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撰的一部史无前例的历史巨著。涵盖16个朝代1362年,从周魏烈王到周世宗,历经五代。
《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目的是通过描述统治阶级与其崛起有关的政策来警示后人。和秋天。一个国家的形成及其兴衰。它的地位可以用清代王铭生的一句话来概括:“此书为世人必备之书,亦为学者必备之物。”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一个君主,会堂堂正正地生活,走天下正道,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会带领别人走向正道。独自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个人只有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为贫穷所动、不为暴力所压迫,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翻译:
名誉是君主最大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护,人民靠信任来保护,没有信任,人民就不能服从,没有人民,国家就不能维持。故古之,立王者不欺天下,立霸者不欺邻国,善治国者不欺民,善治家者不欺民。他没有欺骗周边国家。只有傻瓜才会做相反的事。
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翻译:
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与有知识的人一起执政也不例外。但过去的缺陷并不是当权者缺乏识人、做好工作的洞察力,而是太考虑人的情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翻译:
国家虽大,喜战则必亡;天下虽太平,忘战则危。愤怒是不服从的美德,武器是险恶的,战斗是微不足道的。凡是一味打仗、打胜仗而诉诸军国主义的人,到头来都会后悔莫及。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翻译:
法律是世人共同遵守的标准,只有善于运用法律、严格执行而不逃避法律的人,无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防止任何人依靠权力违法。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翻译:
聪明人的财富过多,其志向就会减弱;愚人的财富过多,其缺点就会增加。再说了,有钱人往往是被怨恨的对象,又没有教育子孙的天赋,我不想增加他们的缺点,招致他们的怨恨。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翻译:
知道自己的缺点不难,改正就难;说好话不难,做好事难。
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翻译:
如果不解决眼前的问题,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国之根本在于民,民之本在于财。核心受损则根部受损,根部受损则枝条掉落而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