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买不起,穷人也买不起。”
这大概就是近年来大众国外豪车给人的新印象吧!
这两天,“豪车”保时捷的日子不好过。
保时捷经销商“集体逼婚”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根源或许在于保时捷“不卖”!
进入中国24年,保时捷始终是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价格溢价、不怕卖的豪华品牌。
过去,全球每售出六辆保时捷汽车,就有一辆卖给一名中国女性,而她必须排队等待六个月才能以更高的价格买到这辆车。
谁能想到“卖不出去”、“车价要暴跌”这样的暗语也用在了保时捷身上?
是的,多年来深受中国客户喜爱的保时捷,在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正面临变革危机!
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向中国市场交付了16,340辆汽车,同比下降24%。
眼看不卖“真”,厂家似乎在想方设法减少库存,经销商们已经忍无可忍,于是突然开始准备从保时捷德国总部“强行撤出”。
好精彩的“被逼”戏码,保时捷都操心了!
在喧嚣的中国车市中,“销量低迷”、“汽车亏本”导致保时捷在汽车品牌“血腥竞争”面前失败,又该何去何从?从这里走?
01
商店关门,经销商“被迫集体出售”。就算再厉害如保时捷,也卖不出去!
这两天汽车界最大的新闻就是豪车“老大哥”保时捷被迫成为经销商的事件。经过持续发酵,保时捷终于“坐不住了”。
就在不久前,保时捷中国发布官方声明,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与经销商的冲突,但含蓄透露将与经销商就经营政策、电动化转型等多个领域进行讨论。
事件的由来,多家媒体都有报道,但简单来说,随着保时捷中国对汽车市场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为了完成销售业务,选择了向经销商压榨库存。库存控制对部分经销商影响较大,资金压力导致保时捷与部分经销商矛盾加剧,部分经销商向保时捷总部要求补贴,相关高管要求换人,最终引发对抗。
事实上,面对国产品牌的强大影响力,保时捷并没有什么复杂的。
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仅为16,340辆,同比下降25%。更重要的是,在利润方面,保时捷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10.8%至90亿欧元,而汽车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12.7%至81亿欧元。原因是中国市场表现不佳。
由此,2024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量达到482.9万辆,同比增长13.1%。在40万元以上售价的车型中,文杰M9和理想L9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对于曾经的“豪车老大哥”保时捷来说,这样的表现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众所周知,保时捷曾经深受中国市场的喜爱,全球每售出六辆保时捷,就有一辆卖给了中国女性。
而曾经涨价、排队六个月才能上手的保时捷,现在却面临销量和价格双双下滑的困境,不知是否已经开始减少库存?
保时捷的这番表态让人十分平静,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浪潮,长久以来受到中国用户追捧的保时捷正处于转型的边缘,这是不争的事实。
02
保时捷开始减少库存了吗?这在几年前可能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却是有道理的。
自2015年起,中国连续八年成为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过去八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加速衰退的显着反差。
保时捷2022年全球交付量预计同比增长2.6%,达到309,884辆。其中,中国市场总交付量为93,286辆,较上年下降2.5%,是全球唯一出现下降的市场。
2023年,中国将成为保时捷全球唯一下降的市场,年交付量同比下降15%至79,300辆。与此同时,北美取代了中国连续八年占据的保时捷最大单一市场。
从2023 年开始,保时捷的处境将变得更加困难,2022 年购买汽车需要强制附加配置。 Macan 等车型将于2023 年开始提供20,000 至30,000 美元的现金折扣,此后还将继续。将会打折。
保时捷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即使价格大幅下调,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依然不容乐观。
5,025辆是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
短短几年时间,保时捷在中国的地位几乎从天上跌落到了地上,它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介入,让连“买得起的豪华”品牌都无法逃脱。
事实上,保时捷的困境如今也正在伤害着外国豪华汽车品牌。
根据2024年一季度财报数据,华晨宝马大部分业绩指标数据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3.8%,奔驰销量同比下降10.4%。
目前国内汽车品牌都拥有自己的技术,这给国外豪华汽车品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智能大屏和新能源时代对于保时捷来说确实是一个“死亡符”。操控和速度不再神秘,高科技配置全部倒退。新一代年轻人早已将“保时捷”定为自己的梦想座驾,并转战新能源市场。
目前,中国豪华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其中,比亚迪高端品牌“抬头”已进军百万级豪华车市场,路特斯的电动跑车“繁花”也于今年推出,广汽Aion的纯电动超级跑车豪博SSR也上市。 - 终端品牌浩博现已上市,售价区间超100万元,蔚来也计划在2023年底推出100万美元的旗舰车型ET9。
随着新能源浪潮的到来,中国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保时捷并不是唯一的豪华车。
03
悲喜不一样,风月不同天。
当中国汽车品牌需要研究全球市场时,“洋品牌”则在思考如何维系中国市场。这是当今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
纵观近年来车展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洋品牌”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
2020年北京国际车展、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跨国公司的全球精品汽车数量将分别为14款、28款和30款。
不仅仅是口号,宝马、奔驰、奥迪都在用真金白银支持中国。
2021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未来将在沉阳追加投资250亿元。 2022年6月,奥迪集团宣布将投资约184亿元人民币建设中国首家高端纯电动车型工厂。 2024年4月,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宣布,过去5年在华研发投入总计达105亿元人民币。
一些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或表现不佳的外资品牌,如雷诺、三菱、铃木等,已经逐渐开始消失在消费者的视线中。
特斯拉在亏损17年后,在中国上海建厂,一飞冲天,最终成为可持续盈利的电动汽车巨头。
事实上,欧美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但并不是新能源汽车的沃土。
特斯拉已经失去了“车王”的地位,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等老牌汽车制造商推迟了电动汽车投资并取消了生产计划。
库克先生花了100亿美元建造这辆车,但它被浪费了10年。最终,苹果放弃了电动汽车计划,选择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追随者”。
在目前美国和欧洲的主流市场环境下,纯电动汽车并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立竿见影的方向。
欧美汽车制造商也在大力投资电动汽车,但国内电动汽车价格仍然过高,导致电动汽车销量低迷。
此外,电动汽车对于大多数当地消费者来说仍然昂贵,而且欧洲和美国的充电系统不太完善。
04
欧美的汽车工业本来就很强,但近年来却明显“空了”,并没有太重视汽车工业的改革转型。之后,欧美人突然发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在飞速突飞猛进,站在了世界之巅。
我们感到自豪的是,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主的必争之地,而且还超越我们,成为“领跑者”。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65.3万辆,比上年增长35.4%,其中仅中国销量就将达到949.5万辆,预计占全球销量的64.8%。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渗透率高达31.6%,而欧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不久前,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0%,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迅速扩大市场规模,赢得用户的青睐。
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上半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50.39%。
“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达到11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0%。”这样的预期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并不困难。
100年前,奔驰发明了汽车,100年后,中国自主品牌“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欧美汽车制造商要想与中国品牌竞争,就必须学习、引进新东西,动作要快,这样才能在这场千载难逢的大变革中创造奇迹。
但他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的优势并向我们学习?
参考:
《最新!保时捷回应!》,中国基金报
《保时捷中国紧急声明!》,证券时报
《保时捷Taycan优惠30万仍无人问津?》 财经联社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