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刘伯承、陈毅等多位将领合影,见证历史瞬间

佚名 2024-05-29

照片中参加人员如下:

前排左起:

刘子云(1914年-1992年4月9日),江西永新县人,原高级训练处处长,少将。

解方(1908年-1984年4月9日),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人,原中央军委科研部部长,少将。

陈清贤(1908年12月—1984年1月19日),湖北黄陂人,历任教育局副局长、陆军中将。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湖南醴陵南阳桥人,历任战役部主任、上将。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四川开县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元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四川乐至人,原中央军委副**、国防委员会副**,****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元帅。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曾任****中央副秘书长兼**处第二办事处主任。

罗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四川南充人,原中央公安部部长、将军。

陈伯钧(1910.11.26—1974.2.6),四川达县(今达川)人,原陆军军官学校副校长,上将。

许家屯(1916年3月—2016年6月29日),祖籍江苏如皋,时任江苏省委**、副省长。

钟其光(1909年1月2日—1991年5月22日),湖南省平江县人,陆军学院副政委、上将。

戴润生(1916年-2011年4月19日),江西吉水人,原中央军委训练处处长,少将。

陶汉章(1917年1月—2010年),江西进贤县人,原中央军委训练部副部长,少将。

中排左起:

陈海涵(1914年-1994年6月7日),福建人,原陆军高级速成部主任,少将。

韦杰(1914年3月29日—1987年2月3日),广西东兰县人,历任陆军函授处处长、中将。

胡炳权(1908—1973),吉林省洮安县人,时任陆军训练部副部长、上校,1961年晋升为少将。

罗若侠(1907年-1988年3月),湖南浏阳人,原中国传媒联络教授会理事,少将。

滕海清(1909年3月3日—1997年10月27日),安徽省金寨县人,原陆军中将,陆军先遣队部副部长。

孙继先(1911—1990),山东曹县人,历任陆军先遣部主任、战役部副部长、中将。

吴嘉敏(1909年-1995年6月15日),湖北阳新县人,原中央军委高级速训部政委、少将。

罗以怀(1918年1月3日—1978年11月18日),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人,原陆军学院秘书长、校校,1960年晋升为少将。

周世忠(1918—1992),湖北人,原先进兵团战术教授会理事,少将。

高林(1918—1999),湖北大悟县人,时任中央物资保障部政委,上校军衔,1965年晋升为少将。

王子秀(191​​8年-2006年5月23日),河北省安新县人,原中央军委物资保障部部长、上校,1965年晋升为少将。

李开祥(1910年-1999年3月15日),四川省苍溪县人,原中央军委干部部副部长、少将。

张百龄(1917年—1966年),山东省桓台县人,时任炮兵部副政委,1960年晋升为上校。

南京军事学院_南京军事学院现状_南京军事学院官网

林浩(1916年6月—1996年11月14日),山东省牟平县人,时任教育部长、少将。

谢立泉(1917—1973),江西兴国县人,曾任海军部主任、海军少将。

马龙(1912年11月19日—1977年3月27日),湖北省大冶市人,曾任海军部副部长、少将。

林遵(1905—1979),福建福州市人,海军教授会理事,海军少将。

李东野(1915年-2011年1月2日),辽宁沈阳人,原海军部副政委,海军上校,1964年晋升为少将。

沈其贤(1911年6月—2010年1月24日),陕西汉阴县人,原空军部主任、空军少将。

余伯有(1911年10月—2003年4月9日),湖南临湘县人,原中央军委训练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左起第三排:

张帆(1909年2月2日—2002年3月2日),湖南省浏阳县人,前陆军战役法教授会理事,陆军中将。

雷曦:时任战役法教协副主任,上校,1960年晋升为少将。

王曦:时任****党史教授协会副主任,上校,1960年晋升为少将。

傅青华:原中央科研部副部长,上校。

于真:曾任文化和外语教授协会理事,上校,1960年晋升为少将。

方政(1914年-1997年4月22日),湖南平江县人,战史教授会理事,少将。

钟希东(1915年10月—1984年6月),山东黄县人,时任中央政治部主任、少将。

李毅(1911年-1981年2月15日),河南开封人,****党史教授会理事,少将。

董明瑞:时任工程教授协会副主任,上校,1960年晋升为少将。

韩庄(1912—1991),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原炮兵教授会理事,上校,1962年晋升为少将。

孙殿甲(1919年—2019年1月19日),山东德县人,原陆军基本部副政委、上校,1960年晋升少校。

郭琪(1910—1972),河南省濮阳市人,原社会科学教授会理事,少将。

朱庆云(1919年-2007年1月11日),河北省万县人,原中央政治经济学系主任,上校。

冉先生(1919年-1998年12月15日),山东成武人,原苏联共产党历史教授协会主任,上校,1960年晋升为少将。

孙庚富(1923—2009),北平人,曾任苏共历史教授协会主任、上校,1962年晋升为上校。

吴华铎(1917年8月—1997年5月23日),河南省新县人,陆军中将,陆军队列部部长,少将。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院长刘伯承主持成立典礼。图为院长刘伯承(右)在军事学院成立典礼上致辞。左为中央军委代表陈毅。

1951年,军事学院为加强教学效果,组织各兵种联合作战军事演习。这是刘伯承(右)和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左)共同审阅演习方案。

1958 年刘少奇视察南京军事学院,身边三位将军分别是谁?

1958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视察南京军事学院。这次视察,不仅是对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支持,更是对军事教育重视的象征。当时的政治气氛充满变数,所以这次视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张罕见的老照片中,刘少奇昂首阔步、面带微笑,身边还有三位同样威风凛凛的将军。他们是谁?让小朱带你走进这个故事。

廖汉生

廖汉声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一个土家族家庭,18岁投身革命事业,最初参加湘鄂边区游击队,凭借顽强不屈、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很快在队伍中脱颖而出。在严酷的作战环境中,廖汉声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奠定了他在队伍中的领袖地位。

廖汉生的勇敢和军事才能在多次与敌对势力的战斗中尤为明显,他不仅在战场上敢于冲锋陷阵,而且在战术布局上也表现出超群的智慧,这连续的表现引起了上级的注意,经关向英的推荐,廖汉生正式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入党后,廖汉生的军事生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湘鄂边区抗日战争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党的领导下参与了更多关键战役和战术部署,其战斗技巧和政治敏感性使他成为不可或缺的军事指挥员。

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廖汉生担任过多个重要军事职务,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才能。他先任晋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后任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最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在这些职务上,廖汉生指挥部队参加了许多关键战役,包括激烈的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重要战役,表现出了军事谋略和兵力部署的才能。

1949年9月青海省解放,廖汉生被任命为青海省军政委员会主任,负责全省军政工作。在这一职位上,他不仅巩固了青海解放的成果,而且推动了地方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展现,特别是在协调民族关系、促进经济恢复等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治国才能。

在廖汉生领导下,青海省迅速实现由战时转入和平,有效实施土地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并注重加强边防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军事合作,确保了青海省的长治久安。

1955年12月,廖汉生被选拔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先进战术战略学习。战役系的成立,是刘伯承元帅长期军事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高级指挥员,加强我军的战术水平和指挥能力。

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战役部不仅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非常重视实战训练和战术演练。学院专门从全国各大军区、各大院校选拔了52名高级将领参加此次集训,其中不乏实战经验丰富的高级指挥员,旨在确保这些将领在未来军事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军事学院南京_南京军事学院介绍_南京军事学院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战略理论的深入学习、联合作战指挥技能、军事新技术的应用等,旨在通过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学员的战略思维和指挥决策能力。此外,战役部还专门搭建了模拟战场环境,进行了实战模拟演练,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实际战场的复杂形势。

廖汉声在这次训练中表现出色,战术分析、队伍指挥能力明显提高。通过这样的高水平训练,他不仅巩固了军事理论知识,还获得了应对复杂战场形势的实践经验,对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廖汉生的军旅生涯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从1954年到1967年3月,他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一共13年。在这期间,他不仅巩固了军中地位,而且步步高升,先后在四个重要战区级单位担任要职。

在这几年中,廖汉生担任北京军区政委七年,与时任司令员杨勇将军结成紧密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北京军区的军事和政策方向,他们的合作堪称典范,成功实施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和政策变革。

他又任军事科学院政委两年,与院长宋时轮上将密切配合,领导军事科学院加强科技创新与研究,推动军事技术现代化。廖汉生调任南京军区政委五年,期间与丁胜少将、聂凤智中将共同完善军区的战略部署和部队管理,加强南京军区在东南沿海的防御能力。

他被任命为沈阳军区第一任政治委员,与李德生少将组成领导班子。任职三年期间,他带领沈阳军区实施了多项改革,加强了边境安全和内部管理效率。廖汉生通过这些连续的职务,不仅展示了他在军事政策和领导方面的卓越才能,而且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和职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各战区在他的影响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和成就。

钟其光

1928年7月,平江起义爆发,钟强光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初步展现了他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才能。这一系列起义是对地方军阀统治的直接挑战,标志着钟强光政治生涯的激进起点。

两年后,1930年7月,钟强光职务发生重大变动,调任红三军、红五军秘书长,除负责军内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参与战术筹划和作战指挥,其组织协调才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参与长沙战役的策划和实施中。

长沙会战中,红军第三方面军于7月27日深夜对长沙城发起决战,成功突破国民党防线,迫使当地军阀何键逃走。这次战役的成功,不仅加强了红军在当地的影响力,也提高了钟强光在军中的威望。

战役结束后,钟强光被任命为湘鄂赣总司令部宣传科科长,负责湘鄂赣总司令部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任职期间,他利用在战役中积累的经验,有效地宣传党的政策和战时宣传,巩固了红军在人民中的支持基础。他的工作不仅限于宣传,还组织民众参加各种支援红军的活动,对鼓舞红军士气、保持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京军事学院_军事学院南京_南京军事学院介绍

1955年,钟强光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家和军队的高度认可,被授予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数枚重要勋章,这是对他多年军旅生涯和领导业绩的重要认可。尤其是作为一名专业政治干部,他在鼓舞士气、维护军队稳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上将的崇高军衔。

这一年是钟山军生涯的巅峰,八一勋章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授予的,象征着对他在革命初期功绩的认可;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则分别表彰他对中国独立和解放事业的杰出贡献。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凸显了他在政治工作,特别是在政治思想教育和部队管理方面的出色表现。

钟强光获此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带领的团队和部队的认可。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在许多关键战役中表现出色,为祖国统一、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勋章的颁发,标志着他在军队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对国家重要历史时刻的影响力。

张震

抗日战争时期,张震在新四军内部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尤其是在担任彭雪枫参谋长期间,两人结成了强有力的军事伙伴关系。彭雪枫以勇敢和战斗技巧著称,张震则以高超的战术规划和战略设计而闻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四军第六师在敌后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战绩,树立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声誉。

张震的军事才能在彭雪枫英勇牺牲后更加凸显,随即被提拔为第十一旅旅长。在新的领导岗位上,张震继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率部在肃南战役中大获全胜,成功歼灭敌军2000余人。此战不仅大大增强了新四军在战场上的威慑力,而且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也显著提高。

此战的胜利,不仅体现了张震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体现了他的战术规划和部队管理能力。他的战略不仅包括精确的战术部署,还包括充分利用地形和敌人弱点的智慧。通过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执行,张震能够确保他的部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解放战争时期,张震将军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也积极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里,张震将军继续展现出他在军事战略上的独特见解和领导力。特别是在1953年2月,他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主张先攻占大陈岛,再进攻金门岛。这个战略不仅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也得到了毛**等伟人的肯定和支持。

张震将军的战略部署,极大地促进了浙江东部沿海及相关岛屿的解放,加速了整个地区军事控制和战略安全的巩固。这一系列的成功行动,不仅提高了他的军事地位,也大大增强了他在同僚中的影响力。

1955年,为表彰张震将军在多场重要战役中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一荣誉体现了他在军队中的权威以及他对国家安全的重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战术智慧和领导力不断得到认可,1988年,他又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次晋升不仅是对他军事生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长期为国家服务的最高荣誉。

张震将军的军事生涯也因此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典范,他的战略思想和领导风格被后世的军事学者和指挥员广泛研究和借鉴。通过他的榜样,许多军事人员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军事战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