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信息流后,不少微博用户逃往“微博国际版”,但苹果商店对该版本应用的推荐却是“享受微博时间顺序浏览”。
微信订阅号的改版也遵循同样的思路。 2020年微信订阅号改版,打乱了原定的反向日程,引发了不少投诉。今年,我们报告称,我们再次测试订阅帐户信息流的新版本,该版本可折叠关注的消息并连接推荐。不过,虽然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时间信息流却一直存在,从未被完全废弃。
不管怎么看,这样的选择都不太慷慨,更像是一种“善意的帮助”,仍然以算法信息流为主。
如果我们谈论信息流修订的旧平台,我们仍然为用户保留此选项。近年来出现的、以算法闻名的平台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例如,在抖音上,当你切换到“关注”页面时,看到的是你关注的博主发布的内容,但排序并不是纯粹的时间顺序,“关注者”列表也会发生变化。顺序根据两方之间互动的频率而变化。
也就是说,抖音不存在“纯时间排序”。
目前,微博、微信朋友圈、豆瓣等国际版唯一可以让你看到国内纯粹的时间线信息流。
乙
社交平台有充分的理由偏爱算法信息流。
时间线排序很漂亮,但在这种模式下也很“无聊”,而且浏览完10 分钟后没有动力再次打开微博。根据Facebook 2014 年的一份内部报告,关闭推荐算法会产生一系列影响:用户浏览的时间减少,发布信息的频率降低,然后返回平台并登录的频率降低。
算法信息流本身就是一门生意,是广告的好兄弟。打破时间线,让“花钱买曝光”的粉丝头条功能变得更加便捷。据微博2017年Q3财报显示,9月份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约7900万,广告营销收入同比增长77%。
就连不知道信息流的微信,近年来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系列的惊喜。推出看看后,张小龙在2018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表示,他认为订阅号只是收藏,而不是信息流。看。 ”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微信订阅号也被换了。
我不敢相信微信订阅号在纯时间排序上遇到了瓶颈。一直被外界认为明显去中心化的微信,不希望大V成为新的中心化流量的门户,这是可以理解的。添加算法就相当于将死水变成活水,你之前没有关注的内容可能会重新出现在你的面前。
如今,消磨时间之王抖音(或TikTok)用实力掀起一股算法崇拜热潮。无论是多打开几次还是打开后浏览一段时间,对于它运行的平台来说都是一样的。竞争对手:那些吸引你并留住你的人。
人类的一天只有24小时。无论是社交平台、图文平台、短视频平台,你都不用交给别人。用户点赞你,刷抖音做慈善。这样的损失,除了豆瓣,没有人会赚钱。
让信息流“算法化”更多是平台的必然要求,而不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C
压缩你的头部并进行算法就像你的母亲让你穿秋裤,因为她认为你冷。即使外面很冷,如果不选择秋裤也是很麻烦的。
而且你妈妈让你穿秋裤这一事实仍然有点温暖。该平台提供了算法——,可以猜测你的喜好并推荐它们。关注此的人也关注XX——。这真的很烦人。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一个平台有一万个好的理由,也会有很多公众号,除非我鼓励你这样做,否则你看不到它们,从而很难找到新的内容。数据证明这个内容非常好,但用户总是会疑惑,“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Facebook在为自己辩护时列举了很多例子,并发布了很多内部文件来进行辩护。据一份报告称,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当向用户提供时间信息时,他们最终会在互联网上花费更多时间,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查找信息。
这样的善意显然还不够强烈。当我们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观察到更多的信息之后会发生什么?说“低效率”不就是信息爆炸吗?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毫无感情的算法会放大伤害。事实上,对Facebook 算法的批评大多集中在“加剧种族主义”和“加剧未成年女孩的外表焦虑”等问题上。
虽然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以前从未发生过,但最近9月份就发生了一起小红书发布针对未成年人的有害信息的事件。当用户搜索亲子乐园信息时,出现了许多有关未成年人生活的视频,其中有一些内容涉及未成年人。
小红书后来道歉并表示存在监督问题,但算法信息流动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内容不“糟糕”,也会被平台审核和屏蔽。这就是前面发生的情况。用户的眼睛。量变可以引发质变。
Facebook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辩护。首先,“平台”只是一个展示信息的媒介。张一鸣几年前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更注重信息吞吐量和信息多样性。”
但到了2021年,这种说法就不再被接受了。您不发布内容;您组织信息。责任不明确。
算法信息流虽然方便,但不一定好用。该技术理论认为,所有参与都是为了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和信息。 ”
当前的算法是否有让邪恶变得更糟的危险?但回到时间信息流,现在有没有解决方案? 不一定。
很多人对算法信息流持积极态度,但也有人说纯粹的时间信息流浏览起来太无聊;而信息流则更“有趣”。
看来,纯粹的时间信息流和通过现有算法的信息流都不是完美的。不幸的是,人类目前只达到了这个水平,时间信息流的复古实验似乎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的平台。针对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A和B的选择,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改善时间信息的流动性,将控制权真正归还给用户。
毕竟,当面对“算法超载”时,那些感觉自己无法控制的人很可能会有两种反应:干脆逃跑,或者有一天发推文,最后基本上变成尖叫。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