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载亚男
1917年6月,毛泽东参加湖南第一师范大学主办的“人物互选”活动。此次活动从德育、智育、体育等多个项目进行评分,毛泽东从4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全校状元,获得所有项目的选票。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类,充分证明青年毛泽东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与他有意识地从德、智、体三个方面塑造自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1、我要以德为先,感动世界。
美德一般指道德和行为,是个人对价值观的选择,对社会和民族具有根本性影响。 1913年春,毛泽东报考湖南第四师范学院,一年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共度过了五年半的普通大学生时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章程》,学校“采用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注重品格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受民主开明的校风和杨昌济等名师的影响,毛泽东把道德修养作为自强不息的重要主题。
在第一师范大学就读期间,毛泽东与杨昌济、徐德立、李金喜、袁仲谦等优秀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其中,对毛泽东道德修养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长沙学者杨昌吉。杨昌济主张以德育为中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借鉴宋明理学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是从积极的角度解释的。 1914年,他编写了自己的讲义《论语类钞》,用于学校自我发展课程。
1913年11月1日至12月13日,历时一个多月的修身课上,毛泽东重点学习了道德、伦理、行为、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写得很认真。我写了一份关于自我修养的六段备忘录。例如,《讲堂录》,在解释孔子的“三力可以制将帅,普通人不能制志”时说: “王船山说,有英雄无圣人,无圣人非英雄。”《论语类钞》从本节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圣人的精神。”毛泽东说010- 30000记录如下: ” 王船山:有英雄而无圣人,有圣人而无英雄,无圣人而无英雄,人无德无英雄,人品不好而名声大。人拿破仑不是一个英雄,“备忘录的部分内容是杨昌吉在课堂上说的,听完课后自由表达。但无论属于什么情况,对于年轻的毛泽东来说,这是学德的重要基础圣贤们。
1913年,年轻的毛泽东拍下了这张照片。
《论语》指出: “古之欲行天下,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必治其家。”在提高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方面,毛泽东基本上是说:“尽力培养自己的‘大德’,救国救民。”我始终把它当作自己的责任。为了保持严格的自律,杨昌吉曾提出“三戒”:不谈论小事,不关心别人的过失,不做任何不正当的事情。随后,毛泽东还和一群关系亲密的同学约定不要“讲三件事”,防止自己成为庸俗之人。换句话说,男女之间不要谈论金钱或问题。女人不应该谈论家庭琐事,而应该珍惜并谈论“人类、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等“大事”。处于新旧十字路口的毛泽东深知,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是相继发生的,军阀也利用这些机会继续加紧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的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因此,在国家危机面前,学习的目的不应只是解决个人的生活或探索个人的未来,而应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 1917年8月,他在给良师益友李金石的信中写道:这些话流露出爱国主义精神、进步思想和追求伟大源泉、“感动世界”的雄心壮志。
在寻找救国救民之道的过程中,毛泽东曾盛赞曾国藩、左宗棠的务实主张,主张“立足生活和社会实际,大声疾呼”。 1916年4月,时任湖南甲师校友会正式**的毛泽东,总结了唐化龙、蒋有为、梁启超等人以湖南甲师名义在报纸上发表的对袁世凯诏书的不满。校友会将其整理成书,名为《讲堂录》,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毛泽东利用三大家在国内知识界的巨大影响力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这是一个好策略。与此同时,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澄清无知、启迪理性,发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杨昌济的催促下,毛泽东与陈独秀主编的《大学》建立了联系,在思想上抛弃了昔日的政治文化偶像梁启超,逐渐转变为激进民主主义者,并参与了各种他不断的澄清和摆布。实践他的政治思想。
毛泽东读书笔记《汤康梁三老师之时局痛言》。
此外,毛泽东还认为,为了救国,必须组织一批有志气的年轻人,互相提高品格,交流知识,承担起改造中国和民族的重任。我需要建立一个基础。未来世界。因此,毛泽东经常带着蔡和森、肖子升等一批有志青年到紫洲头出谋献策,弘扬文学,为“如何让个人生活、人类生活变得更好”等问题提供了探讨。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了“团结同志,创造共同行动的新环境”的结论,并于1918年4月,青年革命组织“新人民协会”正式成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逐步发展起来。它是湖南省社会政治运动的骨干力量,发起了许多活动,包括支持五四运动、成立湖南省学生联合会、驱逐军阀张敬尧、成立文化读书会、开办夜校等。支持。后来,毛泽东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了党建等早期革命活动,带领大多数新民会成员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为中国和世界改造而奋斗的道路。青年毛泽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唯有厚德者,方能成大事”的格言。
2、以智慧为基础的学习和实践
智慧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个人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毛泽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制定了一系列个人读书计划,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在学习方法上,毛泽东习惯于自学。在就读第一师范大学之前,毛泽东在湖南省图书馆度过了一段“宝贵”的自习时光。即使进入第一部分后,我仍然很欣赏这种自学的阅读方法。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教育比其他学校更加民主、开放,但必修科目较多,内容复杂平淡,就像“菜摊”一样。毛泽东名义上决定留在学校继续学习,但实际上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以自学为主,完成学习计划。 1915年6月,毛泽东在给同学向生的信中说,康有为“四十岁前已通晓中国文化,四十年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正在讨论秩序”。齐超“先作诗作章,后论诸科”,对此,毛泽东将学问的顺序定义为“前三、后三”,即“先学知识,后学知识”。先学中文,后学西学,先学通科,后学专科。” ”。按照这个基本原则,毛泽东在第一师期间广泛阅读古今书籍,丰富的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激荡、融会贯通,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从第一师范大学毕业后,毛泽东就认可了这种变被动灌输为主动自学的自学方法,并于1921年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学大学。
在学习方法上,毛泽东主张学与思结合。从毛泽东当时记录的读书笔记和报纸摘录来看,笔记本共有47页。《新青年》和《讲堂录》的全文位于前11页,《离骚》的注释位于最后36页。内容相当复杂,包括书面建议、格言和自然科学的一般摘录。圆周率、经度、纬度等的感觉。毛泽东对《:010—30000》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逐字添加了圆、单杠、双杠、三角形、十字等符号,写下了12000多字的批注。他看书时总是在页边写下个人的看法,有人说“这个理论很准确”、“有道理”,也有人说“不合理”。 ’还有“荒谬的。”这一时期,毛泽东除了培养“不读书不写”的学习习惯外,还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尽管许多年轻人倾向于将某些书籍的文字视为金科玉律,并用它们来理解和解释世界,但毛泽东认为,读书不应该让别人的大脑成为“跑道”。毛泽东经常与师友讨论问题,有时彻夜不眠,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好处。据他的导师李进熙的日记记载,从1915年4月到8月,毛泽东共提出问题、澄清疑问19次。
在学习内容上,毛泽东注重关注和阅读时事新闻。他作为甲级留学生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15年以前为第一时期,1916年以后为第二时期。这种划分主要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关。毛泽东早期主要学习中国传统经典,即所谓的“国学”,但到了后期,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上。现实的社会问题。了解当时真实社会问题的途径就是阅读报纸和杂志。毛泽东充分利用饭后、课后的空闲时间,一有空就到阅览室不间断地看报刊杂志,有时读一两个小时。他经常向别人借报纸、期刊,然后自己订阅,养成了看报纸、杂志的好习惯。他后来回忆道。从1911年到1927年,甚至在我去井冈山之前,我就没有停止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等省份的报纸,毛泽东也说过,看报纸是了解时事的关键,他认为这很重要。了解地理知识。此外,我还学会了英语,一石三鸟。您可能想知道如何才能同时学习地理和英语,因为阅读报纸对于了解时事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毛泽东看报时经常随身携带地图、英汉词典、笔记本等。我根据报纸上的地名看地图,遇到难的单词就翻字典,遇到引起我注意的地名就用英语记笔记。毛泽东在与同学讨论时事时,分析全面,见解独到,被誉为“时事专家”。 1916年夏,毛泽东在给肖子升的信中预言了日中关系的走向:毛泽东这样说。此言论发表之时,北洋政府正处于军费开支之中,私下正与日本进行激烈的战斗,不少人反对。然而,事态后来的发展却正如毛泽东所计划的那样。
1918年3月,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八班学生合影,毛泽东为第四排右二。
青年毛泽东从学习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不仅要读“有文字的书”,还要读“无文字的书”。 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请第一师范大学毕业、在忠义小学任教的肖子升考察。他们每人都带了一把雨伞,一个包,还有一个简单的包。换好衣服,参观了瑞文四宝后,又游览了长沙、宁乡、安化。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了益阳、沅江、益阳等五个州,徒步900多里,观察当地的生活和历史。研究农民和其他阶层人民的地理、社会风俗和思想状况,撰写了大量著作。 1918年初夏,毛泽东和蔡和森沿着洞庭湖南岸和东岸,历时半个多月,途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他还在时事通讯中发表了他的旅行所见以及流行和幽默的引言。毛泽东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造币厂、石墨冶炼厂、电灯公司的工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在接手工人夜校时,才能够适应工人的文化水平,为工人写出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夜校广告。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制作了数百个广告。人们去夜校。青年时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促使毛泽东对书本上学到的思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形成了独立的思想结构,而且使他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特定民族的特点。他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结合。这为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最照顾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身心。
体质发展是指发展体力、增强体力、充分发挥意志力。毛泽东认为,一个好人不仅要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而且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体育运动。
在第一师范大学就读期间,毛泽东对祖国“温顺弱小”的人民深感忧虑。他第一次听说他的同学陶以昌于1915年3月因过于渴望学习而忽视锻炼而在家中去世。 1917 年秋天,他震惊地听到七人死亡的消息。长沙的学生死于该病。毛泽东深感学校不重视体育的弊端,后来在第一部分演讲比赛中向同学们广泛宣传体育的重要性。他说,只有身体能力强的人才能掌握世界百科全书,无论是通过学校还是自学。今天不做,明天就活不下去。
为了让人民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发表了题为《二十八个画家》的文章《九歌》。这是毛泽东生前写的第一篇重大学术论文,但这篇论文并不是从体育的角度来讨论体育,而是从人民的体质越来越轻、越来越瘦的角度来讨论。文章称:“这一主张以独特的视角,倡导新民健身、礼仪、武术并重的精辟论述,出自陈先生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手。”受到了高度赞扬。”独秀和李大钊。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他在《体育在我国人民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 “身体是知识的载体,是道德的居所,像车一样承载着知识,像马一样体现着道德。”他把身体视为一个物质实体,并认为这个物质实体决定了精神。诸如道德和智慧之类的东西。在谈到运动的有效性时,他进一步指出,知识、情感、意志等精神事物取决于身体: “直觉靠耳朵和眼睛,思维靠大脑。眼睛和大脑称为身体,身体称为身体。这意味着“心和身体不完整,而用思维。这是指当时非常普遍的观念,用思想的人往往缺乏身体,用思想的人往往缺乏身体。身体强壮的人往往缺乏思考。它甚至隔离了心灵和身体。对相互竞争的形而上学观点的有力批评。文章还提出参加运动可以改变体质和弱点的观点。他指出,如果不戒掉坏习惯和锻炼,即使再坚强的人也会变得虚弱。即使是体质虚弱的人,也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强壮。
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十分重视体育,而且还亲自实践体育,特别注重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为实现未来的理想做准备。那时,他参加了很多运动,包括体操、日光浴、风浴、冷水浴、游泳、爬山、徒步旅行。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游泳。他经常邀请两三个朋友去湘江游泳。我们学校还组织了近100人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游泳。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时盛夏水位上涨,死了很多人,最后有一群人活了下来,留在河里一直到隆冬。”当时有一首诗:我只记得两句话。 “人生有信心,行两百年,犹如水行三千里。”毛泽东的体力在求学期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红军长征期间,无论条件多么恶劣,他都翻越雪山,穿越草原。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大学毕业,结束了五年半的普通工人生涯,开始了冒险的人生。后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两次致信教育部部长,强调学生要“健康第一、学习好”。 ” 2号。 1957年,毛泽东在《讲堂录》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保证受教育的人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有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受过教育的工人。
本文最初发表于《伦理学原理》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违规行为将受到调查
维权支援:西野河北律师事务所
版权声明:本文由今日头条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