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这句话一听、一看,带着一个“火”字,往往就容易望文生义,认为是盛夏暑热时节,天气像火一般的酷热难耐。
其实“六尾”并不是一条热河,也不代表气候炎热。那么古人为何称七月为“六火”呢?旧年鉴?
原来,“六火”来自《诗经豳风七月》,寓意“七月火流,九月赐衣”。一首来自古代宾族的民歌。宾是一个地名。这首诗描述了平省农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劳动。
《豳风七月》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同时使用农历和周历。诗中的“七月”既不是指现在的七月,也不是指炎热的夏天。指古代农历七月。翻译过来,当前日期对应的是八月或九月,此时夏季已进入秋季,逐渐凉爽。
解释完《七月》,我们再来看看《流火》。
《六火》记载于《豳风七月》:“火,大火。刘,下。”其中,“火火”是一颗星的名字,所以火指的是“大火”之星,而“六”就是“火”。动词,意思是星星从西边落下。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中的星辰分为东、西、北、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有7个位置,总共28个位置。
“大火”星属于东方青龙七星座中的第五个星座——。 “心”还包含三颗星。《毛传》记录“心三颗星在天上的正确位置”。
中间的恒星是“大火”星,称为“心宿二”,是三颗恒星中最亮的一颗。
大火星是每年农历五月黄昏时火势最高的恒星。 6月逐渐西移,7月继续向西下沉,逐渐转凉。郑俭又说:“寒热生火,寒热中火,寒热亦消,寒时火先生。”
上传至《宋史天文志三》:“七月有火,八月有丰收,九月有衣。”意思是农历七月的晚上可以看到“火”星。日历。随着我们向西行进,天气逐渐开始转凉,八月庄稼收获,九月需要准备冬衣。
从这一点来看,这句话主要指的是古代农历中的星象变化和天气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