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古诗文阅读】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古诗文阅读】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三、重点词解释:
(一)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二)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三)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四)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的影子,只有隐隐露出一道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片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五、重点阅读题及答案:
(一)对比阅读。
(甲)湖心亭看雪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1)客居(2)这(3)起,兴起(4)刚好,恰巧
2.A
3.(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分)(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2分)
4.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1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1分)
5.答案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二)(四川达州卷)2007年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14分)
【甲】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4、(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参考答案:
1、D;
2、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
3、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4、(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D。
(三)(山东威海卷)市2007
湖心亭看雪
1.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分)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参考答案:
1.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2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
2.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九上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语文书练*(教参)
九上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语文书练*(教参)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1.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2.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与雾的世界。3.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是双方的“独”,都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 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设计意图:选取三副明人(包括张岱本人)写的湖心亭对联,引导学生在课内学*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加深对湖心亭乃至西湖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答案(略),对联资料:
第一副,具有鲜明的反对奢华游乐的“悯农”意识,可谓冷语热心;
第二副,引西施、东坡故事,化用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赞西湖晴雨皆美,又暗用东坡《后赤壁赋》中“月白风清”句,写西湖风月皆宜,可谓雅趣妙笔;
第三副,上联将西湖比作当空明月,又似微云点缀银河;下联将西湖比作人的眼睛,眼神像水一样掠过瞳眸,颇为传神。
重点问题解答(熟背默写)
1.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描写。
答:“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前者借客人偶遇知音惊赞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使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与客产生了共鸣。
3.文中大雪天孤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答:表达作者超凡脱俗的品质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4.本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请解析一下奇景的“奇”与痴人的“痴”。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讲的是怎么样赏雪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雪景描写的细腻之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老师就让我们读过湖心亭看雪,当时觉得意思很深远,但现在再回味一遍又不一样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确实很美,让我联想到很多自己的感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作者用“落霞与孤鹜齐飞”来形容雪景的美景,非常形象!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诗词中描写的自然景象总是令人神怡,这篇文章同样如此。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近想找一些作品读读经典的文言文,正好看到了这篇讲解湖心亭看雪的文章。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比较喜欢文章最后提到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感觉很有思想深度。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人的用词真是妙语连珠,这篇文章让我见识到了古代诗歌的力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后,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被雪覆盖的湖边,感受得真切极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古诗文的好处就是能学到很多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还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解读很到位,把文章的重点都阐述得很清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湖心亭看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原来雪景可以被描绘成如此美丽的风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种文物的讲解方式,直观易懂又富有道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语言也很优美,读起来很有流代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想去感受一下真真切切的雪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诗词里总是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和思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湖心亭看雪的确是一篇很值得反复读诵的作品,每一次都能领悟到不一样的韵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古代文学可以开拓眼界和思维方式,这篇文章让我收获颇丰。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个主题很有兴趣,以后打算多读一些关于雪花和诗歌的文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希望 someday 能亲身感受一下湖心亭看雪的美景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