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本硕博贯通,打破传统专业学制壁垒,华东理工大学这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头条共创 2024-08-08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摆在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地处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着力构建研究型、个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华理为加快实现本-硕-博拔尖创新卓越人才的贯通式培养而制定,旨在培养党和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行“3+1+X”的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而“3+1+X”是指在完成3年本科课程学习和1年研究生课程学习后,进行X年科研学习的贯通式培养模式。

该项计划选拔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学术创新潜质的优秀本科二年级学生,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的卓越人才为目标。

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领域,持续优化资源,在科学研究、师资遴选、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创新实践、后勤保障、奖学金七个方面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专业学制壁垒,全面深化培养方式改革,培育交叉创新氛围,注重塑造学生的核心能力;也会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领导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位学子都有可能成为基础扎实、能力过硬、执着创新、勇攀高峰的未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如今,在这个计划的框架下,已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从2018年起,累计入选拔尖计划343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市级、校级等各级奖励898人次,获得挑战杯等奖励125项,参与发表论文77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10位优秀同学的风采——

俞际声,化工学院2019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员,师从上海市领军人才朱学栋教授,进行本博连读培养。共发表SCI论文4篇(共同一作1篇),发明专利1项,被评选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曾获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区赛特等奖、第六届“汇创青春”大学生互联网+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大赛上海市银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曾获牛津展望计划结业证书。

郑扬, 化工学院2019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师从周兴贵教授,主要进行丙烯氢氧环氧化相关课题研究。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校“优秀奖学金”特等奖,连续两年获得校“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一等奖,本科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2。作为团队队长带队参加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及优秀案例奖;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

李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7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本科期间获得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奖学金,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奖学金,拔尖计划二等奖学金。研究生期间获得泰坦阿达玛斯奖学金、爱普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担任朱为宏课题组“英才计划”助教一职,为学校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曾作为主讲人分别在国际会议中分享本组最新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3项。

杨坤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8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党员,导师为刘劲刚教授,研究方向为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的本征活性调控。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一等奖等;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完成了一项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入拔尖计划后全心投入课题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

冒玥,生物工程学院2017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党员,导师为吴海珍教授,现任生物工程学院拔尖2101班团支书。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等荣誉。研究方向为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做报告,已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

崔亚楠,生物工程学院2022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研究方向是工业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改造及表达体系构建,在校期间,参与发表科研成果2项,曾获得2023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等;曾获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银奖和铜奖以及“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上海市二等奖。

徐皓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在杨化桂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碱性电解水及碱性阳极替代反应节能制氢的先进电催化剂的设计与研究。本科阶段荣获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奖学金、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研究生阶段,已发表SCI论文6篇,发明专利1项,荣获2023年泰坦阿达玛斯奖学金及优秀社会工作奖。

王书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导师李永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双组装体系。本科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曾参加“上纬杯”全国大学生复合材料设计与制作大赛,并获得团队一等奖和个人优秀奖。积极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发表SCI论文3篇。

刘雅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算法、多源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病灶分割与检测等。在校期间,曾获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获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分赛区一等奖;发表多篇SCI学术论文。

贺嵩,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辅助分子筛催化剂材料研发,已发表SCI论文1篇、CCF B类会议1篇,授权专利1项。本科阶段任班级团支书,多次获校优秀奖学金一等奖、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一等奖等,并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研究生阶段获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

青春的魅力在于追逐梦想的拼搏和奋斗,这些优秀的学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中的代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故事将给更多的学生带来启示和鼓舞,能够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将小我融入大我,投身到科研报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将启动遴选,欢迎更多追求卓越的华理学子以他们为榜样,加入这一培养模式中,成长为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注“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官微、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官微等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