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介绍柏拉图的经典巨著《理想国》。 上期我们分享了苏格拉底如何利用重要的隐喻和论证,将讨论的视角从个人的正义转向城邦的正义。
这就是我们触及本书真正主题的地方: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换句话说,一个理想的城邦应该是什么样子。
而且,之所以被称为“乌托邦”,是因为这个国家模式是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配合下通过思想实验构建出来的。
那么我们就来一步步看看柏拉图是如何在他的思想中构建这个理想的城邦的。
苏格拉底问公正的城邦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们需要从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开始:对于城邦中的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苏格拉底说,当然是食物。
这符合马斯洛的五级需求理论,生存需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除了吃喝之外,还有衣、住、行的需要。
显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因此,我们需要农民来养活我们,需要瓦工来建造我们的房屋,需要织布工来缝制衣服,等等。
于是城邦中出现了第一类人——工人。
苏格拉底在这里提出了另一个重要前提。也就是说,每个人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品质和不同的能力,因此最好的选择对于每个人以及对于城邦来说都很重要。
事实上,荀子在第《理想国》章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资格和才能,并确保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报酬。
仁者当君,农当强农,商则财智,工匠善造器,士大夫以上皆以仁智待之。愿世界得到妥善治理。
事实上,柏拉图的“乌托邦”社会秩序也采用了类似的理念,具有“一个人,一件事”的心态,每个人都具有多种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城邦就会变得秩序井然。 前面介绍过,追求“秩序”是东西方智者的共同追求。
苏格拉底说,只要每个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合自己性情的工作,放弃其他一切,“一个人做一件事”,一切都会生产得更多、更好。我说是的。
食物、衣服和住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农民无法制造锄头,建筑工人或纺织工人也无法制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技能,但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工具。
因此,这个城邦里的人口会越来越多,逐渐建立起货物贸易、贸易货币、基础设施等,满足人们彼此的需求。
其实这里你可以看到,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荀子·荣辱》的一些思想被运用了。
一方面,人是理性的、自利的,这是经济学的一个中心前提。另一方面,一个人无论多么自私,他都有自己无法满足的需求,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因此,亚当·斯密也从社会分工出发构建了他的整个经济理论大厦。
《国富论》,柏拉图其实已经提出了劳动力和工资的概念。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说,人类没有足够的权力,所以我们需要有足够权力的人去工作,而这些人会以一定的价格出售他们的劳动力。这个价格就是你的工资。
因此,毫无疑问,他们是靠工资谋生的人。今天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工人。
换句话说,一个有序的城邦是根据相互的需要和社会角色而构建的,这个城邦的人民有基本的生存保障。这是一个理想的城邦吗?
这时格劳孔表示,如果只满足自己的需求,城邦就只是猪城邦,除了基本需求之外还需要添加一些东西。
例如,除了基本饮食之外,您可能还需要调味品、香料、香水、糕点等基本服装以及绘画、刺绣、黄金或象牙等装饰品。
苏格拉底将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城邦称为健康的城邦,将拥有艺术和奢侈品的城邦称为热情的城邦。
您还可以为这个疯狂的城邦添加大量的人文艺术、诗歌和歌曲、教师、保姆、厨师等。也就是说,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城邦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角色。
随着城邦人口的增加,光靠农产品就不够了,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种和放牧,战争可能不可避免。
苏格拉底说我们发现了战争的起源。
战争都是从资源冲突开始的,即使大多数现代战争都是类似的,而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开始就是私有产权的出现。
启蒙哲学家卢梭《理想国》认为,私有财产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点,私有财产导致相互依存、嫉妒、不平等和对穷人的奴役。
卢梭说:这个人第一个在陆地上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是我的”,而他周围朴实无华的人居然相信他的话,就是文明社会的缔造者;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缔造者。这也是人类无法开始实现平等的原因。
当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并不是中心,而是对稳定有序的城邦的追求。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苏格拉底通过一个思想实验发现,城邦从健康城邦向狂热城邦转变的过程会导致资源竞争,进而引发战争。
当然,在发生战争时,需要一支军队来保障城邦的安全,这就为城邦引入了第二个角色:城邦的保卫者或士兵。监护人和工作人员有什么区别?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
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来宣扬他的教育哲学。下次我会讲一些更有趣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