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菜子湖的候鸟 吴保国摄
合肥有不少三国遗迹,比如曹魏新城、逍遥津。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到合肥,就都专程去过。
最近听说有条曹操河,而且与古江淮运河有关。我有些诧异,倒也饶有兴趣。
记得2016年底的时候,被称为安徽版“南水北调”的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条崭新的南北向水上大通道,又被称作江淮运河,它将打通长江、淮河水系,结束安徽江淮之间水运必须绕道京杭大运河的历史。
曹操河与江淮运河,到底有何隐秘的关联?
安徽自称江淮大地,长江、淮河穿省而过。长江安徽段号称“800里皖江”,淮河安徽段430公里,约占淮河全长的一半。省城合肥居中,处江淮之间。
地理位置不东不西的安徽,多在江淮之间做文章,可能也是别无选择。
江淮分水岭,处安徽中部,又称江淮丘陵,是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岭头在岳西县,主要岭区横跨安庆、六安、合肥、淮南,岭尾差不多涵盖滁州全境。合肥所属肥东、肥西、巢湖等市县所在位置尤为典型,降雨从这里往长江或淮河分流,南麓流往长江,北麓汇入淮河。
查看安徽省地形图,在合肥西北的岭一带,流入巢湖(再汇入长江)的南淝河与流入淮河的东淝河,分列江淮分水岭两侧。两河支流很接近,距离仅10余公里。
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如果在此开凿一条河,把两条肥水连接起来,安徽境内的江淮水系即可由“二”字形变成“工”字形,南北贯通了。
据说,曹操河正是如此。而且自古及今,一直有人执著地动此心思。
春秋时期,吴、楚的边界,在江淮分水岭一带,有吴首楚尾之称。因其特殊的区域位置和战略价值,历来为兵家所重。春秋吴、楚争霸,三国魏、吴相争,均在此有过交手。
曹操在江淮分水岭开凿人工河道,南北间连接肥水和施水,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既有需要,也有可能。
当地土人世代相传,曹操河开挖之后,“日挖一丈,夜长八尺”,周而复始,河道难成,只得半途而废,望岭兴叹。
当代诸多专家综合历史资料,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和野外考察,基本确定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岭、曹操河遗址周边,包括曹操河、鸡鸣坝、大陂、小陂,自西向东排成一线,确实存有一条古人工河道遗迹,正好把东淝河和南淝河的源头连接起来,总长5公里。当地人*称曹操河,又称“十里旱河”。
“运河”是一个特定概念。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人工开凿疏通的河道;全河道能够完全通航。
曹操河确实有人工开挖疏通的痕迹。但在江淮分水岭一带的江淮水系是否曾经做到了全程完全通航,抑或只是在岭一带翻坝过船,目前尚无直接证据可以确定。
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邗沟运江南漕米以后,曹操河业已湮塞不通了。
曹操河历千年而风貌残存,依稀可见的轮廓,隐含着一言难尽的无奈,仿佛欲说还休。
沟通江淮,几乎成了江淮儿女心中难以抹去的梗: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可喜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第一条被大规模系统治理的河流,在安徽境内打通江淮的构想,再次浮出水面。几经波折,前赴后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论证和研究,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江淮运河。
引江济淮工程从枞阳引江枢纽和凤凰颈引江枢纽引水,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段,以城乡供水和发展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将长三角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连为一体,润泽皖豫、辐射中原,造福淮河、惠及长江。它是继京杭大运河后打造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
不过,江淮运河没有走曹操河这条线路,而是选择东淝河与同为发源于江淮分水岭的派河相连,与巢湖贯通。
当江水自巢湖顺着派河一路向北流去,到达合肥市蜀山区及肥西境内的江淮分水岭,引江济淮途经的这一地段,仍然是必须穿越的雷区——传说中当年开挖曹操河遇到的情形,实际是一道世界性技术难题。
所谓“日挖一丈,夜长八尺”,其实是江淮分水岭区域广泛分布的膨胀土造成的。膨胀土是一种富含亲水粘性矿物质的土质,遇水膨胀,失水收缩。下雨时,吸水膨胀,松软如泥;天晴后,迅速收缩,硬如岩石。开挖河道遇此土,易致垮塌。
为攻克膨胀土处理难题又不影响引江济淮水质,在江淮运河工地上,云集了中国最顶尖的水利工程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试验段长达两年多时间的实验,最终通过把膨胀土换填成水泥改性土,攻克了这一千年难题。
在踏访热火朝天的江淮运河工地的时候,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体现综合国力的技术和装备上的领先和卓越,而是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标签——“生态优先”。
话说,地跨桐城和枞阳的菜子湖,是引江济淮的必经之路,又是内陆湖泊中黑腹滨鹬重要迁徙和越冬地,周边的湿地吸引众多候鸟在此栖息。特别是珍稀鸟类白头鹤,每年有1万多只由西伯利亚南下迁徙,其中约2000只在菜子湖过冬。
为让引江济淮的江水能够自流,必须抬高菜子湖的水位1米多,淹没滩涂丰茂的水草。而草籽、草根皆为水鸟的食物,食物源减少和生存空间缩小,破坏了候鸟栖息环境。
世界动物保护和湿地国际候鸟迁徙专家,很快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反复论证之后,决策层拍板:专门增加约3.5亿元工程投资,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大幅调整:将航道西移约1公里,远离团结大圩鸟类集中分布区;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降低水位,保护候鸟越冬栖息湿地基本不减少;修复团结大圩附近湿地,改善和扩大湖区湿地环境;冬季候鸟期,临时停航,设立投食站,给候鸟准备充足的饵料。
引江济淮所有工程环节的先导条件是保护生态和减缓环境不利影响,谨慎论证并不断调整和优化调水规模、引江口门、输水线路、枢纽布置等重大方案……早在工程论证阶段,鱼类、鸟类、生态等专家就已按问题导向提前介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对流域生态的影响。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深思,令人警醒。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的诸多新问题,一定有许多是古人想象不到或者毋需考虑的。一项浩大的工程,讲究生态优先,充分照顾到鱼、鸟以及生态环境等等,有时候甚至不得不不惜代价、不计成本。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有梦想,才有方向、有远方、有未来。好梦成真之日,便是福祉惠至之时。
千年梦圆在今朝。引江济淮工程全线竣工之时,生机勃勃的江淮运河将使安徽腹地实现“通江达海”,真正融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便捷对接“长三角”、中部崛起,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经济版图和生态美景——“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
运河,从来都像是一条流动的生产线,带给人类的,始终是发展与进步、文明与富足。
古往今来,只有那些顺应自然、福泽众生的事,才会世代传扬,并最终为历史所铭记。
肥水东流无尽期,安徽省有四条淝河,还有三个淝河镇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因记录南宋词人姜夔在赤阑桥上思念红颜知己而作于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因其意境空灵、语言自然而使得肥水这个历史悠久的河流名称多了几分文艺气息。肥水又作淝水,据《安徽百科全书》古肥水相当于发源于岭的今东淝河,又说指今南淝河,见《太平寰宇记》合肥县: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兰家山,东南流入巢湖;或谓指今北淝河,《方舆纪要》 卷21怀远县记载::淝河在县东北二十里。古代曾认为南淝河与东淝河是同一条河,又因流向不同而认为是两条河流,《诗经·泉水》毛传: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
东淝河·瓦埠湖
东淝河古称肥水、淝水、东淝水,早寿县后赵台村汇入淮河,中下游因淤积形成狭长的瓦埠湖(淮河流域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古代多以肥西县长岗店(现属蜀山区高刘镇)以北的王桥小河之水作为淝水源头,认为其与南淝河同源于岭而归异,故有“出同归异曰肥”之说。东淝河下游流经八公山之南,这里古时称为淝口,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典故又使淝水驰名天下的肥水之战就是发生于此,
南淝河古称施水,其正源位于蜀山区高刘镇,流经长丰县、蜀山区、包河区、肥东县等地之后注入巢湖;亳州路桥以上为上游,屯溪路以下为下游;这里有全国唯一建在市区的大型水库大房郢水库。尽管全长只有70公里,但却拥有悠久的历史,先秦已在南淝河上游江淮分水岭处开凿人工运河来沟通南淝河与东淝河;她又被称为合肥市的母亲河,早在东汉桑钦的《水经》中便有专述,据记载合肥市因为南淝河和东淝河在逍遥津相交得名。
利辛县·西淝河湿地公园
西淝河古称夏肥水,《明史》中称西肥水,《清史稿》已称西淝河,据记载以西淝名者,取别于东淝、北淝也。作为淮河北岸较大支流之一,西淝河发源地有太康县马厂集以及鹿邑县西北西温渡口两种说法;亳州市孟家桥以下始称西淝河,在安徽省境内流经谯城区、太和县、涡阳县、利辛县、颍上县、凤台县,在凤台县西峡口(硖山口)注入淮河,下游又被称为花家湖;1976年修建的茨淮新河在阚疃集将西淝河截断,上段注入茨淮新河,下段仍注入淮河,故也有资料称西淝河实起于阚疃集堵坝。
北淝河位于涡河与浍河之间,有夏水、泓水、攴水、北淝水等古称;她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新中国成立后修筑拦河坝之后后,实际源于涡阳县青羊沟左岸后刘井,流经亳州、涡阳、蒙城、濉溪、怀远、五河等地,在五河县沫河口入淮河;传说四千多年前上古夏氏曾迁居于此,下游四方湖畔有古城遗址古城镇,有学者考证为春秋向国所在地,诗经中《关雎》、《蒹葭》就是描写向国公主向姜发生在北淝河边经典爱情故事。
她们大概是最有迷惑性的河流了,因为古时候都曾叫作同一个名字,如今虽然加方位名词来限定,却也有迷惑的地方,因为名字中的方位并不是实际的方位;比如南淝河在东边,东淝河在西边。她们也是具备历史文化影响的河流,具体体现在至今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地名,比如省城合肥以之命名,郦道元曰: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比如因合肥而得名的肥西县、肥东县以及怀远县淝南镇,也算间接因之得名;比如又南淝河路、淝河社区等地名;比如安徽省内目前有三个同名的淝河镇。
淝河镇地处于谯城区南部,因是西淝河的源头而得名,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因处西淝河畔,故名。这里“一树照两省,鸡鸣听三县”,素有亳州市南大门之誉,东连谯城区古城镇、南接太和县桑营镇、西邻河南省郸城县白马镇、北与谯城区双沟镇交界;全镇下辖1个居委会、9个村:淝河居委会,凡桥村、冯洼村、李小庙村、罗集村、四李村、店集村、大康村、李腰村、杨庄村;总面积8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1万,镇驻地淝河集距离亳州市区39公里。
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是三个淝河镇之中得名最晚的一个,因毗邻南淝河而得名,2007年由义兴镇与骆岗镇析置(另说由义兴镇部分区域划出后更名)。这里素有“水岸明珠、名将故里”美誉,也是合肥市滨湖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带;境内有卫立煌故居、唐大楼、吴氏炮楼、宋氏祠堂等景点;下辖3个社区、6个村:葛大店社区、贾大郢社区、老官塘社区,席井村、黄镇村、关镇村、卫乡村、黄巷村、平王塘村,总面积26.5平方公里,人口8.04万;境内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
怀远县的淝河镇是最年轻的淝河镇,这里1958年设立新集公社,1984年改为淝河乡,因处于北淝河之滨得名,1992年仁和乡、马路两乡并入,2021年撤乡设镇;境内又四方湖。全镇下辖21个村:新集村、马路村、中黄村、中淝村、红星村、钱河村、三关村、邵楼村、仁和村、庙东村、太平村、陈庄村、南海村、岭集村、河嘴村、刘桥村、看疃村、泗湖村、季圩村、滕湖村、胡圩村;镇新集街距县城21公里,总面积154.45平方千米,人口6.37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淝:流淌的历史与文化》
淝,这个看似普通的字眼,却蕴含着无尽的魅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淝水,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淝水之战,至今仍如洪钟大吕般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前秦苻坚亲率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旌旗蔽日,声势浩大,志在一举荡平东晋,统一天下。而东晋这边,谢玄、谢石等将领临危不惧,仅以八万之众在淝水之畔布阵迎敌。
苻坚自恃兵多将广,未把东晋放在眼里。然而,的走势却出乎他的意料。当苻坚看到东晋严整的军容时,心生惧意。而东晋将领抓住时机,派人劝说苻坚后退,让晋军过河决战。苻坚不知是计,下令后退,结果前秦阵脚大乱。东晋趁机发动猛攻,前秦瞬间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争相逃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些成语生动地描绘出了前秦士兵的惊恐之态。淝水之战以东晋的大获全胜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格局,更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让后世为之惊叹。
淝水的流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它曾是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动脉,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在淝水的滋养下,沿岸兴起了一个个繁华的城镇。这些城镇中,商人们忙碌地交易着各地的商品,街头巷尾充满了热闹的吆喝声。手工艺人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文人墨客们在淝水之畔饮酒作赋,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淝水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默默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
淝水流域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犹如人间仙境。河水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流淌于大地之间。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两岸的绿树繁茂成荫,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淝水低语。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为这片宁静的景色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春天,岸边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芬芳;夏天,绿树成荫,为人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休憩之所;秋天,金黄的树叶随风飘落,宛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冬天,银装素裹,淝水在冰雪的覆盖下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
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淝水也遭遇了一些困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淝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了淝水的景观价值,更威胁到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令人欣慰的是,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淝水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加大了对淝水治理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严禁向河中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恢复淝水的生态系统。
社会各界也纷纷加入到保护淝水的行动中来。环保组织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淝水保护的意识。志愿者们定期组织淝水沿岸的清理活动,用自己的双手为淝水梳妆打扮。学校和社区也经常举办环保讲座和活动,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淝水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河水重新变得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鸟儿又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淝水的两岸重现了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美景,成为了人们休闲散步、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
淝水,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和生态的守护者。它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孕育着当下的生机与希望,也昭示着未来的美好与可能。让我们共同珍视淝水的存在,用心去呵护它,让它继续流淌着,诉说着那些动人的故事,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用户评论
真想看看淝水的水质怎么样!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听过很多关于淝水的历史故事,感觉很有趣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知道它在哪个地方就好了,方便以后去看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淮河这条河流我以前就了解一些历史,但还没听说过它的支流是哪些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地理的时候听过关于淝水之战的传说,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像淝水在一些文学作品里也有出现,感觉很有特色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支流的名字都很有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淮河有那么多的支流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印象中中国有一些河流的支流名字很特别,不知道淝水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地理知识也挺有意思的,还能了解到很多不同的河流和湖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应该组织一次河流水游活动去体验一下淝水的景色!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把所有支流都纳入地图,肯定又是一幅壮观的画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知道淝水支流的水质怎么样,是不是很清澈干净?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我们可以写一篇关于淝水及其支流的文章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河流的知识,包括他们的起源、流向等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河流都是连接着生活和自然的纽带,很重要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地理知识真是丰富多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后有机会一定去淮河这条主干河和它的支流参观一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