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好卫生医护职业教育领域的“海南故事”,在学校建校两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海南日报刊发《海南卫生医护职业学院成立两周年 教育改革获教育部肯定 为‘健康海南’提供人才支撑》专题文章,多角度总结回顾学校两年办学历程,充分展现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捷报频传。继成立仅两年的海南卫生职业学院校长张梅主持的《服务自贸港建设需求‘岗位类竞证创证’健康护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海南省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后,学校提交的《‘岗位类竞证创证’融合打造健康护理人才培养品牌》入选教育部2022年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典型(特色)案例集锦,这是海南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同时,入选中国教育电视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特别推介栏目——《扬帆》专栏展,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涵建设的实践成果,展现海南健康职业教育的“靓丽名片”。
海南卫生职业学院诞生于海南自贸港建设元年,根据海南职业教育发展布局需要和自贸港建设对高层次卫生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于2020年5月在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上海健康医学院签署共建协议基础上诞生。
建校两年多来,学校共获国家级、省级奖项475项(其中学生335项、教师114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育竞赛等方面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2021年、2022年,分别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卫生与社会护理项目二等奖、三等奖;荣获2022年全国健康护理行业技能大赛第三名;荣获2021年海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护理技能、卫生与社会护理项目前三名,一、二、三等奖7项;高职首批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荣获全国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田径项目两枚金牌;1名学生被评为2022年“向上善良的海南好青年”; 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海南赛区荣获2银2铜2、优秀4项;2022年“挑战杯”海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荣获1金1银;2022年,教师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2年,学校首次参加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3名参赛教师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2年,学校在海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每一份荣誉都是学校发展的见证,是学校辛勤耕耘的结果,激励着全校师生。
锚定需求对接市场为海南健康产业“定制”技术技能人才
2019年1月,我省提出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海南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构建“一核两极三带”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作为海南唯一一所公立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海南卫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海南卫生职业学院)该如何与时俱进、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健康职业教育品牌?两年来,学校在探索与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面对海南健康医药职业教育类型单一、层次较低,人才培养范围明显“滞后”于海南新型健康事业发展需求,教育过程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在实习、课程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产业存在壁垒的问题,学校立足区域实际,走出了一条“纵向一体化+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的培养道路。
纵向衔接,为职校学生打通继续学习、成长成才的通道。2022年,海南卫生健康学院、海南第三卫生学校、海南医学院等兄弟学校将分别构建初中、高中“3+2”和“3+2”分段式培养机制,搭建海南省首座公共“纵向衔接”“初中-高中-本科”一体化健康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旨在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满足海南不同层次健康卫生人才培养需求,适应产业能力提升。
产教融合弥合校企人才培养“学用分离”隔阂。据悉,截至2022年8月,海南医学院已与多家医疗单位、学会签订协议,在人才订单培养、课程开发、实习标准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与西中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合作开展“1+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与精工眼镜连锁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1”视光学技术专业;与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合作开展助产、护理(儿科)订单式培养;与海南省营养学会达成健康医疗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海南省医学护理学会健康医疗人才培养基地; 并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海口骨科糖尿病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妇女儿童医院、海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联合制定符合“以全生命周期为主线”课程体系的高职护理专业实习标准……海南医学院坚持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之路,积极探索用产业链、创新链对接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在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上实现新突破。
特色专业群助力缓解海南日益凸显的健康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立足全民、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全民更高健康水平。”为此,学校围绕大健康、大健康理念,实施《海南省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和《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牵头建设以健康管理为主线的健康护理专业(群)。其中,护理(卫生与社会护理方向)为全国首个,护理专业群获批海南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培育)。 人才培养范围由单一向多元化拓展,更好地服务自贸港建设和“健康海南”建设,为学校、海南乃至全国打造特色鲜明的健康卫生人才培养品牌。
夯实基础,拓展创新,推进“职训、课程、竞赛、证书、创新”全方位办学
高校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优势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海南医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职业活动所需能力,将“岗位竞合、证书创新”有机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体系和内容,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贴合行业要求。
“海南传统健康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更多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体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理念,对健康护理人才临床应用技能、创新思维的培养力度不够。”该校护理系专业老师朱文兵说。为打破传统强调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岗位胜任力”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制定了“岗位课程一体化”培养方案,以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为抓手,在海南首次启动全生命周期课程体系改革。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顶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模块框架,重新梳理突出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贴合行业要求。 在护理专业及相关培养方向中淡化学科概念,形成覆盖“母婴护理—幼儿护理—成年护理—老年护理”全生命周期的课程体系。
在“职课合一”奠定课程内容设置基础的同时,学校还需要“课赛合一”,打通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之间的通道,重塑教学形式和学业评价体系。
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提升,学校把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技能竞赛训练方式与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技能竞赛评价标准与教学考核标准相结合,在校内坚持“周训、月赛”机制,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技能”。
2020级职护专业学生陈宇轩就是“课赛一体化”的受益者,她曾荣获2022年全国首届健康护理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第三名、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组)健康护理类比赛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对于“课赛一体化”,陈宇轩介绍:“每周的练习、每月的比赛,让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手脑并用。我们把相关比赛标准作为我们平时技能操作考核的标准,让我们用高标准对待学习,提高自身对技能操作标准的掌握。”
“比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竞赛舞台”,“证书”则是课程学习通过行业检验的“试金石”。
据了解,海南卫生学院始终重视学生“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推出“课证一体化”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考试与“1+X”证书制度试点紧密衔接。目前,已从教育部引进妇幼保健、幼儿护理、老年护理等9个“1+X”证书试点项目,学校还成功申报家庭保健按摩、中医体质测评与应用等5个试点项目,项目总数增至14个。其中,医护病例管理专业成为海南省领军院校并获优秀测评点,运动营养咨询与指导专业获优秀试点院校和优秀实训室建设院校。
海南卫生医学院护理系老师林秀金介绍,该校在海南率先引入“三学期制”培养方式,学年第三学期重点开设与职称证书相衔接的综合实践训练课程,构建“1+1+X”(学位证书+护士资格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帮助学生获得“多证合一”,实现“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
此外,“课程与创新融合”是海南卫生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另一块金字招牌。学校出台了《海南卫生职业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各专业通过医学工程、医学护理、医学文学等学科交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对接,将专业知识穿插到创新创业课程中。
目前,学校健康护理专业已实现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多功能智能拐杖”“智能坠落防护系统”“急救背心”等多个项目获省级奖励,其中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多维度抓质量 培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师资队伍
公共教学部老师马子懿是海南卫生职业学院的一名新教师,2022年6月,她以仅有4个月教学经验的成绩,荣获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专业课类三等奖。马子懿将这份荣誉归功于学校专门为新教师上岗前举办的“扬帆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扬帆计划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教学礼仪、师德师风、教学规范、教学技巧、教案分享等多个方面和维度的强化培训,让我从教育行业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新锐教师,收获颇丰。”她解释道。
据悉,扬帆计划是学校TEAM高级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一部分,培训还包括“航行计划”和“领航计划”,分别辐射至中青年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团队,通过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综合能力和实践迁移示范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
2022年,学校首次参加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3名教师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学校还荣获“优秀组织奖”;6名教师入选海南省首批3岁以下幼儿保育服务专家,全省仅有19名专家入选;2022年上半年,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荣获奖项74项。
风正劲帆行稳致远,履行海南健康人才培养使命
海南卫生健康学院两年来取得的诸多发展成绩,得益于学校注重自身职业教育适应性,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卫生健康业态发展需求,积极改革创新,办学特色鲜明。 充分响应海南省政府“建设国内一流卫生健康院校,创新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号召,以及《海南省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进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建设,加强全科、儿科、产科、急救、康复、护理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卫生健康人员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能力”,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责无旁贷,承担起全省卫生健康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重要使命。
年轻的海南卫生职业学院诞生正当其时,肩上责任重重。学校将继续坚持特色办学方向,坚持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立德育人,坚守诚信创新,提升质量育人,增值赋能,以优质教育应对危机、突破困境、开拓新局面,以饱满的心态走好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全心全意谱写美好未来新篇章!
先前的建议
海南卫生职业学院党委办公室
-新媒体工作室制作-
-结束-
来源|海南日报
文本 | 臧玲玲、林佳宁
照片 | 护理系吴淑君
编辑排版 | 新媒体工作室 韩锦秀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肇庆校区落成,成就肇庆高等教育新里程碑
7月10日,广州工学院肇庆校区举行揭牌暨开学典礼,广东西南门户枢纽城市肇庆再添一所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校区)。
广州理工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的独立学院更名的民办本科高校,在原广州校区基础上新增肇庆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区占地面积100余公里,今年9月将迎来首批本科新生。
当日,广东省教育厅、肇庆市、兄弟院校、中教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领导、嘉宾出席仪式,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代表、建设单位代表等近千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立足湾区服务地方 肇庆高等教育再创辉煌
2020年12月,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据了解,学校传承广州大学优良传统,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立足大湾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站在新起点,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谢克涛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成功转型更名后的发展元年。“肇庆校区的落成揭牌和正式启用,是学校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献给教育和民生的一份实实在在的厚礼。”
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赵康指出,广州理工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肇庆建设新校区,对于优化广东省高等教育布局、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学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更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喜事。”他说。
大学是城市文明的象征,肇庆市副市长唐小兵说:“广州理工大学肇庆校区的启用,是肇庆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肇庆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发展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自2020年5月19日奠基仪式以来,历经418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洗礼,一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建筑新颖的‘山水校园、人文学府’正式崭露头角。”广州理工学院董事长刘建锋介绍,新校区将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产业四大产业设置学科专业体系。在招生方面,学校致力于打通高职与本科教育的立交桥,吸引有一定技能基础的高职院校学生报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产业学院模式,建设教学研用基地;在师资队伍上,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要占教师主体的50%以上。
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可容纳3万名学生。
据悉,广州理工学院肇庆校区总投资约50亿元,总占地面积667854平方米,容积率1.5,总建筑面积1122437平方米,包括4栋教学楼、7栋实验室、1栋图书馆、体育馆、行政楼、21栋学生宿舍等建筑,预计可容纳3万名学生就读。
肇庆校区位于肇庆新区北岭南麓莲花镇,共青水库西侧,距广佛肇高速莲花出口200米,距离粤港澳大湾区高铁主要枢纽肇庆东站20分钟车程。
校园不仅围绕丰乐渠修建了临水平台、步行道,还修建了两座跨河桥和一条风雨连廊,将南北两岸师生的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值得一提的是,风雨连廊共有三层,连接了丰乐渠两岸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食堂、商业中心等,无论晴天雨天,学生都无需撑伞便可在教室和宿舍之间穿梭。
在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居住空间方面,学生公寓已全面改造,每间宿舍均为四人间标准间,上层为床,下层为书桌,每人配有独立的书桌和衣柜。此外,每间宿舍均配有洗衣机、空调和风扇,并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浴室。宿舍楼内安装有多部电梯,方便学生上下楼梯。
此外,肇庆校区还在每栋学生公寓楼内,为身高超过1.9米或行动不便的残障学生,建造了数间“特殊宿舍”,并配备符合居住需求的家具,供有需要的学生使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