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邓晓芒谈史铁生:人,不能光是活着

小条 2024-10-07

16ea9817544b43f1ac744dff15ac315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8836437&x-signature=%2BI%2FSUKDMiwZgveUyFSClkSWR75M%3D 邓小曼讲话摘录《史铁生的哲学》 2018年1月4日北京青年新闻大厦20层会议室

史铁生的命运观是凭借着基督教信仰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刚才讲了“眺望”,眺望彼岸,彼岸世界不可证实和证伪,于是就只好信仰。

他依靠这个模式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命运模式。中国命运的模式是司马迁、孟子的模式,是“天发伟人于此”的模式。虽然他不再有这种使命感,但他吸收了尼采的人生哲学元素和基督教模式的存在主义元素。尼采可以说是现代存在主义的先驱。

对于史铁生来说,命运已经成为生命的运动。这意味着,只要他还有一口气,他就会夜以继日地努力写作,改写自己的命运。这种奋斗不是像屈原那样为了在君王、国家面前证明自己,也不是“民族大业,不朽盛事”,而是以文学更高的精神来展示自己的力量。还有哲学。

无论精神境界有多高,史提生仍然有生与死选择的最低起点。正因为如此,史铁生的境界其实成了他最关心的事情。

据他的自我报告,在他最沮丧的时候,三个问题困扰着他。 “第一,为什么死?第二,为什么活着?第三,为什么写作?唯一的问题是要不要自杀。”当一个人的双腿瘫痪了,他觉得自己只能拖累别人的时候,他应该继续活下去,还是应该自杀?这迫使人们陷入绝望的境地,没有出路。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曾说过,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与否。自杀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体现。我还能做什么?这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我活不下去了。我的生存本来就是由命运决定的。如果你给我这样的命运,我就已经结束了我的命运。许多代表斯多葛主义的著名人物都自杀了,其中包括著名的芝诺,他在70多岁时上吊自杀。有些人在90多岁的时候因为厌倦了生活而自杀。他们认为自杀是人类的特权;动物不能自杀,只有上帝可以。

自杀是自由意志的表现,自杀的能力体现了人的尊严。今天我们也说人应该有尊严地死,自杀也是一种有尊严的死。如果史铁生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史铁生的作品就不会存在于今天。但他找到了不自杀的理由,或者更确切地说,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这也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那就是写作。不自杀的最好理由就是一定有不自杀的理由。当你整天所能做的就是拖累别人时,你为什么还要为其他事情而活呢?但现在我有了一个理由,我想写下来。否则,没有这个理由,就算他还活着,也跟死了一样,他的自由意志依然会让他选择自杀。史特胜说:“人不能只活着。”

余华有著名小说《活着》,还拍过电影。在座的很多人一定都看过。当我看到它时,我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民非人道生活方式的批评。但后来我看到了他在新版小说序言中所说的话。 “人活着是为了生命本身,而不是为了生命以外的任何东西。”

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最后,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所有的亲人都死了,他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但他自己却还活着,每天都唱着小歌,过着很安逸的生活。跟上老牛了。柳华其实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我写了一篇短文批评他。史梯升不点名地批评了这种观点,或许是因为他和余华是好朋友。然而,读完这篇文章后,他说他“永远不能同意”,因为“生命比活着更伟大”。

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活着意味着还没有死,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还有爱和自由。听到这句话,我想起了裴多菲的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更可贵,两者都可以为了自由而牺牲。”史特胜说,写作是一种让生命的重量不至于变轻、消失的方法。让过去和未来重重地呈现在你的肩上和心里,感受它们的重量、压力,甚至疼痛。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是什么让我们能够扩展我们的生活?是什么让我们独一无二?只有欲望和梦想!

死亡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史铁生独特的句式结构。他有一封写给王朔的信,信中他谈到“不可能”。他还在其他多处说过,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说:“令我困惑和兴奋的是,不仅死亡和结束,而且生存和开始,都永远不可能存在片刻。”当然,这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

比如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开始就讲了这个观点。一切都不存在只是因为一切都不存在。当你什么都不说的时候,你总是说没什么,当你什么都不说的时候,你总是说什么都没有。因此,它不存在,本身也不存在。基督教也讲善恶,善存在,恶只是存在的“不存在”,恶不是东西,只有善才是东西,恶只是善的缺乏。存在主义和基督教之间存在着隐含的联系。史铁生也有这个想法。我认为他读了很多存在主义书籍。他说。 “在我看来,没有绝对的存在,只有绝对的存在,运动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这里有逻辑,有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而欲望就是一步一步地把它带出来,这样的生活不只是活着,而是瞄准了彼岸。

石特胜对老庄哲学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是看不起。老子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源于存在,而存在又源于无,“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他说,“我认为这个虚无应该指的是天空。”就道家哲学的一般解释而言,人们通常将道家的虚无与佛教的空性混为一谈。但实际上,道家的虚无并不是虚无,而是生命。这一点,道士及其弟子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看出。老子说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实他也可以反过来想。既然“有生于无”,可见“无”是无能为力的。 “成为”,虚无就是生命。如果无物本身不生,又怎能从无物中生出呢?虚无本身就是虚无,所以如果你想创造一些东西,你别无选择,只能从自己身上创造一些东西。它只能靠自己生存。所以,虚无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没有任何前提和负担的“自然”,就是自然产生的生命。

没有先决条件,当然,没有人会强迫你或希望你做任何事情,但这会自然发生。老庄所说的“不重要”一词,不是无知、无欲、无为,也不是人为干预自然,而只是为自然生命开辟空间。他提出,这样的“无”主要是生活态度上的无明、无欲、无为,但客观上意味着让事情自然发生。因此,真正的无是“无为而无为”,抛开求知和行动的主观欲望后,他发现自然才是一切的主宰。当然,这是我的解释,道家哲学本身并没有这样解释。因此,史提生对老挝、壮族的重视程度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老挝、壮族普遍流行的哲学都把生命和存在降低到了无,实际上是无。对应佛教中的“无”。

于是,道教与佛教融合,皆成“空”。然而,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同的。比如,人们只说“有从无到有”,却没有人说“有从无到有”。因为“空”不能“生”,只能把一切都等同于空。所谓“一切法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里不需要“出生”的过程,它就是此时此地。史梯升对这里的理解不太好。

那么什么是死亡呢?肉体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即使灵魂还存在,但还没有死。除非灵魂死亡,否则肉体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基督教认为,只有肉体死亡后,灵魂才能重生、转世。史铁生也对此进行了一些讨论,表示即使从科学角度来看,灵魂不朽也是不可能伪造的,当然也没有得到证实。不过,确认是有可能的,也没有理由否认这种可能性。如果我们从可能世界的角度来看。因此,灵魂不朽虽然还没有被证明,但还是有被证明的可能。

如今,许多科学家相信灵魂是不朽的,有的说人的灵魂相当于21克,死后称重,身体就会少21克,也有这样的说法。当然,这个证明还不是有效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它不能被篡改。你只能说我不相信灵魂不朽,但你怎么证明呢?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点。即使没有得到证实,也不代表它被篡改了,至少推测或假设是可能的。胡先生是否说过猜想和假设本身就是科学的指导原则?科学需要“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大胆的假设在科学中极其重要,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那么,灵魂不朽只是一种猜测或假设吗?不过,史特胜更看重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假设,更是一个希望。人类希望灵魂不死,但这种希望与科学无关。也就是说,坏人更喜欢人没有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就不怕死后遭到报复,也没有心理负担。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如果没有上帝,没有来世,人类就无能为力。即使我死后发生洪水,我死后也将一无所有。史铁生说,如果有不朽的灵魂存在,你相信它或者希望灵魂不死,就会导致信仰。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没有的。

孔子从来不谈死的问题,“不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讨论没有必要为了这。庄子的妻子死后,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时,他说,人死了,就像自然的身体结脓包,排脓一样。难道我们不应该庆祝一下吗?生活就像一个肿痛的脓包,没有平静。现在你终于得到了平静。中国的传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一般都不关心死亡本身。他们关心的只是我们为什么会死,死后会发生什么,或者死亡的后果。成德、成功、立言,轻于鸿毛,重于泰山。都是指对国家和子孙后代的影响,而不是个人反思。但死亡问题只关乎自己,与他人无关,更不能替代他人。没有人能为你而死。你的父母,孩子,还有你最爱的人,没有人可以为你而死。这是个人的反思。中国人缺少的是个人反思。

民间对鬼神信仰归根结底是功利性的,不讨论生死、灵魂命运的问题。祥林嫂问鲁迅死后灵魂是否存在,鲁迅无法回答,只好说:“我不知道。”但山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关于功利主义的。也就是说,如果有地狱和灵魂存在,人死后就可以见到亲人,并在地狱里与阿毛团聚。否则的话,她有没有灵魂都无所谓了。至少不要在地狱里受苦也许会更好。个体灵魂的概念不仅在祥林嫂身上不存在,在学术官僚身上也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的答案。真正的信仰并不存在,因为没有人或没有人面对自己的死亡问题。

史提升介入死亡问题,说明他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他已经有了个人的灵魂意识,死后没人能安慰他。尽管母亲对他很好,没有离开他,每天都照顾他,但她仍然要独自面对死亡。这就是生死观。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