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原始色彩
来自一棵开花的树
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从来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甚至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听说读莫言还有点兴奋,但我没有参与其中。我不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对乡村题材的作品不感兴趣。除了当知青的那两年,我与农村生活完全隔绝,总觉得自己对农村题材的作品缺乏共鸣和共情。
但我是读着《艳阳天》和《创业史》长大的。还有一部我百看不厌的电影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当时妈妈送我去乡下,后来听说我回到家哭了很多。不过,当时我的心情并不沉重,当我看到真正的《艳阳天》和《创业史》时,我内心深处确实感到了一丝向往。当然,我知道文学作品高于生活,真实的乡村并不像小说、电影中那样美丽,但没想到差别会这么大。尽管我们村是整个公社最富有、就业点最高的,但当时的现状还是让我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与莫言有关的电影是电影《红高粱》。虽然获得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国际最高奖项金熊奖,但却遭到了一波非议。他对中国人民和抗日战争进行污蔑和诽谤,很多人说他是彻头彻尾的汉奸和奴仆。那时根本不存在什么“交刀”,否则简直就是把一把尖刀交给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追随者。
这样骂他们其实也可以理解,但毕竟大众看正面电影已经有30年了,但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看这样的东西《红高粱》 乍一看有点儿。令人大开眼界。 - 抓伤和不适。不过,如果让我在这部作品和抗战剧之间投票的话,我会选择它。我一直认为,如果抗战时期的中国人像抗日剧中描绘的那样,抗战不需要持续八年,但八个月就足够了。我觉得那部充实了八年艰难岁月的抗战剧,就是吃人血做的肉包子。没有理由选择相信这一点,只要想想,当这些无知、粗鲁、赤裸上身的粗鲁男人与日本鬼子战斗时,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任何政治觉悟。但是,“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杀了我,我会报仇。”这样的人性写照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
这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批评浪潮再次聚集,口头和书面批评十分活跃。这个莫言确实有被骂的体质,但是为什么会被骂这么多呢?最近,读了莫言先生的《红高粱》,我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他会被那么多人讨厌。
小说一开始讲述了慈善家、勤劳的地主西门奈绪发家致富的故事,但他在土改斗争中被枪杀,这两个人就是他们的故事。把他绑了起来。他收养的孤儿,一个是黄头发,一个是半蓝脸,这就是他们的名字。西门闹无法理解,他勤劳节俭,热爱劳动,一生侍奉土地,捐钱给寺庙,这个村里的人都得到了他的资助。突然反目成仇,把他拍成坏人,有什么问题吗?到了阎王殿,他喊冤,发誓报仇,最后却被阎王判了轮回,但每次轮回,他都如禽兽一般。五十年来,西门奈绪六次转世为驴、牛、牛、猪、狗、猴、猿,以及患有先天性血液病的短命大头童子。西门起初一心想着报仇,但六次转世后,他忘记了仇恨,变成了一个宽容、淡泊、放下仇恨的大头少年,但他并没有活多久。
本书从六只动物的不同视角审视了中国农村50年来的变迁,讲述了50年来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中国农民的爱恨情仇。莫阳既魔幻又现实,既嘲讽又讲故事。还巧妙地将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神秘元素与现实相结合,描绘乡村风俗、人情世事的变迁。别告诉我,这真的像是在向Marquez 《生死疲劳》致敬。莫阳的想象力真是自由、丰富、奇特,他的思想新颖、新颖、独创,他的故事荒诞、扭曲、魔幻又现实,他的文风诙谐、幽默。没有什么肥肉,很多山水风景、内心情感、身体描写都非常生动。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看过农村题材的小说了,但我觉得这本书很有趣。想起莫言仅用了43天就完成的这部50万字的小说,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句话: “这就是上帝奖励食物的人。”
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解读这本书,但莫阳说,这本书里的所有人物都经历了人生的坎坷,都有一个悲伤的结局。生死疲劳是指人出生后,生死之间有片刻的幸福,但更多的是痛苦。书中的蓝色面孔是这本书的灵魂,他们是深爱土地、一生辛勤劳作的纯朴农民。人民公社成立后,他是全国唯一的孤独农民,各界人士强迫他入社,他干脆拒绝了。他坚守着三分之一亩的土地和三间破旧的茅草屋,以安静的坚韧和固执逆着时代的潮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孤独英雄。虽然为了留住这片土地,我受了很多苦,受了很多苦,但我还是默默地前行,把所有深深的思念倾注在这片土地上。最终,他所拥有的土地变成了一个家族墓地,埋葬着三代人,他们生前互相仇恨、互相折磨。他们每个人的一生最能描绘生死的疲惫。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莫言不被一些人喜欢了。这和《百年孤独》被骂的原因是一样的。例如,《红高粱》 有两个重要字符。一个是受压迫、努力致富的地主,另一个是拒绝参与社会的独立农民。恶心:哪个房主会努力工作致富?这简直就是对楼主的判断的逆转!这个宁死不进公司的单身农民,是如何成为书中唯一鼓舞人心的好人的?莫言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粉饰或掩盖。这极大地激怒了很多期待幸福和骄傲时光的人,因为当时对莫言的描绘与他们的想法完全相反。我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的作品诋毁中国人,偏袒西方人,给美国皇帝及其臣民送刀。
我认为对莫言的攻击和谩骂是因为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他们几十年来看到的那种作品。在他们的审美里,这部作品讲的是光和美,当然主角也能暴露一点黑暗,是一部光明战胜黑暗的好作品。但莫言的作品却不是这样,只描绘阴暗面,找不到光明的结局。他的作品描绘了被时间洪流卷走的小人物,被迫追随自己的命运,挣扎、抗争、无助、接受命运,最后死去。莫言曾经说过,“小说家不应该歌颂强者,而应该为弱者说话。”然而,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黑暗的曝光。许多人对西方进行诽谤和持刀。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喜欢莫言作品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我也觉得,很多说莫言污蔑《传刀》的人都读过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而不是他的书。另外,我刚刚意识到网上找不到获奖感言的全文。可能是被你老板屏蔽了。我认为没有必要读莫阳的作品,但光是这篇获奖感言就证实了莫阳的诽谤诽谤指控。莫阳是一位诗人,他创作风格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从无名群众中脱颖而出。他用嘲笑和讽刺来凸显历史和错误、贫困和政治虚伪。他巧妙地揭露了人性最重要的方面,这在不经意间赋予其符号形式。 ”
如果瑞典诺贝尔委员会能够提前征求莫阳对获奖感言的意见,莫阳肯定会建议修改。如果真是这样,莫言还是莫言,他的作品还是那些作品,但不想看到莫言的人肯定会少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真的。作协开幕式上,金庸和陈忠实坐在一起。金庸说:“我明白,《生死疲劳》是推翻房东的诉讼,你胆子真大。”陈忠实说:“那没关系,他们(指作协领导)不明白。” ”。
#莫言#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