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民桥将军考入国立师范学校后,因是乡下孩子,看上去不谙世事,被城里学生瞧不起。将军学习刻苦,品学兼优。当时,网球是学校里流行的运动,时髦学生占主导地位。将军也刻苦学习,白天摸不到球拍,晚上就刻苦练习,只要有月光,他就一个人在球场上练习。他的网球技术一天天好起来,在1930年的学校网球比赛中,他获得了冠军。将军说,当时太原国立师范学校的网球水平在全国是一流的,我的网球水平在太原国立师范学校也是一流的。将军曾作为华北队的代表参加过全国运动会。将军说,他感到很自豪:“我网球打得好,打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
车民桥将军青年时期是个激情澎湃、勇于创新的人。1935年,他从太原国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上海学习世界语和新文字,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将军勇敢地站在最前线,写下励志文章,编辑拉丁化新文字刊物《我们的世界》,编撰出版《我们的出路》《穷人的朋友》等新文字读物。
1934年加入中华民族抗日武装自卫协会山西支部,1936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党工作,6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山西捐躯救亡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民族大学第六分校教务长、山西第五区抗日保安队政治部主任、第五区武装部科长、第三殉国纵队政治部主任、太行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延安党校三部教育处副处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并长期坚持太行地区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旅政治委员,太岳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一八六师政治委员,十八兵团六十二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曲沃战役、垣曲解放战役、太原解放战役和向西北、西南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
朝鲜战争期间,参加了第五次抗美援朝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部主任。
1954年,车敏桥离开部队,任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政委、党委**。1958年,任北京中医研究院党委**。1963年,任吉林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前身)党委**。1973年,任吉林师范大学(后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1976年,被排挤,被迫担任“顾问”。1977年底,复职,继续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
1973年3月至1981年1月,在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期间,勇于保护干部,积极纠正错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迅速恢复学校办学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1年至1988年,车敏桥任吉林省第四、五届政协副**,认真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大力改进提案工作,重视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5月离任后,他继续关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次就一些社会问题向党中央和省委提出建议,曾任吉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副**。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时,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部主任。上甘岭战役一结束,将军就组织师级以上干部聚集半个多月,到基层汇报英雄事迹,总结基层作战经验。大家讲故事、讲经历,让黄继光、邱少云等全国知名的战斗英雄名扬天下。
车敏桥将军,山西垣曲人,体魄强健,肤色黝黑,为人勇敢率直,乐观豁达,每每讲话,便放声大笑,声声余音绕梁。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1951年任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部主任。
车敏桥年轻时是个激情澎湃、勇于创新的人。1935年从太原国立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到上海学习世界语、新文字,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他勇敢地站在最前线,写下振奋人心的文字,编辑拉丁化的新文字杂志《我们的世界》,编撰出版新文字读物。军旅生涯中,车敏桥作为政治工作干事参加过许多重大战役和激烈战斗,有丰富的战时政治工作经验。
上甘岭战役爆发的当晚,秦基伟在指挥所处理完军事问题后,特意把车民桥叫来,研究干部调配问题。按照秦基伟的吩咐,车民桥连夜加班,伏案埋头苦干,拟定了三支基层干部的作战方案:一支上战场,一支留在师团,一支在部队内训练,随时可以补充。车民桥说:三支队伍的方案,体现了秦基伟打大战的思想准备和拼死一搏打硬仗的精神。他还说:“打仗总会有伤亡,基层干部更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打仗也是打干部。”
车民说,电影《上甘岭保卫战》中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15军135团7连坚守坑道,停水七天。一天,运输员刘明生在运送弹药时捡到了一个苹果,摸了摸,舍不得吃,就带回坑道,递给连长张继发。张连长接过,闻了闻,舍不得吃。看到对讲机操作员李新民口渴,就说:“你们分着吃吧。”李新民接过苹果,舍不得吃,就递给伤员兰发宝。兰发宝已经摔断了双腿,坐起来,接过苹果,闻了闻,舍不得吃,就递还给连长。 张连长没办法,只好自己先咬了一小口,然后命令大家轮流咬一口,当时坑道里有八个人,一个苹果转了两圈才吃完。
1952年10月23日下午6点,第15军29师战士邱少云在执行隐蔽任务时不幸被敌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烧伤,但他咬紧牙关,死也不肯动弹,直到26岁光荣牺牲。车敏桥得知此事,立即密切关注。当时,邱少云的事迹已上报部队,上级准备对87团9连进行嘉奖,但因为邱少云的“出身”(俘虏兵),一些人对他的嘉奖意见不一。 车敏桥在表彰会上举着一本战场《快报》高呼:“邱少云,厉害!一个纪律模范的牺牲,避免了400多人的伤亡。400人和一个人的性价比有多大?如果大家都像邱少云这样,我们的伤亡就很小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一结束,车敏桥就组织师级以上干部聚集半个多月,到基层汇报英雄事迹,总结基层作战经验。大家讲故事、讲经历,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名扬天下。
抗美援朝归来后,车敏桥先后主持吉林医科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但他关心的只是知识分子。文革中,车敏桥是第一个被打倒的,1973年调到吉林师范大学任党委**,1976年被排挤,被迫当“顾问”。1977年底,他恢复原职,在任期间主张彻底平反右派。这位将军在党委会议上高声呐喊:“一个人打成右派,影响他整个家族,牵连几代人。一定要改错平冤,决不能留尾巴。”
朝鲜战争结束后,车敏桥将军调任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任党委**。这位将军说,当时解放军有四所军医大学:长春的第一军医大学、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西安的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的第四军医大学。长春的第一军医大学不是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
1954年,车敏桥退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政委、党委**。后因工作需要,调任北京中医研究院党委**。后因吉林医学院(原第一军医大学)工作需要,经****吉林省委与卫生部协商,调任该校党委**。
这一时期,他以对国家事业发展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深刻认识,以共产党员的忠诚、务实的作风,团结了广大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真挚朋友。车敏桥在学校工作期间,对教师、干部、知识分子表现出极大的爱心,令人感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成为知识分子的好朋友。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出身、工作经历差别很大,有的背景还很复杂。车敏桥同志在政治上关心、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进步;在生活上周到照顾他们,使他们安心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人才。
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思想、性格各异,车敏桥同志能带领党委和政工干部看到知识分子的大局,不看他们的小毛病,与他们交朋友,由于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两个单位政治气氛融洽,教授、博士、学生工作积极性高,党的政策、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特别是在1957年打右派运动中,车敏桥同志能够以务实的精神带领运动,保护了许多老教授、老医生、中青年教师和学生。这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是很难做到的。我在车敏桥同志领导下工作时,经常听他讲起当年与这些知识分子的真诚交往,听到许多感人的故事,深受教育和启发。
他在文革中遭受了残酷迫害,所以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工作后,身体大不如前,有时还要到医科大学住院治疗。这时,他带领过的老医生和留在学校任教或当医生的同志们都来看望他,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询问病情,叙叙昔日情谊,发表治疗意见,气氛热烈,场面感人。
1958年,车敏桥将军调到地方,担任北京中医研究所党委**。将军说,当时北京中医研究所需要一个领导干部,组织上就选定了将军。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将军召他谈话,首先传达了毛**的指示,说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将军说,我不懂医,更不懂中医。陈锡联说:“不是叫你当医生,是叫你做党的工作!”将军告诉我,当时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稀里糊涂地就调到地方了。将军在北京中医研究所工作了五年。1963年,第一军医大学集体调到地方,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当时,第一军医大学教职工意见不一,吵个不停。 时任吉林省委**的吴德专程到北京邀请车敏桥将军回吉林工作,于是将军被调任吉林医学院党委**。将军上任后,用自己的经验做工作,没有人不满意,事情就这么定了。
文革中,车敏桥将军是第一个被打倒的,他是吉林走资派的核心人物。将军受到批判迫害,腰被造反派打断五根肋骨。1977年,将军写了一首诗《平反》,描述此事:辩才何须打断五根骨头?酷刑让我老身飞走。春日晨镜明如秋水,余温将照。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退役后,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东北师范大学党委**、顾问,吉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副**。
建国后,车敏桥将军先后主持过吉林医科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但他对知识分子却十分宠爱。1958年反右运动中,车敏桥将军任吉林医科大学党委**时,就打击了23名右派分子,而当时吉林师范大学就打击了700多名右派分子。当时有人想跟他们比,但车敏桥将军果断叫停。车敏桥将军说:“如果你们继续打击,谁来讲课、办学校!”
1973年,车敏桥将军获释,调到吉林师范大学(后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任党委**。1976年,他被排挤,被迫当“顾问”。1977年底,他又恢复了学校党委**的职务。任职期间,车敏桥将军大声疾呼,为彻底平反右派分子奔走呼号。当时,吉林大学有700多名右派分子,案件堆积如山,怨声载道。车敏桥将军在党委会议上高声呐喊:“一个人打成右派,影响他整个家族,牵连几代人。我们必须纠正错误。”
“有怨必有怨,决不留尾巴。”一位教授因给领导提建议而被错划为右派,将军七次到统战部找主要领导谈话,终于解决了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形势迅速发展,各条战线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热情高涨,学校广大知识分子发展教育科技的热情令人感动。
作为党委**,车敏桥同志也生活得欣喜、激动,但当时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太大,特别是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差,很多需要办的事情,都无从下手,他很着急,广大教师也着急。在这种形势下,车敏桥同志运筹帷幄,沉着、有效地把握住了两点:一是解放思想,大胆稳妥地谋划当前和长远,带领全校有序向前发展;二是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他提出,中国要学习北师大,国外要学习一些国家的办学经验,研究他们的大学为什么能办得那么大。他提出要打破自大自卑的观念,逐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不能因条件有限而操之过急。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招生规模,满足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发展的需要。
在师资提高方面,他提出不要近亲繁殖,要打破宗派主义。要把教师送到名校拜名师学习,能出国的要出国培养。为此,他决定在北京五道口购买四合院,为中青年教师到北京的著名大学学习提供居住条件(当时北京的大学不能为研修生提供食宿)。在北京五道口学习、生活的教师,早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学科带头人。他们谈起那段日子,仍然对当时的学校领导、对车**充满感激之情。车敏桥同志80年代初离开东北师范大学去担任省政协副**后,一直和这里的一些老教师和党政干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2002年,他的自传回忆录出版后,他亲自撰写封面,托人寄给师范大学的老朋友们。在他临终前病重时,他曾多次在老朋友们来探望时询问他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的健康、工作、家庭,以及一些老同志退休后的生活。
1987年,车敏桥将军参加全国老年网球赛。将军高举手臂、挥动球拍,大步接球,出其不意地扣球,夺得老年网球赛亚军。当时香港代表们都很惊讶:“这老头打得真好!”听说他已经75岁了,他们说:“真不敢相信!”听说他是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他们说:“真不敢相信!”
车民桥将军晚年十分喜爱写诗,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他都会写一首诗,写下来,挂在墙上朗诵。他出版了一本诗集《铁叟云生》。著名诗人臧克家为其作序,称赞他“年逾古稀,志存高远,以诗抒怀,文笔动人”。
车敏桥将军爱好书法,以隶书著称,别具一格。他每写字,铜笔铁勾,横竖断续,飞白连绵,似将断而未断,笔法奇异斑驳,古朴生动。他尤其喜欢写十二生肖,每字一格为一方,笔法生动有趣。
车民桥将军年轻时是个激情澎湃、勇于创新的人。1935年从太原国立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到上海学习世界语和新文字,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将军勇敢地站在最前线,写出励志文章,编辑拉丁化新文字刊物《我们的世界》,编撰出版《我们的出路》《贫民之友》等新文字读物。
文革中,车敏桥将军是第一个被打倒的,他是吉林走资派的核心人物。将军受到批判和迫害,腰部五根肋骨被造反派打断。1977年,将军写了一首诗《平反》,描述这一事件:“何必打断五根骨头才能说话?酷刑使我老身飞走。春天晨镜明如秋水。但愿让我的残气焕发。”
晚年将军自称“铁老头”,意思是有意志的人就能达到目标,钢铁般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础。晚年的车敏桥十分喜爱写诗,出版了诗集《铁老头的声音》,著名诗人臧克家为其作序,称赞他:“晚年尚有大志,以情抒于诗。”
车敏桥将军以隶书闻名,隶书独具一格,他用铜笔铁钩,横竖间断,飞白连绵,似断而又不间断,奇异斑驳,古朴生动。他尤其喜欢写十二生肖,每字一格,随形用笔,趣味盎然。写“羊”字,开头两点延伸成两角,竖一线为胡须,形似羊头。又用草书写“蛇”字,左右盘绕,如蛇盘绕,首尾相望。又用斜笔写“马”字,四点为四蹄,形似奔马。 将军赐我一幅“虎”字方格:草书结构,上部为虎头,墨色浓重,笔触厚重,气势非凡;中部穿插飞白,恍若虎皮纹理;下部拉长为竖线,有断续的墨点,笔画末端铿锵有力,亦是虎尾。
车敏桥将军七十岁开始练书法,九十岁了还笔耕不辍。他每周写半天,从不间断,十几年来,一天也不耽误。不管字好坏,他都随心所欲地写。写完后,挂在四壁上,满墙都是墨香。将军的书法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来向他索要书法。老百姓来访,他只要要,就给他们。给完再写,写完再给他们。将军谦虚地说:“我的字不好,人家敢要,我就敢给他们。”他笑着说“哈哈”。
车敏桥将军在《书法赞》中有诗云:“楷书、草书、隶书、篆书四大家,任你大写小写。点缀一所房子只需半张纸,精神文明就是一朵花。”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转隶陆军并更名为陆军医科大学
据重庆市石柱县人民医院官网消息,由重庆市医学会主办、石柱县人民医院承办的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7年会于2017年6月16日至17日在石柱县天尧大酒店隆重召开。
上述新闻提到,“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关怀下,特别是在重庆市神经外科学会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等附属医院专家的培养和指导下,石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逐步成长壮大,是重庆市首批区域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
6月24日,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报道了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当天召开的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会,称“需要注意的是,今年部分军队院校名称也有所变化,如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更名为陆军勤务学院,第三军医大学更名为陆军军医大学等。”
此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官方微信发布消息显示,6月16日至18日在遵义召开的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甲状腺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上,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教授张帆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教授新身份亮相。
上述不同性质的官方消息交叉证实,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已于近日划转陆军,并更名为陆军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位于重庆,是一所具有75年办学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该校于1954年由原第六、第七军医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第六军医大学的前身是第四野战军医学院和原“国立中正医学院”,第七军医大学的前身是第二野战军医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
此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拉开帷幕后,军委机构由原来的4个总部调整为15个职能部室,原总后勤部所属的第三军医大学划转成为军委训练管理部18所直属院校之一。
事实上,第三军医大学划转陆军的消息在今年高考前后就得到了官方的间接证实,当时军媒经军委招生部门授权发布的《2017年全军院校招生单位名单》中,第三军医大学位列陆军11所院校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第三军医大学划转陆军,解放军三所军医大学在由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短暂管理后,已全部划转军种。其中,第二军医大学划转海军并与海军医学研究所重组为海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划转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