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道德两难、道德两难问题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典型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自己房间时,家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1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儿童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的,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并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也叫无律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5岁以前。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其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总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如父母、老师、神),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动机,故又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无意打破15个杯子比有意打破1个杯子更严重)。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三、道德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经典故事
1.弟弟的难题。
乔的爸爸许诺说,如果乔挣够了50美元便可以拿这笔钱去野营。但后来他又改变了主意,让乔把所挣得的50美元都交给他。乔撒谎说只挣了10美元,他把10美元交给了爸爸,拿另外的40美元去野营。临走之前,乔把挣钱和向爸爸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里克斯。阿里克斯应该把事情的告诉他的爸爸吗?
2.海因茨偷药。
在欧洲,一位妇女因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而濒于死亡。医生们认为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那是她所在镇上的药剂师最新研制的一种镭。这种药的成本昂贵,而且这位药剂师向购买者索要10倍于成本的高价。他花了200美元制造“镭”,但在售出时,一小丸镭他就卖2000美元。这位病人的丈夫叫海因茨,他向他认识的所有人都借了钱,但在最后他也只能借到1000美元,仅仅够要价的一半。他向药剂师恳求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求他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支付另一半的钱。但药剂师却说:“不行,我研制该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海因茨绝望了,他后来闯进了药店,为他的妻子偷了治病的药。海因茨应该这样做吗?
四、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根据儿童的陈述,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界定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六个阶段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水平一:前*俗水平(0~9岁)
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此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们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利己主义定向阶段(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2、水平二 *俗水平(9~16岁)
此阶段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取悦于别人的就是好的)
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凡取悦于别人,帮助他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3、水平三 后*俗水平(20岁以后)
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一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社会价值和个利作为是非标准)
人们开始承认某些法律比另一些法律好。现实中有合情不合法的事,也有合法不合情的事。处于此阶段的个体相信,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人们应该遵守法律,但他们也会通过特定的程序寻求对法律的修正。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如果一个人达到了第六阶段,他的道德判断将建立在对普遍道德行为准则的信仰之上,当法律与道德准则相冲突时,个体将依据他的道德准则做出决策而不考虑法律,决定道德的将是个体内在的良心,即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欢迎关注“一起考教师”头条号,我们将致力于为广大考生提供最为专业的服务,并且持续关注教育热点、教师生活~
面对经典的“道德两难”的难题,我们的价值观会改变6次
大家好,今天是“倚龙的读书俱乐部”关于《心理学百科》解读的第53讲。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人的道德发展”这个问题。
一、到处都是“两难的道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两难的道德问题。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就是这些两难问题的浓缩。
比如,在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一开始之所以入狱,是因为他姐姐的孩子快饿死了,而他没有钱,所以去偷了一块面包。
关于“冉阿让该不该偷面包”这个问题,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甚至,每个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法也都不会一样。
二、“道德发展”跟踪实验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也有一个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问了被试者一个类似“冉阿让该不该偷面包”的问题。
科尔伯格找了58名年龄在10岁到16岁的男孩作为被试者,他给男孩们讲了一个两难的道德故事,来记录和研究男孩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这个故事是:妻子患了重病,丈夫没有钱,就去医院给妻子偷药。
之后,科尔伯格用了20年时间,跟踪研究了这58名男孩对这个故事的持续看法。
根据这58名男孩的持续看法,科尔伯格得出了人的道德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
下面就来依次讲一下这6个阶段:
三、“道德发展”的6个阶段
1.服从和惩罚阶段
我们会根据结果会不会受到惩罚,来判断是非对错。
2.相对功利阶段
我们会根据结果有没有好处,来判断是非对错。
以上的第1和第2 阶段,可以合称为“前*俗水平”。
“前*俗水平”一般发生在我们9岁之前,这时候,我们会认为道德行为是固定的、绝对的,是非对错取决于行为的结果。
3.好孩子阶段
我们会根据行为能不能帮助他人,使他人开心,来判断是非对错。
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阶段
我们会根据行为是不是遵从了权威,维护了社会秩序,来判断是非对错。
以上的第3和第4阶段,可以合称为“*俗水平”。
“*俗水平”一般发生在我们的青春期到成年初期,这时候,我们会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仅凭借结果。
5.社会契约阶段
我们会认为权威确实应该尊重,但是那些不好的权威和规定,也应该被废除。
此外,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个人的权利、我们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6.普遍的原则阶段
我们会认为我们的“良心”是最终的判断标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被尊重的权利。
以上的第5和第6阶段,可以合称为“后*俗水平”。
“后*俗水平”基本上只有10%-15%的人才能达到。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讲了“人的道德发展”的问题。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给58个男孩讲了一个“妻子重病,丈夫没有钱,于是去医院偷药”的两难的道德故事,并记录了男孩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在之后的20年中,科尔伯格对这58个青少年进行了跟踪研究,记录了他们不同年龄阶段,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最后得出了结论:我们的道德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分别是服从和惩罚阶段、相对功利阶段、好孩子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阶段、社会契约阶段、普遍的原则阶段。
最后,想再说几句:
人的一生很漫长,人的一生都在改变。
同一本书,同一段话,可能过几年再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触了。
不过,也不要觉得以前的那个自己傻,总是在后悔“为什么以前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以前没有做那件事”。
要知道,这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要是你觉得过去的你太傻,那么你应该高兴,因为你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好!
要坦然面对过去的自己,因为那个自己,也是当时的你,觉得最好的那个自己!
好了,今天的“倚龙的读书俱乐部”关于《心理学百科》的解读就到这里。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并且记得收藏、转发、评论。
我们下期再见,谢谢大家!
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思考
去年有一部电影关于药品,叫《我不是药神》,里面有一句台词让我潸然泪下, 慢粒白血病阿婆拉着曹的手向他求情”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阿婆买不起药,只好吃仿制药,而主犯要被抓,大家都闭口不言。因为主犯一旦被抓,阿婆就会因为买不起药而死亡。
相信看完《我不是药神》的人几乎都会被这样一个两难问题折磨:
是“看着病人因为买不起天价药而慢慢死去”还是“铤而走险卖低价仿制药”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的意义不是在于问题的答案,而是在于对问题的思考。
在心理学界,早就有心理学家对此类似的事情做了研究。
柯尔伯格的两难问题,对人类道德水平发展的探索,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
他应该偷药吗?
他不应该偷药吗?
原因分别是什么?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对于问题,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柯尔伯格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对于这一系列的回答,分析总结出了一套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人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年龄通常9岁以前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到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赞成: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
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赞成: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的妻子共同生活。
反对: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人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通常在10—15岁。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凡是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都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赞成:他只不过是做了好丈夫应该做的事。
反对: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正确的行为就是进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
赞成: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
反对:他要救妻子的命是自然的,但偷东西犯法。
人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通常在16岁以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取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赞成: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后续研究对于道德水平的发展,其中家庭方面,是最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
柯尔伯格人为,对特定父母人物的特殊认同,可能加速(或减慢)道德或心理序列的自然发展,也可能赋予特定发展阶段以特定的内容和情感意义。反过来,儿童的发展阶段又赋予亲子关系以特定意义。不过,他也说明,对特定父母任务的特定认同,既不是道德或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其充分条件。
这可能和主流的观念有点出入,主流观念通常认为“良好的父母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而他观念是则不然,当然这只是说良好父母关系可能对于孩子的发展可能没我们想象的大,但是这不是意味着糟糕的父母关系会好。
他本人也说“糟糕的父母关系会阻碍或破坏这种正常的社会性发展”。
其他心理学家赫瑟林顿也研究发现,父母极端软弱的男孩与父亲非常强权的男孩相比,前者在性别类型化上较低,对父母的模仿更少。
虽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理论,但是他本人也发现了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说明思维与行为实际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言行不一致)。
而最开始的时候,他的样本也只是17岁以下的美国白人,有一定种族和文化问题。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
他认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发展孩子的理性、独立判断能力及批判意识,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获得一些现成的道德规则。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编排一些道德两难故事,以激起孩子积极的思考和争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保持和公正,万不可以变成大人的一言堂。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用户评论
这种情况下确实很难选择啊,两个选项都好像不太好。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时候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不得不做出让某些人感到不舒服的选择,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做决定前得仔细考虑后果,毕竟任何决定都有两面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困境常常出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权衡利弊再行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问题没有完美答案,只能尽量找到最可取的解决方案。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该选择哪个选项更合适?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希望在遇到这种道德两难时,有一个人能帮我分析问题。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能随便做出决定。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标准,所以面对道德两难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时候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做出一些与道德冲突的决定,真是让人感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许需要打破常规规则才能解决问题,但这又违背了我们的道德观。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希望我们能建立一套更完善的道德体系,帮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时候,道德两难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正确。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沟通和理解也许是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伦理道德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道德难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不同的观点,即使面对道德冲突也不要轻易评判他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遇到道德两难不应该逃避责任,需要勇敢承担并寻求正当解决方案。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往今来,无数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困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找到了解决之道,给我们借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的是很佩服那些能够在道德两难中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信只要认真思考和分析,就能找到面对道德两难最好的应对策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