,语文也需要真正懂诗词才能理解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本来就是为了筛选人才,不必要把所有知识都 crammed 进试卷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未来高考能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不是一味堆砌学科知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试结果其实也反映了教育体制的缺陷,不应该只看分结果。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太枯燥了,语文太注重积累了,还是应该让学生找到学*的乐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高考成绩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高中阶段压力就很大了,还要担心考试,希望未来的教育系统能更加人性化一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人的才能都不一样,高考试卷不应该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评判标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数学和语文都是很重要的知识体系,但是应试教育让学生感觉学*变成负担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高考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未来希望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一刀切的考试模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让学生真正喜欢学*,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运用知识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建议高校在招生时可以更加重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面试、作品展示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很焦虑的阶段,希望教育系统能够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出现更灵活的新型考试途径,让更多的人都能得到公平的机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